类Pinterest?No! My.Ology是基于内容分类的兴趣社交网站
当我第一次打开My.Ology时,不禁在想:这不又是一个类Pinterest网站吗?但用了之后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My.Ology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My.Ology = Pinterest + Tumblr + Facebook。 刚刚登陆My.Ology时,确实非常像Pintetest。My.Ology有一点不同的是,它的分类是基于话题内容的,比如“商业”、“艺术”、“文学”等。每点击一个分类,下面就会出现这个分类的相关内容,显示方式也和Pinterest一样,但有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越过Facebook看社交网络:兴趣社交网络的崛起将带来什么?
编者按:我们曾在之前发表了《APP开发者为什么应该如此看重所选平台的可预见性发展》一文,而来自BlueRun Venture合伙人Jay Jamison的这篇对社交网络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前文某些共同的观点,都对平台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独特深度的分析。因此,小编建议您不妨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也许收获会更多。 随着社交巨头Facebook成为科技史上最大IPO日子的临近,思考一下社交网络如何演绎发展似乎正当时。有人说社交网络已经取得成功并已基本成熟,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Facebook已经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几乎所有需求。随着即将突破10亿的用户量,在社交网络这个生态系统中,Facebook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毫无疑问的处于中心位置。虽叫“豆瓣”的手机应用Andoid版正式发布,iOS版本稍晚推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豆瓣App Android版本正式发布,iOS版本预计于8月中上旬才与大家见面。之前内测时我们就报道过,“豆瓣”初版主要围绕书、影、音和活动这些主流用户需求打造,产品称得上简洁易用,其官方博客称,“它汇集了一千多万用户在豆瓣各处的几亿条评分和评论,它也是中文世界里最完整的手边书影音资料库”。而那些”更加深入、专门和网站沿袭的用法,会继续由豆瓣下分领域的App来提供”,豆瓣官博如是说。 值得称赞的是,豆瓣还有加入了移动端实时讨论的特性,点击某一电影或书,点击右下方的“加入讨论”按钮即可加入在线群组,这点还是非常有潜力做移动端兴趣社交的。这种感觉跟做以兴趣社交做 IM 群组的友群有些相像,不过豆瓣这方面的基因是其它选手比不得的。大豆瓣在移动端回归了—豆瓣App终于现身,引入了IM形式的即时讨论功能
今天有幸收到了内测豆邮—豆瓣出App了,在一在波豆瓣XX之后,豆瓣终于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端产品,真正将最初豆瓣Web端体验移动端化的产品—豆瓣App。因为它之前推出的一系列豆瓣XX产品大都是大豆瓣的各个频道由PC端向移动端的平移,对于经典豆瓣用户而言,在各个应用之间跳来跳去实在是一件没法收拾的事。这个时候,豆瓣App的出现不免让大家觉得有些姗姗来迟,感觉8800万豆瓣用户终于能在移动端汇合了。 豆瓣App跟Web端豆瓣重合的地方主要在于书、影、音和活动,看得出是大豆瓣的精简版,这些也是主流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设计上继承了豆瓣向来的简洁明了。功能上讲,它完全可以解决用户发现、搜索最新书、影、音及活动的需求,用户可以很方便得查看平台上的评分和评论。“电影”“电视剧”的标签页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