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被裁后,我在出租屋演了三个月“上班戏”
刚过完30岁生日的朋友哲哥,在今年四月突然被裁员了,归还工牌时,手指又习惯性的在边缘磨了两下。
那是他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第三年,30岁生日刚过半个月,部门突然被优化,他成了名单上的一个名字。 走出写字楼时,下午三点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掏出手机给父母发了条消息:“今晚加项目会,晚点回。”
其实背包里装的不是电脑,是HR刚给的离职证明。
以前他特别讨厌我把他写到文章里,不是让我用隐晦的称呼就是直接给我下达“未经授权禁止使用”的通知。
但几天前他突然找到我,强烈要求还原他这几个月的事业波折,还强调必须用大家都熟悉的称呼 " 哲哥 " 。
01
最初的一个月,哲哥把“演班”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出门,背着空书包去家附近的书店,那里有免费的座位和Wi-Fi,成了他的临时“办公室”。
他没急着投简历,前三年连轴转的日子里,他总说“等有空了要补完那些纪录片”,现在终于有了时间。
每天在书店看完《但是还有书籍》,再翻几页产品经理相关的书,傍晚买点菜回家,进门时还会故意说“今天地铁真挤”,存款足够支撑半年开销,他想给自己一段缓冲期。
直到有天翻手机账单,看到上个月给家里换冰箱的钱、房租扣款信息,突然意识到:不工作的日子,每一分钱都在“坐吃山空”。
02
第二个月,哲哥把阵地从书店搬到了写字楼楼下的咖啡馆,不是为了喝咖啡,是因为这里能蹭到公司附近的Wi-Fi,方便查看招聘信息。
他开始每天投十份简历,却连一个面试邀请都没收到,行业的寒意比他想的更重,以前跳槽时猎头主动找,现在他主动打招呼,对方只回一句“目前暂无产品岗需求”。
存款数字一天天减少,他开始算计每一笔开支,早上不再买豆浆油条,改成在家煮面条,下午饿了就啃自带的面包,咖啡馆的水只点免费的柠檬水。
有次妈妈视频通话,问他“最近是不是瘦了”,他慌忙把镜头转向窗外:“项目忙,没顾上好好吃饭,放心吧。”
挂了电话,他盯着手机里的余额第一次觉得,30岁的人生,连“难过”都要藏着掖着。
03
第三个月,哲哥不得不接受现实,产品岗的机会太少了。
他开始尝试转行,报了线上新媒体运营课,每天在出租屋剪视频、写文案,可投出去的作品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说“没有行业经验”。
后来他看到一家家居公司招地推专员,虽然和产品经理差了十万八千里,还是咬咬牙去了。
每天背着样品在商场里转,逢人就问“要不要了解一下智能家居”,被拒绝过无数次,甚至有顾客不耐烦地推开他的手。
有天晚上,他穿着沾满灰尘的鞋子回到出租屋,看着镜子里疲惫的自己,突然就崩溃了。以前在会议室里和团队讨论方案,现在却要为了一份提成跟人反复解释。
以前出门前会精心搭配西装,现在穿得再整齐,也躲不过别人冷漠的眼神。那段时间他失眠得厉害,常常坐在沙发上等到天亮,然后假装精神饱满地出门“上班”。
他无数次想跟父母坦白,可一想到他们总说“你在大城市工作我们放心”,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04
当人跌落谷底的时候,怎么看都是向上。
转机出现在第四个月,哲哥整理旧电脑时,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产品优化方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方案改写成案例,附在简历里重新投递。
这次他不再盲目海投,而是针对每家公司的业务做准备。面试前会查遍公司的产品动态,甚至自己画竞品分析图。
有一家做智慧医疗的公司,他提前做了三个版本的需求文档,面试时面试官惊讶地说:“你比我们内部员工还了解产品。”
九月中旬,哲哥收到了录用通知。那天他没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而是直接给父母打了视频电话,把被裁到找工作的经历全盘托出。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傻孩子,你以为我们没看出来吗?”哲哥愣住了,原来自己演了三个月的“上班戏”,早就被父母看穿了。
爸爸接过电话说:“钱不够就说,别自己扛着,我们不求你多厉害,只求你好好的。”
挂了电话,哲哥看着窗外的晚霞,突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想起这几个月里,在书店看的每一页书、在咖啡馆投的每一份简历、在地推时受的每一次委屈,其实都是在为“重启”做准备。
05
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像哲哥这样的人。
他们不是什么精英,只是普通的打工人,会在失业时迷茫,会在低谷时崩溃,但从不会放弃。
他们藏起脆弱,假装坚强,不是为了给谁看,只是想证明自己能撑起一片天。
他们运气不好,但他们努力、上进;
他们经常会被忽略,但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此刻或许正在经历自己的山崩海啸,但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或许生活总会给你出难题,或许30岁的人生会突然按下暂停键,但只要不认输,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猎霸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