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硬仗,阿里进击
阿里迎来了一个多项指标超出预期的财季。
集团整体营收达2478亿元,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后,同比增长15%,超出市场预期。云业务增长强劲,同比增速高达34%,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中国电商集团收入同比增长也达到16%。
财报发布后,阿里美股盘前涨超3%。受多项AI相关市场消息刺激,财报发布的前2天,阿里股价一直呈上涨趋势。
市场持续对阿里AI进展的高度关注之下,财报会上,阿里CEO吴泳铭还首次强调了新的AI战略:阿里正在AI to B和AI to C两大方向齐发力——在AI to B领域,做世界领先的全栈AI服务商,服务千行百业不断增长的AI需求;在AI to C领域,基于性能领先的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打造面向C端用户的AI超级原生应用,推动AI从千行百业到人人可用。
他进一步解释称:“这将激发核心业务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成为驱动阿里持续增长、迈向新高度的动能引擎。”
财报会上,吴泳铭还透露,目前看来,AI服务器上架速度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不排除进一步增投的可能。
今年以来,阿里在AI+云基建、即时零售、千问AI to C三场激烈的战争中,持续坚定的投入,并集中资源打仗,这也使得其保持了凶猛的增长势头,赢得了市场重估的宝贵机会。
01. 坚决投入AI,客户和用户两手都要抓
在旺盛的AI需求推动下,阿里云整体收入同比强劲增长34%,达到398亿元,外部商业化同比收入增速达到29%,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主要靠AI拉动——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由于收入和运营效率大幅提升,阿里云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35%,达36亿元,较上个季度同比26%的增长又有大幅提升。
市场颇为关心的AI资本支出方面:阿里巴巴的资本开支315亿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管理层对云基建的投入前景保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阿里在AI+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1200亿元,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属于头部梯队。
云栖大会上吴泳铭的发言充分展现了阿里投入AI的决心,释放了许多利好消息。他首次系统阐释了通往ASI(超级人工智能)的三阶段演进路线,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还明确了阿里云战略路径。阿里云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将通过两大核心路径实施AI战略:第一,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其二,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期间,阿里AI模型“七连发”,在模型性能、深度推理、多模态、Agent及Coding能力等方面均实现新突破,其中旗舰模型Qwen3-Max性能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国际竞争者,跻身全球前三。
按照他的说法,为了推动该愿景的实现,阿里巴巴正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该发言颇令市场振奋,直接拉动阿里港股股价单日涨幅超9%,最高触及174.9港元,市值单日增长近3000亿港元,创2021年10月以来新高。
瑞银认为阿里云的投资强度和持续性指引都“超出了市场预期”,该行测算阿里云未来或将以每年新增1-2吉瓦的速度扩张其数据中心容量,这可能转化为每年高达10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本投入。另据大摩测算,从2026年到2032年,阿里云每年新增的容量将超过3吉瓦,这一规模与大摩预测的2025年整个中国市场3-4吉瓦的新增容量相当。
市场期待、客户买单,阿里的全栈式布局和技术能力正持续获得认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是企业客户的名单的不断拉长,并且通义目前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此外,各行各业仍在加速与阿里云达成AI合作,包括NBA、万豪、中国银联等一众行业头部企业。
近期,阿里的AI叙事也有了新变化。千问App打响了第一枪,为阿里迅速补齐AI to C的产品矩阵,AI to B和AI to C两条腿走路。这意味着,阿里正凭借顶尖的开源模型和技术在应用端的连接、生态的创新完善,杀入AI超级应用市场,向全球市场发起新一轮冲击。
吴泳铭在财报会上对此做出解释。一方面,Qwen3-Max的模型智能水平、工具调用能力都已达到全球领先,另一方面,AI和阿里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的协同是更大的想象力。基于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千问App有望率先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基于此,在AI to B加速增长的同时,阿里做出了全力入局AI to C的战略决定。
AI to C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AI时代新的超级入口,谁能跑通,基本就得到了未来数十年AI时代的船票。
据悉,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就超过1000万,成为史上增长极快的AI应用之一。
按照阿里官方的说法,千问App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成为一个“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除了智能对话,“能办事”更是核心发力点。
阿里数年来积累的丰富产品生态能给千问成为“AI生活入口”提供多样化的场景。据了解,目前公测的千问App还是初级版本,其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
面向海外市场,千问App国际版也将于近期发布,旨在依托Qwen的海外用户基础,直接与ChatGPT争夺全球用户。
02. 投入长期增长,淘宝闪购UE减亏明显
Q3涵盖了竞争烈度最强的“夏战”,淘宝闪购的表现也颇受市场关注。
包含了淘宝闪购在内的中国电商的经营利润为103亿元,较去年同期缩水。不过,阿里的优势是核心电商业务“血厚”,市场判断本季度投入闪购360亿-370亿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阿里集团Q3电商的经营利润仍超百亿。此外,CMR也维持了10%的增速。
闪购作为重要战略,短期亏损在市场预期之内,也是阿里为长期发展不得不做的投资。市场更关注的是亏损带来的结果,以及经营效率是否有所提升,即“亏有所值”,是否能带来长期发展价值。
从当前的结果来看,淘宝闪购的投入确换来了即时零售单量和市场份额的爆发式增长,这意味着,闪购的开支实际上是阿里业务加速增长之下的一次利润回调,是短期的利润波动。4月30日至今,诞生仅100多天的淘宝闪购画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日均单量稳定在8000万单上下,与长期占据行业第一位置的美团已基本持平。
投入看似庞大,但淘宝闪购钱花得很理性。
市场还十分关心重金投入淘宝闪购能否拉动核心电商业务。蒋凡在最近两次的财报会上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闪购拉动淘宝App活跃消费者大涨,流量也相应转化为了广告和CMR的提升。他还曾预告,用户活跃度提升、新用户拉新以及流失用户的召回,能减少营销费用,中长期会更显著带动电商收益,这笔账阿里其实算的很清楚。
在淘天体系内,近场和远场电商的结合也在一步步深入。今年“双11”最大的变量在于,外卖和电商交叉销售开始形成。截至10月31日,约3500个天猫品牌将其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零售。在协同效应下,天猫双11期间,淘宝App实现消费者同比双位数增长。蒋凡在财报会也表示,食品、健康和超市等电商品类都与闪购有明显的协同效应,盒马、猫超的闪购订单环比8月也上涨了30%。
正如蒋凡所言,淘宝闪购正不断提升运营效率,进入第二阶段。即在保证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同时,UE也在显著改善,10月以来,淘宝闪购的UE已经较7、8月份减半。一方面,订单结构不断优化,高客单价用户占比不断提升,未来还将通过提升新客留存提升笔单价;另一方面,物流规模效应突显,配送时效较去年同期提升,单均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明显低于大规模投入之前。
阿里CFO徐宏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闪购的投入预计在下个季度将显著收缩,也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来调整策略。
淘宝闪购已完成第一阶段规模扩张,目前处于第二阶段UE大幅改善,未来还将精耕用户体验、提升高客单价用户占比、加强远场与近场的协同效应。
在业务协同方面,淘宝闪购接下来将在稳定投入维持外卖单量的基础上,加速布局零售领域,充分利用淘天的供给优势。据了解,非餐供给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增加便利店等小店业态的密度,每家店3公里内的需求是否都被满足,如果没有则需要增加点位,并号召商家来开店。二是在闪电仓、天猫品牌和淘宝的远场供给上下功夫。
近期,淘宝闪购还上线了针对零售商家的即时零售IP“淘宝便利店”,以闪购仓形式提供“24小时营业、30分钟达”服务,SKU达1万,计划打造100个百万单大单品,帮助远场的品牌商家和白牌商家进行近场的改造。为此,淘宝闪购还将投入10亿元,扶持商家开设闪电仓。据了解,淘宝闪购还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正为不同的品牌商家设计定制化的方案,且优先解决几公里范围内、相对高频的需求。
淘宝闪购还正从各个业务的协同之间要增长。在这个协作机制机制里,也会有几个重要的串联要素,例如“88VIP”、淘宝大会员体系,让所有业务在各自场景里各自建设,并在此中产生更大的协同,最终带来1+1大于2——这是现实中正在不断发生的事。
在阿里的AI战略中,闪购也正发挥其价值。闪购以近场为切入点,能够帮助淘宝积累大量的与生活场景和消费相关的新数据,这对提升大模型的准确率、优化运营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显然,未来大消费与AI的互动协同是更大的想象力。
03. 三场硬仗,阿里坚定投入未来
电商是个竞争激烈的战场,阿里也一直以会打仗、爱打仗著称,这家超过25年历史的互联网巨头,也正在发起史上最激进的自我革命——押注AI和大消费平台的未来。
今年5月,吴泳铭曾在阿里内网发布全员信:《回归初心重新创业》。他宣布:“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阿里如今有三大战役:投入AI+云基建、投入闪购打造大消费平台、以及近期全力入军AI to C。
为了打好这三场硬仗,阿里不断发起进攻,计划投入规模超4300亿元。今年7月,CFO徐宏首次对媒体解读:“两笔投资金额的确比较大,在阿里巴巴历史上是最大的,其实在中国民营企业当中来看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投资及关键战役代表了阿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希望能打造出一个驱动阿里未来增长的新飞轮。
在这几场关键战役上,阿里在组织和业绩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阿里体系内,AI战略如今已渗透到业务和组织的各个脉络中。以电商为例,已经给到了员工不少于AI相关的OKR指标,如AI工具的渗透率、AI产品的规模收入(如广告)、问题订单解决率等;高德、飞猪、饿了么等互联网平台产品型业务,都试着将AI带来的增长量化。为了鼓励员工拥抱AI,阿里各个业务也提出了更多的激励措施,比如免费的学习机会、更多的奖励措施。
正如吴泳铭内部信所言:“除了提升产品和用户体验,如何运用AI技术重塑组织运作方式和提升效率也尤为重要。我们会在工具支持、组织保障、考核机制上全力保障,让改变不仅落于口头。”
在AI领域,市场习惯于将阿里与谷歌关联起来,“西谷歌东阿里”被投资圈津津乐道,原因在于二者都是全栈式AI布局,覆盖了从底层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到AI应用等纵向产业链。罗马并非一天建成,阿里和谷歌凭借过去多年在技术上追求长期主义,才成就现在全球唯二的全栈AI公司。
从结果来看,阿里十分擅长集中资源打“大仗”,今年在各个领域诸多突破都说明了这一点:淘宝闪购上线100多天,就快速斩获即时零售市场份额;高德扫街榜仅推出一个月,用户破4亿,渗透线下高利润的到店领域,10月获得了7000万的DAU;千问公测仅一周,新用户超1000万,迅速成为增长极快的AI应用。
对阿里而言,无论是升级大消费平台,还是积极重注AI未来,都是在抢夺当下和未来的流量入口。竞争越发激烈的互联网战场,阿里正以充足的资源和投入、闪电般的速度、颇具格局的战略眼光,稳住电商基本盘的同时,拿下AI时代的超级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