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的港星,抢着来内地景区「捞金」

凤凰周刊·2025年11月21日 09:44
去景区再就业的港星,卷哭了多少NPC?

文旅业越来越卷了。

这边文旅局长下场喊话,那边驻村干部为民擦边。

当大家以为已经卷无可卷时,景区终于也撑不住了。

最近,各大景区都搞起了“邪修”。不仅卷剧情、卷互动,还卷起了演员NPC。

你一定也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景区舞台上《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罗家英站在你面前,拿着麦克风深情演唱“Only You”;

一转角,又撞见《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李国麟,穿着戏服在古城墙下和游客切磋武艺……

没错,不是拍戏,也不是穿越。

香港老戏骨,正在集体涌入景区“打工”。

01

香港明星,集体扎堆景区

最近,很多人的首页都被康熙、乾隆的荒诞野史刷屏。

而在这一赛道里,马景涛算得上是老牌“专业户”。

十几年前,他把《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清宫秘史演了个遍。现在网友玩的那些清宫梗,当年他几乎都亲自上阵演过。

而如今,他又重新“入戏”了。

从杭州宋城,到安吉云上草原,再到上海千古情,包邮区的热门景点基本被他巡礼式地打了一圈。

和一般NPC不太一样,马景涛的职责不是演别人,而是演自己。

更准确地说,是演他亲手塑造过的经典角色。

在上海,他骑上二八大杠,复刻《青青河边草》里的何世纬,也就是这个经典表情包的主人:

在杭州,他吊起威亚,重现《倚天屠龙记》里明教教主的风采。

敬业程度毋庸置疑。

大夏天全套戏服外加吊威亚,最终马景涛在直播现场中暑晕倒。

所幸第二天已无大碍。

都能办老年卡了还要吊威亚确实很辛苦,但比马景涛上岗年龄更大的艺人也大有人在。

比如马上就要80岁的罗家英。

十一假期,有游客在景区偶遇他,仍旧穿着《大话西游》里的唐僧造型。

这个“话多到停不下来”的角色,放在景区NPC体系里,竟意外地合拍。

再往旁边走,你还能看到《天龙八部》的“实景版”。

虽说乔峰略显山寨,但鸠摩智却是货真价实。

饰演鸠摩智的李国麟只比罗家英小几岁,去年还刚刚在贾玲的《热辣滚烫》中客串过,算得上是一直在“满勤”营业。

每一位景区再就业的香港明星,恐怕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女星们也同样“在岗”。

周星驰电影中的金牌绿叶“石榴姐”苑琼丹,前阵子也现身广东某景区。

如果不是旁边那位“徐锦江Air”做提示,很多人甚至没意识到她这次扮演的并不是“石榴姐”,而是《九品芝麻官》里的三姑。

总之,最近景区好像集体变成了中老年漫展:

在一个开放场所,一些coser在扮演经典角色,众多粉丝纷纷上前集邮并感叹爷青回。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扮演过嫪毐、雍正、唐僧的江华;

长相很有辨识度的车保罗……

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

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变成了景区里能互动、能合影的“活招牌”。

看到这一幕,不少人会产生一种“迟暮感”:

那些曾在荧幕上呼风唤雨的香港老戏骨,一把年纪还要穿戏服、吊钢丝、在35度高温天气的古城墙下重复一句台词,难免让人涌上一股说不出的心酸。

反倒是这些香港演员们不以为意,乐在其中。

要真正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坦然地“营业”,我们必须先抛开“明星”的光环,回到他们出发的地方。

去探寻那个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赋予他们的职业底色。

02

演员,也只是一份工

艺人跑去打工,在我们看来有点离谱,但对香港人来说,也是司空见惯了。

直到现在,香港也没有像内地中戏、北电这样的电影院校,更不用说几十年前的影视业黄金时代。

更多时候,香港演员是从街头巷尾、夜市摊档、码头、商店……中走出来的。

拿TVB 的艺人训练班来说,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都是从这里出道。

比起大学,艺人训练班更像技校。学制很短(一般只有几个月),不收学费,学员上课期间可获交通补助、伙食补贴,跑龙套还会发一点酬劳。

这样一来当然就吸引了大量各色背景的人来报名。

比如3期训练班的周润发。

中学就因为家庭贫困辍学的发哥,在参加艺人训练班之前,为了帮补家用做过电梯学徒、邮差、售货员、的士司机……

在无线训练班,像周润发这样的情况是常态。

英文名Andy的刘德华,出道前其实是Tony。在进入TVB之前,刘德华在香港开发廊,后来接受鲁豫采访,还现场给鲁豫做了一手造型。

电器城推销员梁朝伟、信差杜琪峰、酒吧服务员欧阳震华……无数草根出身的学员因缘际会进入训练班,最初无非是为了一份糊口的工作。

有从草根中走出的天王巨星,也有从演艺圈回去隐入尘烟的艺人。

1983年,梁家辉随李翰祥一起到内地拍《垂帘听政》,同时收获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生涯第一步电影作品就拿到了金像影帝,坏消息是回去就被封杀了,职业生涯刚起飞就坠机。

此后梁家辉就跑去摆地摊了。他和几个朋友一起,自己做了手工艺品拿到铜锣湾去卖,一天能赚到一千块,就感觉蛮高兴。

如果不是后来意外的解禁,也许华语乐坛将失去一位影帝,而铜锣湾则会出现另一个商业传奇。

那个时候,梁家辉的卡里肯定没有冰冷的100万。

因为大多数香港演员,一开始都不太能存下钱。

TVB当时用“包薪制”管理艺人,在成为大明星之前,艺人也就几千块月薪,而且动辄五年、十年长约。

在熬出头之前,和普通牛马上班的情况也差不多。

港片中经常看到角色讲一句话叫“揾食艰难”,意即讨生活不容易,从街头巷尾走出来的人,肯定更能理解这句话。

累?揾食啊大佬!

演戏和任何一行一样,首先是一份工,是“揾食”(谋生)的手段。

和所有行当一样,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一条:拼。

03

“香港精神”的变与不变

对于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著名影评人波德维尔有个八字金句: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这种癫狂说的不仅仅是香港电影的内容,也包括香港电影的生产方式。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以一个城市的弹丸之地,年产几百部电影,辐射包括台湾、日韩、东南亚在内的广大地区,靠的就是超高的效率。

拍戏没有剧本是常态,很多片子甚至只有一个概念的情况下就能开机。

1990年,投资人找到王晶,要投拍一部贺岁档电影,所有的已知信息只有十个字:周星驰、刘德华、整蛊专家。

这个时候离贺岁档期只剩一两个月,除了男主和片名,其他一切空白。

最后王晶只用5天时间就写出了《整蛊专家》的剧本大纲。然后,他利用周星驰和刘德华的档期空隙,只花了5个星期,就完成了从拍摄、剪辑到配音的全部工作,硬是挤进了贺岁档上映。

虽然有一个剧本大纲,但是约等于没有。编剧经常是在前一天晚上才把第二天的剧本写出来,有时甚至是当天剧本才出来,然后在片场发给演员,直接开机,也就是所谓的“飞纸仔”。

这还远远不是极限。1998年杜琪峰拍摄《枪火》,全程只用了19天。

惊人的拍片速度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

成龙在嘉禾片场有自己的休息室,因为他根本不回家。一个镜头拍完,他可能就在片场的躺椅上睡20分钟,然后被叫醒拍下一个镜头。

经常是A剧组的导演开车到B剧组的片场门口“抢人”,等演员拍完上一场戏,马上把他拉走,在车上换衣服、看剧本(如果有的话),到了新片场直接开拍。

工作强度很大,但同时依然需要你拿出自己的专业精神。

1998年杜琪峰拍摄《枪火》,全程只用了19天。紧张的除了工期,还有成本。

整部电影的预算只有250万港币,胶片也只有区区的四万尺。为了节省时间和胶片,杜琪峰要求所有演员尽量一条过,不NG。

影迷津津乐道的“以静制动”的动作戏,也是在付不起场地租金、用不起道具子弹的情况下的妥协:

整个团队(灯光、摄影)像一支精锐部队一样,指哪打哪,迅速完成布景和拍摄,然后马上转场。演员开拍前必须在脑子里把戏演练无数遍,一旦开拍,就不能出错。

一代演员都是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无论明星还是小角色,在工作态度上,都没有什么小牌大耍的空间。

这种惊人的效率和专业主义,与其说是香港影视工业的成果,不如说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在那个“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年代,香港影视圈的崛起,与整个城市的经济奇迹是完全同步的。

50至70年代大量涌入香港“揾食”的移民,正是靠着这种拼搏的狠劲、灵活求变的智慧,把这个渔村建设成了国际都市:

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皆达到。

黄金时代的香港片场,就是这个高密度、高效率城市的终极缩影:

在这种精神的淬炼下,“演员”这个身份的光环被压缩到了最低,拼搏、敬业的职业精神反而更重要。

如今,影视工业的重心已经北上,香港正在从供应半个亚太的娱乐中心,变成地区性的影视基地。

当年游走在各大片场的明星演员,如今则成了各个景区“串场”的NPC。

对他们来说,当演员,和当理发师、当门童、当办公室文员,没有本质区别。它首先是一份工作,一份“揾食”的手艺。

在景区扮演“唐僧”或“鸠摩智”,和当年在片场扮演“许文强”或“小马哥”,也没有本质区别。

这些亲身经历过崛起、辉煌、转型与阵痛的香港艺人,正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一种穿越经济周期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只要务实、专业、敬业的态度不褪色,

任何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王动,编辑:闫如意,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4%曾被裁!2025美国游戏从业者平均年薪过百万,40%已投简历超100份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