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顺风车的一生
在网上,有两个话题永远能引起争论:一个是快递员该不该送上门,另一个是顺风车该不该收高速费。
自2014年诞生以来,顺风车以低廉的价格成为许多人的打车平替,全国每年至少有1.9亿人次搭乘顺风车通勤出行。
但一个反常的现象是,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对于顺风车都有很多吐槽和不满。比如仅仅在小红书上关于顺风车就有125万篇笔记,浏览量超过7亿次,评论接近上千万条,其中大部分都是吐槽。
原本为乘客和司机省钱的顺风车,为什么活成了双方都不喜欢的样子?
01 双输的旅程:互相嫌弃的乘客与司机
这是一趟不顺心的路程。
端午节前一天,在深圳工作的李妍还没有买到回珠海的火车票,她破费下一单了“独享”顺风车。车子到了但副驾上有人,“司机说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她也没多想,但是接下来车没有上高速,反而在某小区门口又接上了两个人。
原本一个人的后座挤满了三个人,她忍不了了。面对质问,司机彻底不装了。“你那点钱太少,拼几个人一起走才划算。”这时候她才反应过来,原来司机拼了三单。最终预计一个小时的行程变成了两个半小时,她还是最后一个被送到的。
气不过的她向平台投诉,但司机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的拼单,客服无法核实,只表示会扣司机的评分,至于退款则一分没有。最终她放弃了维权,但发誓再也不坐顺风车了。
她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引发了很多共鸣,许多乘客都吐槽自己坐顺风车的糟糕体验。
这些吐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是乱拼单,比如跨平台拼单或者独享变拼单;第二是高速费问题,“明明写了分摊,结果司机还是要求乘客全部承担。”有用户表示因为不愿意付全部高速费,结果司机全程“摇国道”,两小时的路程变成四五小时。
但在小红书发帖吐槽顺风车的不仅有李妍这样的乘客,还有很多司机。
由于工作的需要,顺风车司机小董经常在上海和苏州之间来回,为了省点油费他偶尔会接1-2单,他经历过各种奇葩的乘客。
有的乘客很不准时,“车到了小区门口,很久后才出来,自己还要冒着违章的风险等候”;有的乘客明明出着顺风车的价格,却当成专车用,“要求进小区接送,还要求搬行李”;有的乘客把顺风车当货拉拉,有一次他到达起点后发现对方两个人抬着钢板过来了,“我一脚油就跑了,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在许多平台的宣传中,顺风车被赋予了公益的属性,实际运营中,它却是一套严丝合缝的商业体系。最终,顺风车活成了既不公益也不商业的拧巴模样。
站在乘客的角度,自己是在一个打车平台下的单,自己付了钱就是顾客。但站在司机的角度,所谓顺风车,是乘客顺着司机的风,被顺路捎带一脚,乘客不应该提要求。
再比如高速费的的争议,有些司机认为,乘客如果不想出高速费,那可以不走高速,如果乘客想走那就加钱。但乘客却认为,“不管带不带人,反正司机本来就要走高速的。”
司机和乘客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是造成矛盾发生的源头,这种矛盾本应该由平台站出来居中调和,但平台却往往选择了隐身。
02 顺风车并不欢迎真顺风
2010年春节前后,当时中国人口流动开始大幅增加,春运买票成为一大问题,社会上开始出现“春运顺路带老乡回家”的公益倡议,这也是成为顺风车的起源。
2014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出台,顺风车行业开始起步。2014年5月,滴滴打车CEO程维宣布涉足在线拼车业务,2014年9月,嘀嗒拼车业务上线。
在顺风车行业发展十多年后,车主已经分为成为两类,一类是真顺风车,上下班顺路接单分摊油费,还有一类是职业司机,跑顺风车就是为了赚钱。
按理来说,前者应该受欢迎,而后者应该被淘汰。但现实完全相反,职业顺风车越来越多,真顺风车被逐渐挤出。小董说,很多乘客上车第一句话是,“你是专门跑顺风车的吗?”
早期,顺风车被视为一种公益行为,乘客和司机分摊一点高速费和油费,在约好的地方上车,在到达目的地附近的路边下车,乘客节省了时间,司机省了钱。
但现在,顺风车实际上被设计成了“降级版”网约车。“顺路载一程”变成要“车接车送”,司机也成了服务提供者,这让一些真顺风车司机在心态上无法接受。
这种设计还导致了一个问题,由于需要接送,司乘就不可能100%顺路,真顺风车司机从时间和油费上就不划算。
更让司机们不爽的是,为了榨取更高的商业价值,平台不断降低车费,变相鼓励顺风车拼单。
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2025年,顺风车单价出现了显著且持续的下降,特别是长途和跨城出行。在某平台上,深圳至广州的拼车顺风车价格从100多元降至40-50元,杭州至苏州独享价从300多元下降至188元。
降价吸引更多的乘客下单,但平台却可以收取更高的服务费。以某平台为例,30公里1个人独享的车费为49.8元,而拼满四个人是130.8元,按照相同的抽成比例,拼满的服务费是独享价格的近3倍。
越来越低的价格让真顺风车主,逐渐被排挤出市场,职业司机可以通过单程拼单多位乘客依旧实现较高的收益。但职业顺风车司机以赚钱为目的,外挂抢单、绕路接人、强行收取高速费、无视独享等问题泛滥,引发了大量的投诉。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张全调查发现,跨城订单中存在 30% 以上的行程因拼单超过 3 次导致行程时间延长超 50% 的现象。
而平台则有意或无意的纵容着这些行为的发生。
比如澎湃新闻 10 月 27 日报道,哈啰顺风车微信小程序存在漏洞:未上传驾驶证、行驶证等信息,竟能接到顺风车订单;甚至无驾驶证、无行驶证的车主也能接到订单。这意味顺风车司机可以绕过平台规则,用户利益更加难以保障。
更早之前的2025 年 6 月,新京报也调查揭露,顺风车行业已形成黑色产业链,存在外挂软件恶意抢单、利用平台漏洞倒卖乘客信息、公开倒卖账号、绕过人脸验证接单等违法违规行为。
03 暴利的平台与失常的生态
看似不起眼的顺风车业务,实质上是一个暴利行业。
界面新闻曾报道,2017年滴滴的净利润是10亿人民币,其中来自顺风车的净利润占了9亿元。2021年哈啰出行提交的招股书透露,2020年哈啰两轮业务(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毛利率仅为7%,而顺风车业务的毛利率则高达81%。2024年嘀嗒出行年报也显示,其顺风车毛利率为72.5%。
在各行各业都在卷生卷死的大背景下,能和顺风车毛利率相媲美的只有医美、游戏、互联网金融等少数行业。
轻资产模式是顺风车平台高毛利的核心因素。数据显示,目前主流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费抽成是订单额的10%-20%。
虽然抽成比例不及网约车,但顺风车平台无需像传统出租车公司那样购买或租赁车辆,也无需雇佣职业司机,大幅降低了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成本。
眼下,顺风车还是一个少见的高速增长产业。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估计,2024年中国顺风车市场交易总额为371亿元,预计到2028年就增长至103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9.4%。
高利润加高增长,让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顺风车行业,行业格局也在不断的变化,城头变幻大王旗。
2014年到2018年,滴滴是绝对的顺风车老大。2019年和2021年嘀嗒出行上位,市场份额达到为66.5%和38.1%,排名第一。2022年开始哈啰哈啰顺风车超越嘀嗒,到2024年末,哈啰出行、嘀嗒出行、滴滴顺风车的市场份额比例为5:3:2。
2024年9月,顺风车市场迎来了新玩家,高德地图上线顺风车业务。越来越多的顺风车让乘客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对于小董这样的司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儿,“为了争夺乘客,价格已经越来越低了”。
他本来期待高德顺风车上线后,为了争夺司机可能会提高单价,最后也失望了,“高德顺风车独享的价格还不如其他平台的拼车。”
面对现实,顺风车司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人变成了职业顺风车司机,有的人退出这个行业。
小董已经不打算跑顺风车了,除了价格低之外,他还担心保险的问题。前几天他看到了一则新闻,有顺风车在路上发生事故,结果保险拒赔,给出的理由是擅自改变了车辆使用性质。
“跑顺风车很不划算,结果还没保障,以后这个市场还是让职业司机来吧。”
从公益催生到商业驱动,顺风车这个本应温暖、共享的出行方式,最终沦为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那些真正怀揣“顺风”之心的司机,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离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业派”,作者:我是小旋风,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