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泥潭难自拔,实控人6年终退场,亿晶光电陷“无主”状态

预见能源·2025年09月28日 11:23
唯之能源的离场对亿晶光电而言,是一次重大转折。

唯之能源的离场对亿晶光电而言,是一次重大转折。

9月27日,亿晶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唯之能源”)所持股份经司法划转已完成非交易过户,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亿晶光电正式进入“无主”状态。

01

多年羁绊终割席,控股权易主司法拍卖

作为A股市场曾经的“光伏第一股”,亿晶光电在2011年借壳海通集团登陆资本市场,一度是中国光伏产业中的“先锋元老”。然而,伴随行业波动与自身经营压力,其控股股东唯之能源最终以司法拍卖方式退出。

据亿晶光电公告披露,今年8月26日至8月27日,福田法院对唯之能源持有亿晶光电约1.5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在京东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了公开拍卖。这些股份被平均拆分成3批,每批约5000万股同时上拍,且分别被3名买受人拍得。

9月1日,上述经司法拍卖的股份中5000万股完成非交易过户,彼时唯之能源所持股份总数由1.5亿股减少至1亿股,占亿晶光电当前股本比例由12.67%下降至8.45%。唯之能源持有亿晶光电的1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已分别于今年9月8日、9月9日完成非交易过户,彼时唯之能源不再持有亿晶光电股份。

具体变更情况是,唯之能源作为转让方,受让方李颜涛、杨昔青、张寿春分别拍得5000万股,拍得股份占比为4.22%,每股股价分别为3.08元/股、3.05元/股、3.07元/股,总价均在约1.5亿元左右。

亿晶光电这些年的道路,可谓跌宕起伏。如今唯之能源一朝结束与亿晶光电的关系,6年羁绊画上句号,在业绩压力挑战巨大的情况下,亿晶光电能否拥有一个高枕无忧的未来,目前看挑战不小。

02

“携手”6年亏损泥沼难走出,负债率近95%

苟建华于2003年创立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2003-2009年间,公司迅速成为国内领先的光伏企业。在创始人带领下,2011年成功借壳海通集团上市,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纯太阳能电池组件主营业务上市的公司,但签下严苛对赌协议。2010年净利润曾达到业绩高峰,在2012年后遭遇欧美“双反”调查,行业进入寒冬,业绩出现巨额亏损,苟建华需要出让大量股份进行补偿。到了2019—2021年,再次经历连续三年大幅亏损,问题重重。

恰恰在2019年,地产商古耀明通过勤诚达投资(唯之能源前身)从苟建华手中收购控制权,公司从创始人时代进入“地产资本”时代。苟建华对赌失败,除了行业环境的突变,也暴露了早期光伏企业在资本运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2022年,唯之能源为关联房企勤诚达控股的融资,质押了其持有的全部亿晶光电股份,此举将上市公司股权与自身地产债务深度绑定,埋下巨大隐患。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25年5月26日盘后,亿晶光电公告称,福田法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建信理财与被执行人勤诚达控股、唯之能源合同纠纷一案中,拟公开拍卖唯之能源所持公司共计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所得款项用以清偿债务。这笔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6.9%。

现在对唯之能源的退出已经很容易理解了,这或许并非是一次战略选择,而是被动的司法强制出清。换言之,勤诚达控股出现债务危机,唯之能源作为担保方,着急将手里的亿晶光电股份变现。6年磨合,对于双方而言,是一场双输局面。

2022年,亿晶光电奋起直追,营收达到98.76亿元,并成功扭亏,归母净利润约1.27亿元。不过,到2023年,亿晶光电营收、净利润双降,尤其是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6.92%。从积极角度看,亿晶光电曾多年亏损,至少2023年并未亏损。

好景不长,到2024年,亿晶光电营收同比大降57.07%,亏损约20.90亿元。2024年四个季度,没有一个季度盈利,全部亏损。

亏成这样,亿晶光电还称,2024年公司采取了稳健经营的策略以应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并将巨额亏损归结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称光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行业亏损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年末,亿晶光电总资产约61.51亿元,同比减少46.56%。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亿晶光电与唯之能源绑定的几年中,业绩相当飘忽。糟糕局面仍在持续,2025年上半年,亿晶光电营收约11.81亿元,同比减少46.05%,归母净利润则亏损约1.53亿元。总资产约58.75亿元,同比减少4.49%,负债总计55.50亿,该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4.47%。

03

权力真空期,将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唯之能源的离场,亿晶光电进入了“无实控人”状态,股权高度分散。除原控股股东外,前九大股东持股均低于5%,最高仅为4.62%。唯之能源的退出,对亿晶光电而言,既有“危”也有“机”。从积极角度看,至少算摆脱了历史包袱。前述已经分析了唯之能源进入亿晶光电后,业绩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近两年业绩承压明显。退出后,为亿晶光电“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

挑战在于,公司治理存在隐忧。无实控人,这意味着没有一家股东能单独决定公司重大战略决策,主要决策必须依靠董事会成员的协商与制衡。目前,亿晶光电董事会成员由多方背景人士构成,如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这种多元化背景反而能带来更平衡、科学的决策,反之容易陷入僵局。因此,存在决策效率下降的风险。同时,该公司股权分散,亿晶光电需要警惕被潜在资本举牌或恶意收购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9月27日,亿晶光电披露8月底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公告显示,亿晶光电未知买受人之间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及后续安排,那么就应当去查询并核实各买受人之间的基本信息、资金来源及最终融资方(如有)等情况。上交所要求亿晶光电请律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亿晶光电表示,高度重视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前任控股股东,简称“唯之能源”)股份司法拍卖相关事宜,唯之能源持有的亿晶光电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16.90%)首次被自然人汪小华拍得0.5亿股后,亿晶光电给予持续关注并披露了相关公告。在得知了买受人李颜涛、杨昔青及张寿春的个人联系方式后,亿晶光电通过电话沟通方式分别向他们确认了资金来源、最终融资方等情况,但未查询到自然人汪小华的基本信息,无法核实其资金来源及最终融资方等情况。据亿晶光电核查,李颜涛拍卖资金为自有资金部分和拆借资金部分,不存在代持。其余两位,拍卖资金均为自有资金,不存在代持。

除了以上问题,上交所认为,前述司法拍卖股份过户完成后,亿晶光电称“可能存在无实际控制人的风险”,那么应当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公司章程及治理结构、董事会人员构成等情况,核实并说明司法拍卖股份过户完成后公司控制权的归属及认定依据。对此,亿晶光电在作出有针对性回复后强调,公司不存在单一持股5%以上股东,亦不存在任一股东控制董事会多数席位的情况,公司确实不存在控股股东、实控人。上述结论是鉴于公司权益变动后股权结构较为分散的情况所认定,如未来公司股权集中度提高,再依据实际情况认定。

公司董事会现有6名非独立董事,其中3人由呼和浩特方面提名,2人由常州金坛区政府平台提名,1人为公司高管。股权过户后,因无单一股东持股超5%或控制董事会多数席位,公司认定自身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亿晶光电强调前期信息披露真实,已制定措施保障经营稳定,并督促买受人遵守减持规则。

总之,与唯之能源解绑虽解除了关联风险,但公司财务压力未根本改善。核心问题仍是业绩,提升业绩才是硬道理;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需由经营业绩来检验。只有提升业绩,才能调动各方信心,稳定股权结构,如果持续亏损,可能引发更多股东层面的变动。

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行业寒意难消。亿晶光电指出,近两年的行业寒冬,光伏产业链上企业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境。从债务压力看,根据Wind数据,申万光伏设备行业在2023—2025年第一季度,平均有息负债率分别为17.2%、21.6%、23.3%,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偿债压力与日俱增。在盈利能力方面,同期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7%、-5.4%、-0.6%,2024年更是由盈转亏,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行业内卷的当下,光伏企业现金流也承受巨大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现金流总额的比重为-220%,行业整体出现了严重的经营性资金缺口,企业日常运营的资金周转面临严峻挑战

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越是行情差,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情况在亿晶光电看来,更是“雪上加霜”。2023—2025年上半年,申万光伏设备行业的再融资规模分别为187.9亿元、82.2亿元、1.9亿元,降幅达99%,成功实现再融资的企业数量由6家锐减至1家;同期A股上市公司整体再融资规模增长33.4%,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显著遇冷,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困境。

唯之能源的离场对亿晶光电而言,是一次重大转折,结束了由一位自身陷入困境的股东主导的时代,也开启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新篇章。迎接亿晶光电的究竟是新生,还是再度跌倒,就看其接下来如何自救于危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李智胜,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东莞对类似闲置土地予以无偿收回的处罚并非个案。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