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征战海外,要“硬”上

AI产业研究中心·2024年03月07日 17:02
中国AI企业应扬长避短,加强硬件优势国际化。

继ChatGPT之后,日前OpenAI又发布了一款名为Sora大模型产品,作为全球首个文本生成视频的应用,其所具备的60秒一镜到底视频生成功能,一举惊艳了世界。

得益于Sora这波行情,利空消息频现的美股却依然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原本已渐趋冷的中美AI竞争话题,则又热火起来,国内AI业界部分人士认为,在这一轮竞争中,中国AI已处下风。

那真实情况是否真的如此?

去工业化的美国,AI始终“硬”不起来

纵观近几年中美两国AI之争,从两国企业所推出的产品来看,有这样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美国AI企业在发展上一直大走“软件”路线,而中国企业则逐渐转走“硬件”路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于中美两国经济产业结构间的差异。由于去工业化严重,当前美国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很高。以2022年为例,美国全年GDP为25.5万亿美元,三大产业占比为1.1%、18.4%、80.5%,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分别名列第8、第8、第1,而同期中国三大产业占比则为7.3%、39.4%、53.3%,分别位列第2、第1和第10名。

显而易见,中美两国三大产业在GDP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倒置。众所周知,第一、第二产业分别是农业和工业,统称为实体经济,而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这其中就包括了计算机、软件、AI、互联网、电商等数字科技产业。

从以上排名不难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很务实,工业优势尤为明显,这决定了中国企业很容易就能把技术转化为实物产品,而美国由于产业空心化,只能将技术用于服务。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AI产业总体偏“软”,中国偏“硬”的根本原因。

美国“软”饭“硬”吃,就像“达叔”教你做事

如果把做AI产业比作造楼的话,那工业就好比打地基和造楼体,为服务业提供服务对象,而服务业就好比贴幕墙玻璃和内饰装修,帮工业提升产品价值,两者相辅相成。

显然,中国AI产业优势是硬件,即有形产品制造。问题是国内AI硬件市场虽大,但参与者也多,僧多肉少不够分。这使得国内市场非常内卷,竞争激烈,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互相倾轧,内卷就会变成内耗,反而得不偿失。

反观美国,由于产业空心化,AI产业始终“硬”不起来,只能吃“软”饭,这就造成海外市场AI硬件产品紧缺,给整个行业提供了一大片蓝海市场。可见,中国AI企业的发展机遇是在海外,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和兴衰。

不过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AI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走的并不顺。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对中国的焦虑情绪也在不断升温,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开始向智造转型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流行,加剧了中美两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博弈,这就促使美国社会各界对中国企业的防范程度与遏制力度不断加大,对中国AI企业尤甚。

目前,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主要采用以下三种遏制手段:一是“精准脱钩”,即针对具体领域建“高墙”,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或产品的渠道;二是“拉帮结派”,即通过拉拢盟友构筑遏华阵营,并列出黑名单,用行政手段禁止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经贸联系;三是“制定新规”,即假借“治理”的名义争夺新兴技术国际组织的领导权,以及技术标准和治理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根本目的就是想把中国企业孤立在国际市场之外。

也正因如此,我国AI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极易遭受打压,尤其像商汤、云从等这类做人脸识别技术起家的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也因受限而不能进入海外市场,难以真正实现国际化。即使像华为这样已经被海外市场深度绑定的企业,也因美国政府打压而举步维艰。

中国AI征战海外,一定要扬长避短加“硬”上

面对海外市场如此困境,中国AI企业国际化出路在哪儿呢?答案是用“硬”的上。

2月27日,苹果突然宣布取消电动车制造项目,这令整个造车团队的2000多人瞬间凌乱在风中,数百名软硬件工程师、汽车设计师要么选择调岗,要么卷铺盖走人。要知道,苹果早在2014年就开始造车了。那年,蔚来才刚成立;2019年,华为才刚入局;而现如今,问界都开卖了,苹果造车却以10年0车下线的成绩关门大吉,这意味着项目的彻底失败。

从技术角度看,苹果的研发实力不比特斯拉、华为差,但从生产角度看,与电车制造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美国却一样也没有。所以,苹果想用技术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此分摊研发成本和确保高额利润的那套做法,已然行不通了。此事从表面上看,是苹果造车业务的失败,但究其根源,则表明美国制造业的衰败。

其实,做AI和造车的道理是一样的。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定律”,说的是: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桶壁上最短的木板所决定。具象地说,如果把桶比作国家经济,那木桶上每一块木板,就代表组成该国经济的各个产业,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毫无疑问,单就AI产业而言,美国这个桶上制造业这块板太短,即使空有很多先进技术,也无法融入有形商品,只能做到线上以无形服务呈现。中国则正相反,虽说软件相对较弱,但是硬件能力强,很容易就能将技术与产品结合。因此,对中国AI企业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扬长避短,当下只有发挥自身的长板优势,才能在国际上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

事实上,目前国内AI相关企业已经注意到这方面问题,例如商汤、云从早期把主营业务聚焦在软件上,但从2022年起,也开始逐步转向硬件,研发消费类产品;以达闼、擎朗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则一直聚焦某个具体赛道,走硬件路线;还有就是以华为、科大讯飞、深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始终坚持双管齐下,走“软硬兼备”道路。以深兰为例,其每推出一种新技术,就会专门开发独立硬件产品或将其融入其他相应产品中去,甚至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还会专门打造一条产业链或自建工厂。

在国内,相较于在软硬件中择一专攻的AI企业,像华为、讯飞、深兰这类“软硬兼备”的企业数量很少,但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且更易国际化。

事实证明,在当前国际环境下,AI企业只靠做软件去开拓海外市场,非但竞品多、树敌多,还易遭打压,与之相比,做硬件虽然苦点、累点,但玩家少、海外刚需大,反而更易立足,这也是华为、讯飞虽屡遭打压,但依然能在国际市场上挺立的根源,同样也是深兰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能在20多个国家落地应用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AI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像当年红军“长征”,道路是曲折的、阻碍是多样的、旅途是艰难的,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就像伟人所说的一样,中国AI企业的国际化“长征”,是中国科技企业自立自强的宣言书,是将中国科技品牌传遍全球的宣传队,是让中国AI产品在全球落地生根、服务大众的播种机。

中国AI企业国际化,未来大有可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I产业研究中心”(ID:AI_Retail),36氪经授权发布。

+1
4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小改”恰恰可能是丰田面对中国市场深思熟虑过后的最佳方案。

2024-03-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