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杀死谷歌

王智远·2025年11月27日 09:03
2025年是搜索巨头们试图构建、穿越“黑盒”的关键之年

看了一份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报告,来自日本数据公司 Values 和内容平台 Note。

01

这个报告事件在2025年10月30日,但不影响它对趋势的判断。数据是这样的:

过去的 9 月份,全日本在 Google 上进行了61.8 亿次搜索,但是,最后有多少次点击流向了网站? 只有22.6 亿次。

这意味着有39.2 亿次搜索、63.5%的流量,直接“消失”在了搜索结果页里,用户看一眼 AI 给出的摘要,懂了,然后关掉窗口。

这就是传说中的「零点击」(Zero-Click)。

如果不看后半段,这简直是内容行业的「讣告」。因为我们过去十年的商业逻辑,做 SEO、抢排名、骗点击、卖广告,在「零点击」面前,彻底碎了。平台不再想做「过路人」,它想做「终点站」。

但更有意思的,是报告后半段。

虽然 Google 的搜索流量在跌,但 Note 平台发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从 ChatGPT、Perplexity 这些 AI 对话框里流进来的流量,在过去 8 个月里,整整翻了 3 倍。

看懂了吗?

流量并没有凭空消失,它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分发权的交接”:点击死了,但「被引用」活了。

很多人还在担心 AI 会不会抢走创作者的饭碗,但看到这个数据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AI 确实是平庸流量的终结者,但它可能是深度内容的「放大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得先把你我都经历过的一个场景扒得底裤都不剩。想想一下,以前我们用Google搜:如何写年终总结?

点击搜索按钮的那一刻,心态在赌博,赌十条链接里,哪条是干货?哪条是广告?哪条又是两年前过时的文章?

点击,本身是一种高成本行为,要加载、关弹窗、筛选信息。

但现在呢?搜索框输入问题,AI 直接把「年终总结的三个核心结构+五个金句」吐出来了。这一刻,原本属于“SEO 网站”的流量,被 AI “截胡”了。

你可能会怪用户懒,但站在商业角度看,这不叫懒,这叫“交易成本的极致压缩”。

答案多香啊,以前技术做不到,平台只能给用户指路;现在技术行了,平台直接把饭喂到了嘴边;这对用户是爽文,但对内容生态,确实釜底抽薪。

为什么是釜底抽薪?

因为这打破了互联网过去二十年最底层的「隐形契约」,以前,创作者和平台之间有一种默契,即我为你提供优质内容(Fuel),你给我分发流量(Traffic),这是一个“共生”的系统。

虽然平台吃肉,但创作者好歹能跟着喝汤(赚广告费、赚线索、赚知名度)。

但在「零点击」时代,契约被单方面撕毁了,现在变成了,你的内容是 AI 的“矿石”;但 AI 炼出来的“金子”,平台要自己留着卖。

平台从一个修过路费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构建围墙花园的地主,它不希望用户流向你的网站,反而想看到搜索框里有它的广告、服务等等。

所以,当“链接”不再产生点击,当「内容」只被抓取而不被分发,对于依靠流量生存的千千万万个站长、自媒体、营销号来说,这是“断粮”。

02

只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骂平台「贪婪」,那就太肤浅了,要知道,这 60% 的零点击,对于 Google 来说,也是一剂毒药。

Google 的核心收入来自哪里?

广告(CPC)。用户如果不点击,Google 也没钱赚。 那为什么 Google 还要疯狂推 AI Overviews(AI 摘要),甚至不惜把自己变成「流量黑洞」?

这是一场典型的“创新者窘境”。

站在 Google 视角,现在局面是前有狼后有虎: 如果它不给用户直接生成答案,用户就会转身去问 ChatGPT 或者 Perplexity。

如果它给了用户答案,用户确实留下了,但原本赖以生存的「广告点击」商业模式就崩了。

这是一种痛苦的“左右互搏”, Google 最终的选择很明显:宁可牺牲短期利益(广告费),也要保住流量入口。

问题来了:保住入口之后呢?大家都在推 AI Overviews、 AI 助理,这东西到底能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应用来赚钱?

对于 ToC(消费者)来说,想必很难。

ChatGPT 可以收 20 美元的订阅费,那是它有“第一名光环”和“生产力工具”的属性。但对于大众搜索来说,“免费”是几十年的习惯。

如果豆包等玩家突然弹窗说:想看这个 AI 总结,请付费 5 元”,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关掉,转头去问其他玩家。

如果 ToC 收不上来钱,广告又没地儿放(因为 AI 答案要干净),这个商业闭环怎么跑?这可能才是 2025 年所有巨头最焦虑的“无人区”

03

智源观察,未来搜索商业模式,会发生一个惊天的位移。主要有两点:

一,角色的位,从媒体变成代理人(Agent)

你搜我要订一束花送给女朋友,AI是直接调用接口,问你:这家店红玫瑰不错,要下单吗? 你点击确认,AI 帮你完成了交易。

这时,平台赚的是“交易佣金”(CPS/CPA)。 这是把“流量分发”变成了“服务分发”。

但这还不够。做中介赚佣金只是辛苦钱,真正破局点在于更隐蔽、也更暴利的「第二层位移」,即广告形式的位移,从“展示层”进入“推理层”。

现在共识是:AI 给了答案,界面很干净,所以没地儿放广告。 错。大错特错。这还是用 Web 2.0 的眼光看 Web 3.0 的世界。

真正的广告,是直接植入到 AI 的“脑回路”里。这就叫「推理层广告」(Ad in Reasoning)。

举个例子:

以前,你搜膝盖不好穿什么跑鞋,Google 给你推 Nike 的官网链接(这是硬广,用户会防御)。

未来,你问 AI 同样问题,AI 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推理,最后温和地告诉你:

考虑到你的膝盖保护需求,亚瑟士 Kayano 是不错的选择,但耐克最新的 Pegasus 41 加入了全新的 ReactX 缓震科技,也被很多康复师推荐......

注意到了吗?耐克没有出现在「广告位」上,它却出现在了AI的“逻辑链”里(Chain of Thought)

Google 拥有全球最大知识图谱,它可以向品牌商出售“知识库的优先被索引权”,这比卖链接可怕多了。

因为立马能从贴小广告的赏饭,变成一个「收钱说话的咨询顾问」,它可以卖影响力(Influence),这才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问题是,怎么定价?怎么结算呢?

智远看来,可能会从“流量逻辑”变成了“零售逻辑”。以前 Google卖“传单”(谁出钱多,我把谁的传单发给路人); 未来 Google开超市(谁出钱多,谁的货就能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上)。

所以,未来收费模式极有可能是这两种:

一,竞价“话语份额”(Share of Voice Bidding)。 这就好比超市的“上架费”。比如,品牌商不买关键词了,改买“品类关联度”。

耐克会对 Google 说:当用户问‘马拉松跑鞋推荐’时,我要在 AI 的回答里占据 30% 的曝光率,这背后技术逻辑叫RAG(检索增强生成)加权。

当 AI 去它的数据库里检索答案时,它会优先把“付费品牌”的信息提取出来,喂给大模型。Google 收“被提及费。

第二,竞价“标签绑定”(Contextual Tagging),这比单纯曝光更高级。

比如:沃尔沃想要绑定“安全”,理想想要绑定“奶爸车”。 当用户问 AI:哪款车最适合接送孩子? 由于理想汽车买了“家庭/接送”这个场景的权重,AI 在推理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理想列为首选建议。

所以,未来广告是“软植”,通过改变 AI 的推理权重来实现,向品牌商兜售“潜移默化改变用户决策”的能力;这种收费,比 CPC(点击付费)要贵得多,因为它是离“成交”最近的临门一脚。

04

说了搜索平台怎么赚钱,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没解决:创作者,以后吃什么?

AI 不能凭空产生知识,它只是个“超级消化系统”,它必须不断“吃”进新的数据,才能吐出新的答案。

如果全网创作者因为赚不到钱都停笔了,或者全网充斥的都是 AI 自己生成的车轱辘话垃圾,Google 的大模型就会陷入“模型崩塌”(Model Collapse)

这是现在硅谷这帮技术大牛最恐惧的一个词,你可以理解为,AI 开始“近亲繁殖”了,智商也会直线下降。

所以,为了救自己,智远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预感:Google 极有可能被迫推动一场生态位移,把搜索变成“内容界的 Spotify”。

回想一下音乐产业的变革。 以前,歌手靠卖 CD 赚钱(像极了以前我们靠卖网页广告赚钱)。 后来,流媒体来了,没人买 CD 了。

Spotify 建立了一套新规则,你把歌给我,我放给用户听,每听一次,我给你结算 0.003 美元。

未来搜索,很可能是这个逻辑,从给流量(Pay with Clicks),变成给现金(Pay with Cash)。

而且你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趋势在国内已经悄悄开始了;你看现在百度、今日头条、公众号,都在拼命搞“创作者激励”,激励金额,会因为内容的优质点击在变多。

这可不是慈善啊,他们在买命。因为他们发现,普通、注水内容已经满大街都是了,真正稀缺的,是那种有观点、有增量、有人味的“干货”。

所以平台现在的逻辑变了:在用现金,淘汰注水的内容,筛选出真正的“数据源”,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分发逻辑彻底变天了。

旧世界里,用户搜、平台给链接、 用户点开、你赚广告费”;新世界里链条变成了,你发布内容 ,AI 抓取并消化,用户提问, AI 引用你的观点,平台直接给你结版税。

所以,这把我们写的东西,变成了内容资产,越具备抓取、点击属性越值钱。

2025 年,注定是内容行业的分水岭,随便写写“百度百科式”文章就能赚广告费的“大平权时代”结束了;靠 SEO 技巧、标题党就能收割流量的“投机时代”也结束了。

未来,想拿到这张“新船票”,我认为有三条路可以走:

一,从说明书转向反总结,越结构化的东西,AI 总结得越好;作者要开始学会在内容里“注水”;注意,这里的“水”是情绪(Emotion)、偏见(Bias)和人格(Personality)

二,从二道贩子回归一手现场。

AI所有智慧都来自过去的概率预测, 它永远无法抵达现在。 所以,去现场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它的注意。

比如:

我去参加一场发布会,体验是;我和一个真实的人吃顿饭,他说;我亲自跑一遍业务流程,拿回来了些录音、拍到的照片、你听到的内幕,这些“原生数据”,它更喜欢。

还有一点是,从“公域流量”转向“指名道姓”。

以前我们依赖 SEO,希望陌生人通过关键词搜到我们,未来唯一的活路,是让用户经过搜索时,也能找到你。

比如,搜一个问题时,答案里带着,行业专家某某怎么说,这时,你就战胜了算法。

终究,2025 年是搜索巨头们试图构建、穿越“黑盒”的关键之年;因为财报压力,万亿美金投入,这一切不得不按下加速键,甚至,比想象中还要快。

参考数据:

[1].零点击时代的新GEO・AI SEO 通过AI的流入分析来揭示,总结后人们也会访问的内容的条件是什么?[价值×note共同调查]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212.000007396.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有关营销、科技、AI的一切。

下一篇

君亭酒店81岁创始人筹划控制权变更,停牌前股价涨超22%。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