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携程们”的世界,真的会更好吗?

旅界·2025年11月26日 10:47
OTA利润暴涨背后,藏着行业真相。

01

前几天,携程公布了最新一季财报。

当时,我正和几个酒店圈朋友喝茶,一位华北区域某酒管品牌的营销总监A 总指着新闻一阵感叹,说熙少,你看,这营收183亿,净利润能到199亿,太离谱了吧?

然后,他描绘起自己心目中的美好愿景,“如果有一天,携程不抽佣了,点评不压着我们了,客人直接在我们酒店官网下单,那这个行业该有多美好?”

这样的愿望很容易引起共鸣,几位同行很快接话,大致意思是干脆我们自己搞一个平台算了,茶桌上甚至有种明天就推翻OTA的气势。

听他们聊着,我心底却慢慢浮现出另一幅画面,因为十几年前的欧美,就曾上演过同样的剧情。

大约在2010-2015年,我常去欧洲采访,经常能听到各大酒店集团同行拍着桌子嚷嚷“我们不能再让Booking、Priceline(Booking的前身)们牵着鼻子走了”。

当时的欧美酒店行业,有一整套与今天国内如出一辙的话术:直接预订才是未来,OTA 抢走了我们的利润、定价权和尊严,必须把客人夺回来。

说到做到,在那个携程、去哪儿还在火并、互相举报的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去OTA运动,真刀真枪地在美国和欧洲铺开了。

围绕价格一致条款,酒店们和Booking、Expedia打过官司,欧洲多个国家的竞争监管机构也介入了价格、条款的调查,风声一度很紧。

与此同时,头部酒店集团动作更大。彼时,希尔顿推出“Stop Clicking Around(别再四处比价了)”,万豪则高喊“It Pays to Book Direct(官网直订,更划算)”。

为了让官网更有吸引力,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最低价保证、App体验重建、会员价、积分、免费早餐、免费 Wi-Fi,各种福利往直订那一侧堆。

在这个酒店准备重夺主权的年代,欧洲酒店业协会、各路专家更是把 OTA 定性为吸血中间商,佣金则放大成行业最大痛点。

他们甚至不满足单打独斗,选择歃血为盟,搞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复仇者联盟。  

2012年,万豪、希尔顿、洲际、温德姆、凯悦等全球六大酒店集团破天荒地联手,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名为Room Key的新酒店平台。   

这在当时被视为酒店业对抗OTA的核武器,算盘打得很精,既然Expedia们做的是流量分发生意,那为何我们不自己造一个入口?

通过Room Key把六大集团的庞大库存聚合起来,引导用户直接跳转到各家官网预订,以此彻底甩掉OTA的高昂佣金,把过路费留在自己口袋里。 

然而,结局却一地鸡毛,给了这群酒店老炮儿一记响亮耳光。 

苦撑几年后,这个曾被寄予厚望要“革 OTA命”的平台,最终在2020年悄然关闭了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宣告了这场豪门起义彻底失败。

02

Room Key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黯然收场?

表面上看,是各家集团各怀鬼胎,虽然坐在了一张桌子上,私底下却都在打着自己算盘,没人愿意把最核心的会员数据拿出来共享,导致整个产品形同虚设。

但这只能解释战术上的溃败。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高,会发现酒店集团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商业常识:流量从来都不是免费的。

当酒店决定自己做直销时,那些原本由 OTA 承担的成本瞬间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官网建设要花钱,服务器维护要花钱,品牌营销要花钱,处理复杂的支付结算还要花钱,甚至为了接听那些原本打给 OTA 的咨询电话,酒店还得扩建自己的呼叫中心。

这些成本以前分散在各个财务科目里,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旦真刀真枪搞直销,它们全都冒了出来。

2016年到2018年,多家机构回头做了模型分析,把会员折扣、积分回馈、搜索引擎投放全部加进去算总账,结果发现,很多酒店直销成本并不比OTA收取的15%到20%佣金便宜,有些场景下甚至更贵。

那几年,Expedia一年的营销预算大约平均43亿美元,Booking是38亿美元。

这不仅是钱的战争,更是效率的战争。酒店集团要想在Google或者元搜索上硬扛,只能拿出更大的预算,那些原本想省下的佣金,最后全变成了给广告平台的过路费。

于是一个尴尬的闭环出现了,流量战打得越激烈,直销成本反而越高。

更让行业感到无力的是一个叫做广告牌效应的现象。

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著名实验,结果让很多酒店直销激进派陷入了沉默。他们发现,当一家酒店出现在Expedia上时,它自家官网的预订量也会跟着上涨,涨幅甚至能达到7.5%到26%。

数据分析机构comScore的样本讲得更直白,75%在官网下单的客人,其实之前都访问过OTA。OTA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还是一个巨大的展示橱窗,客人在那里看到并记住,最后才决定走进店里下单。

这就是OTA让酒店集团官网也能吃到的免费广告牌效应。

故事的反面则是,欧洲酒店餐饮协会HOTREC曾经做过的一份详尽渠道研究。

数据显示,从2013—2015年,也就是各大集团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酒店直接预订占比反而从59.4%下滑到了55.2%。

这幅曲线,是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许多人以为砍掉了吸血中间商,日子就会立刻变好,后来才发现,被切断的是自己依赖已久的大动脉。

商业世界之复杂,大概就在这里。

03

回到国内市场,每到年底,骂携程就会成为一种行业内的政治正确。

大家看着财报里上百亿的净利润,有人高喊这是互联网茅台,也有人惊呼整个旅游业都在给携程打工。

客观说,作为国内在线旅游平台龙头企业,携程确实让人爱恨交加,它掌握着巨大的流量阀门,有时显得过于强势,服务条款严苛,让商家觉得在大平台面前失去了话语权。

中泰证券研报数据显示,目前携程住宿预订业务综合佣金率在8%到10%左右,对于流量倾斜的特牌、金牌商家,佣金率高达12%到15%。

值得一提的是,酒店想从携程获客,不仅要支付基础佣金,有时还需要购买额外的流量包或参与平台的促销活动,最高甚至突破20%。

硬币总有两面。在商家喊贵的同时,携程为了维持这个庞大的流量池,付出的代价也在水涨船高。

财报显示,2025年三季度,携程营业成本为34亿元,同比上涨20%,销售及营销费用为42亿元,同比上涨24%,这两个数字的增长速度,都跑赢了营收增速。

换句话说,携程赚得多,花的其实也更多了,它必须不断地在公域流量海洋里撒网,把那些昂贵的精准流量买回来,再分发给平台上的酒店。

如果我们做一个横向对比,视角可能会更清晰。从今年三季报数据来看,国际巨头Booking的业绩增速跟携程差不多,营收同比增长方面携程是16%,Booking是13%,但在利润率这个指标上,Booking的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高达47%,远高于携程的35%。

Booking2025年三季度财报

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利润率更高、抽佣更狠的欧美市场,为什么甚少看到酒店们怨声载道?

或许,是因为当年已经被现实毒打过的成熟酒店集团们都不再把OTA当成要摆脱的敌人,而是必须精细管理的一个渠道。

万豪、希尔顿们想通了一个逻辑,该拿的流量还是要拿,只是在此基础上,把更多高价值客人慢慢导入自己的会员系统,做二次开发和留存。

这并非什么所谓的囚徒困境,是一种极其理性的各取所需策略,OTA广撒网捕鱼,酒店负责把鱼养在自家池塘里。

站在国内酒店角度,这种选择权其实更丰富。在携程系之外,同程、美团、抖音、飞猪各有所长。同程深耕下沉市场,美团占据本地生活高频入口,抖音有强大的种草能力,飞猪背靠阿里生态。

如果我们把携程看成一个付费的高端流量采购商,逻辑就简单了。

你觉得贵,是因为单次获客成本高,但你依然选择它,往往是因为现阶段能带来的客单价和核销率,携程依然是目前市场上效率最高的。

说白了,如果它真的只吸血不产出,在这个充分竞争的中国互联网红海里,商家早就用脚投票,把它抛弃了。

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没有携程的世界,真的会更好吗?我没有标准答案,但Room Key的没落,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冷静的参照。

当聚合流量最高效的平台成为众矢之的,流量并不会因此变得免费,它只会变得更加昂贵,且破碎。

而在这个分工明确的时代,让专业的人修路,专注的人开车,或许这才是抵达终点最快的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等等党输麻了。

21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