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3800亿,可能还不够
阿里巴巴最新成绩单来了!
财报显示,2026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478.0亿元,同比增长5%,略高于市场预期,但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大降72%至103.5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承压。
在今晚阿里巴巴业绩电话会上,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认为,未来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人工智能泡沫。
“未来三年,人工智能资源整体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行业内不仅新的GPU基本上是跑满的,甚至是上一代或者是三年、五年前的前几代的GPU都是跑满的,所以就现在三年之内,看到所谓的AI 泡沫应该是不太存在的。”吴泳铭说道,考虑到客户需求的旺盛,此前提及的3800亿元人民币投资可能显得偏小。
即时零售:增收未增利
今年7月,淘宝闪购宣布启动规模500亿元的补贴计划,本季度最显著的体现是利润指标的急剧下滑。
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的季度,阿里巴巴经营利润由去年同期的352.46亿元同比下降85%至53.7亿元,经调整EBITA由去年同期的405.61亿元同比下降78%至90.7亿元。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37.4亿元转为净流出218.4亿元。
对此,阿里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以及科技的投入。
数据显示,本季度阿里的销售和市场费用由去年同期的324.71亿元同比增长104.78%至664.96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3.7%飙升至26.8%,阿里在财报中归因于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用户体验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用户为先战略,阿里巴巴已完成架构调整,将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整合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业务分电商业务、即时零售和中国批发商业业务。
其中,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营收1029.3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944.66亿元同比增长9%;包括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在内的即时零售业务贡献了229.0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143.21亿元增长60%;中国批发商业贡献的收入为69.39亿元,相较于同年同期的59.86亿元同比增长13%。
但即时零售和技术投入,使得阿里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为104.97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443.27亿元大幅下降76%。
今日,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业绩会上透露,10月份以来闪购的每单亏损已经较7、8月份降低一半,在这样的基础上,淘宝闪购的订单份额稳定,目前非茶饮的订单已经上涨75%以上。
“我们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阶段我们会优化UE(单位经济模型)符合预期,为外卖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增加我们在技术零售长期投入的决心。”蒋凡继表示,下一阶段会持续深耕细作用户体验,聚焦高价值用户的经营,聚焦零售品类的发展。
国际业务扭亏为盈
国际业务方面,财报显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分为国际零售业务和国际批发业务。来自国际零售业务本季度贡献了280.68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56.18亿元同比增长10%;来自国际批发本季度贡献了67.31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0.54亿元同比增长11%。
值得一提的是,该部分在本季度实现了经调整EBITA盈利1.62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9.1亿元,实现扭亏。对此,阿里在财报中解释称,这主要得益于速卖通(AliExpress)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阿里电商出海在加速。
在今年9月的媒体沟通会上,阿里国际方面透露三大出海动向,其淘宝出海首次推出“全球双11”;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推出“超级品牌出海计划”以及Lazada则宣布与天猫系统打通,喊出“一键轻出海”,瞄准东南亚这一增长最快、最复杂的市场。
阿里淘宝出海总经理叶剑秋当时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境外业务已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长,今年以来新增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0%,在16个地区的APP下载量位列第一。
他强调,淘宝出海的核心逻辑,就是把中国市场的“万能淘宝”复制到全球,百万级平台商家和4亿包邮商品凭借中国供应链的迭代速度和规模优势。
数据显示,双11期间,淘宝推出的“出海增长计划”超过20万签约商家成交额实现翻倍增长,其GMV增幅更是淘宝出海整体大盘的三倍。淘宝境外日下单用户数(DAC)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9个重点市场,日下单用户数同比增幅更超过20%。
据速卖通内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速卖通双11首日,至少有200个品牌达成超亚马逊日均2倍的销售额,部分行业头部品牌如音频设备EDIFIER、行车记录仪70mai、骑行码表iGPSPORT更是超亚马逊6-10倍爆发。
阿里云AI收入连续9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受AI需求与公共云收入增长驱动,阿里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增速再创新高。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幅。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阿里云在政企市场、金融云、混合云等领域均有持续份额提升。该季度,阿里云与NBA、万豪、中国银联、博世等企业达成AI合作。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拓展海外业务呈现加速势头。截至9月30日,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区运营着91个可用区,并宣布在巴西、法国和荷兰新建数据中心。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计划亦在其最新的东南亚语言大模型项目中,放弃了Meta模型,转向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开源架构。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目前的客户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阿里云AI服务器的上架节奏,严重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阿里云在手挤压订单数量还在持续扩大,未来潜力仍在加速增长过程中。对未来AI的需求,抱有较大的信心。
此前,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对此,吴泳铭表示,如果供应链、机房上架的节奏等按照最快的速度,还是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阿里并不排除进一步增投。
“总体来说,我们还是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投资整体AI基础设施,从目前的客户需求来看,可能之前提的3800亿数字偏小。”吴泳铭如是称。
对于近期业内热议的AI泡沫,吴泳铭认为,大模型scaling low规则还没有“撞墙”,三年内AI的需求还是确定性的增长,带来了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扩产周期,并存在相当大的瓶颈。
吴泳铭称,“随着需求增长,供应端很难有快速提升,三年内整体资源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比如美国不仅是新的GPU跑满,前几代GPU都跑满。所以我们觉得三年之内所谓的AI泡沫应该不太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创日报”,作者:徐赐豪 黄心怡,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