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I算力新基建是“泡沫”吗?
1.当前美国算力投资是在通用人工智能越来越近的趋势下,所做的超前基础设施布局。总体上,当前美国算力基建已有泡沫迹象,但尚未到失控的边缘,虽不能完全排除算力泡沫破裂可能性,但无论从当前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企业高速增长的营收,以及各行业上云落地的需求,都让这一巨额投资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2.美国当前规划建设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装机容量已突破 45 吉瓦(GW),这场建设热潮预计将吸引超 2.5 万亿美元投资。大西洋月刊文章设想了一种“崩盘机制”,即当这些巨额投资未能按预期变现、资本市场情绪转向、防御性抛售开始,就可能触发系统性的回落,科技股回落→估值压缩→投资放缓→AI 基础设施、芯片、数据中心等领域连锁受累。
3.大模型企业的增长斜率足够高,对芯片供应的需求持续提升。从收入来看,以OpenAI和Anthropic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端均已实现可观收入。如预计今年底OpenAI的年化收入将超过200亿美元,比之前预测的130亿美元大幅增长,相比去年的40亿美元更是增长5倍,并计划到2030年增长至数千亿美元。
4.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云计算收入受AI拉动,分别达330亿美元、309亿美元152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达20%、28%和34%。大量的行业使用,也推高了Token使用量,仅Google 一家,10月公布的月均Token使用量就达到1300万亿。
5.历史上,并非所有的长期投资都是泡沫。关于是否是大的泡沫,一方面看其到底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如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典型的非生产性泡沫,更容易破裂。另一方面,看钱的来源,是否是产业自有投资,还是大量举债,且是否被包装成各种金融衍生品,通过加杠杆酝酿更大的风险。对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大型企业的估值,当前整体上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有较强的业绩支撑保障。
6.美国当前的AI算力投资浪潮,存在一定的技术迭代减缓、产业链循环投资、资金杠杆加高等潜在风险,也可能在短期内经历估值回调甚至“去泡沫”的阵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方向错误。纵观技术史,几乎所有的通用技术在成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周期性过热与纠偏。无论是铁路、电力还是互联网,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泡沫是否存在,而是泡沫退去后留下了什么。
近期美国科技界纷纷推出重大投资计划,大举布局AI基础设施。其数万亿美金的投资和一些相互交叉持股的融资方式,引发全球热议。纽约时报10月撰文指出,“现在是时候宣告本世纪的第三次泡沫了——人工智能泡沫。大量投资者持续涌入,全然不顾其能产生多少收益以及何时产生收益。”
总体上看,当前美国算力投资是在通用人工智能越来越近的趋势下,所做的超前基础设施布局,同时也契合美国当前内外扩张的全球战略。虽然不能排除算力泡沫破裂可能性,以及当前债务融资中的潜在风险,但无论从当前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企业高速增长的营收,以及各行业上云落地的需求,都让这一投资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需密切关注和跟踪下一步发展态势。
美国算力基建热潮,引发潜在“泡沫”风险
巴克莱10月3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当前规划建设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装机容量已突破 45 吉瓦( G W),这场建设热潮预计将吸引超 2.5 万亿美元投资。其中的代表是OpenAI,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披露了三项超大规模算力合作:与Oracle、软银合作,部署至少10吉瓦的算力的星际之门计划,与博通共同研发10吉瓦定制AI加速器,以及与AMD合作在未来数年内部署不少于6吉瓦的AMD GPU卡。还有Meta正在推进多个"泰坦集群"项目,包括俄亥俄州1吉瓦的普罗米修斯项目,以及计划扩容至5吉瓦的路易斯安那州海伯利安项目。此外,还有亚马逊预计在2026-2027年新增约13吉瓦容量。在AI投资的带动下,英伟达跃升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德国、日本的GDP。
AI是否会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回报?巨额的投资从哪里来?OpenAI与英伟达、Oracle等合作是否为循环投资的操纵?一系列技术、 产业和金融等问题正在引发巨大争议,认为AI已经出现泡沫的声音不断增多。大西洋月刊的文章《Here’s How the AI Crash Happens》,设想了一种“崩盘机制”,即当这些巨额投资未能按预期变现、资本市场情绪转向、防御性抛售开始,就可能触发系统性的回落,科技股回落→估值压缩→投资放缓→AI 基础设施、芯片、数据中心等领域连锁受累。
行业对当前AI领域循环投资的质疑
AI算力是否有真需求?
要看AI基建是否有泡沫,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看市场是否有足够的需求,去支撑数百万卡甚至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目前市场上算力的消纳大户主要是OpenAI、Anthropic、xAI、Facebook等大模型企业,以及调用这些大模型的大量创业公司和个人用户,还有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云厂商,CoreWeave等新型云服务商。
相比互联网,全球AI个人用户数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GPT的周活用户达到8亿,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而互联网达到这一数字用了13年,充分表明AI正以更快的速度渗透到人群中。全球GPT加上Gemini、Claude等大模型的个人用户,去重后约10亿。而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55亿,渗透率68%。这意味着,AI用户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大量的个人用户接入AI应用后,各类服务请求需要更多的芯片算力保障。
对应地,大模型企业的增长斜率足够高,对芯片供应的需求持续提升。从收入来看,以OpenAI和Anthropic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端均已实现可观收入。
Sam Altman近日发表推文表示,预计今年底OpenAI的年化收入将超过200亿美元,比之前预测的130亿美元大幅增长,相比去年的40亿美元更是增长5倍,并计划到2030年增长至数千亿美元。未来8年,OpenAI将投入约1.4万亿美元打造算力基础设施。Sam Altman认为,基于当前观察到的 AI 使用趋势及用户需求规模, OpenAI面临算力不足的风险,远比算力过剩更为严峻且更可能发生。11月1日,Sam Altman和微软CEO纳德拉在共同接受的访谈中表示,过去一年Open AI的算力已经扩展了 10 倍,但如果再拥有10倍的算力,收入几乎能增10倍。
OpenAI于三季度发布的收入预测
另一家明星大模型公司Anthropic的营收也增长非常迅速,该公司有望在今年底实现90亿美元 ARR (年度经常性收入) ,并为 2026 年设定了200亿至260亿美元的ARR指标。相比去年,其收入仅10亿美元,增长9倍之多。公司预计到2028年将实现700亿美元的收入和170亿美元的现金流。
从行业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在不少领域实际落地。美国政企用户对API和公有云模式接受度高,使得先进模型能以较低成本快速部署和迭代,企业采用率在17个月内增长3倍,并为云厂商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回报: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云计算收入受AI拉动,分别达330亿美元、309亿美元152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达20%、28%和34%。大量的行业使用,也推高了Token使用量,仅Google 一家,10月公布的月均Token使用量就达到1300万亿 (相较7月公布的980万亿再 创 新高) 。a16z合伙人近期接受访谈时表示,过去17 个月内,全球Token处理量增加150倍。如果照此需求趋势发展,即便考虑模型推理的Token消耗随技术进步持续减少的趋势,行业仍需要匹配相当倍速增长的算力支撑。
针对未来算力需求,黄仁勋提出了3个Scaling Law的观点,认为在预训练、后训练强化学习,以及推理过程中,均存在规模法则,从而支撑算力的持续增长。在刚刚结束的GTC大会上,黄仁勋表示,市场对英伟达GPU的需求依然旺盛,过去4个季度已售出600万块Blackwell GPU,预计Blackwell和Rubin系列芯片明年的销售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相比分析师预测的今年2070亿美元的营收,英伟达2026年增速将实现2倍以上增长。这也让英伟达市值一度达到破纪录的5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有分析师预测其市值将达到8.5万亿美元。
黄仁勋在接受Bg2 Pod访谈中提出的AI Scaling Law
当然,各类需求的背后,最核心的还是要看AI的发展速度。如果大模型能够保持现有的态势,并突破当前的一些瓶颈,在近年内尽快实现AGI,且在各行业落地产生效益,就会真的实现如高盛所预期的, AI的广泛普及有望为美国经济增加约 20 万亿美元,其中约 8 万亿美元将以资本收入的形式流入企业,从而为这一轮大基建找到更强的合理性。
行业领军者对于AGI实现时间的预测(尽管对于AGI的定义不同)
此外,建造数据中心及其配套的本土供应链,也是当前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这些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跟当前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工厂、美光的内存芯片投资,英特尔的晶圆厂项目背后的逻辑都非常一致,就是制造业回归美国。超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往往上百亿美元,可以有效牵引美国本土的土建、钢构、机电、冷却、模块化机房,以及发电、储能等成套的工业链条。
钱从哪里来?
虽然OpenAI未来拥有高速增长的业绩预期,但其1.4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仍然饱受争议。其首席财务官莎拉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由银行、私募股权甚至政府机构组成的生态系统,探讨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支持方式为融资提供保障,从而在股权融资基础上获得更多债务融资”。此表态也引发不小的争议,Sam Altman之后专门发推文解释,并非要依靠政府兜底,即便失败,纳税人也不该为做出错误商业决策的企业买单。这一事件,凸显出OpenAI自身收入和未来投资间仍存在的巨大缺口,对其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因为即使如OpenAI预计,到2030年收入达到2000亿美元,但届时其现金流才能转正。近期根据微软近期提交的证券文件显示,OpenAI在第三季度亏损超过 120亿美元。对此,Sam Altman在最新的推文中透露,公司正在探索新商业模式和服务,以支撑扩张中的基础设施。如即将推出的企业级服务、新型消费设备和机器人等,探索更直接向企业和个人用户出售算力资源,开启AI云服务。Sam Altman还提到,未来收入来源还会有一些难以量化的新领域,比如能进行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
从当前美国参与此次算力基建的主要科技公司来看,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博通、Meta、特斯拉、Oracle的合计的现金+等价物 (不包含短期投资 )超过2000亿美元,其现金流相对充足,给这一波大投资增加了一些底气。
但债务可能是未来可能发生风险最大的领域。今年以来,美国AI公司的发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Meta联手私募巨头Blue Owl发行债券筹资270亿美元建设其亥伯龙 ( Hyperion )数据中心,创下私募债发行纪录。微软携手贝莱德推出300亿美元基金,投资数据中心及AI电力设施,这个名为“全球 AI 基础设施投资伙伴关系”的新基金最终计划通过债务融资等方式筹集高达1000亿美元资金。xAI则采取特殊目的实体模式,其融资载体由Valor Equity Partners与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主导,通过独立于xAI的实体筹集200亿美元。然后,该实体将购入英伟达芯片,并独家租赁给xAI。而xAI承担的,仅仅是一份为期5年的租约。瑞银的分析师提示了这些风险,认为AI企业的资本开支迅速扩张,主要靠债务推动,AI相关债务当前正以每季度约1000亿美元的速度累积,且部分债务还被置于表外。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全球在AI数据中心和芯片上的总支出将高达2.9万亿美元。其中,科技巨头将提供1.4万亿美元,余下的缺口预计将通过债务融资填补,规模达1.2万亿美元,而私募信贷基金将成为主力,预计提供其中的8000亿美元。可以预计,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不可避免将在未来的募资中出现,这不得不让人们再次回忆起当年次贷危机的风险。
这次已有泡沫迹象,但风险可控,有望跨越周期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长期投资都是泡沫。关于是否是大的泡沫,一方面看其到底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如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典型的非生产性泡沫,更容易破裂。另一方面,看钱的来源,是否是产业自有投资,还是大量举债,且是否被包装成各种金融衍生品,通过加杠杆酝酿更大的风险。
过去,很多跨十年甚至跨代际的投入,其共同点是把通用目的技术 (GPT, General-Purpose Tech) 变成基础设施,带来持续的生产率提升与新的产业网络。即使中间会夹杂阶段性过热或价格泡沫,但最终资产与能力沉淀了下来,成为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早期的美国州际高速系统 (1960s–1990 s ) 投资,形成了全美统一物流与通勤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催生了连锁零售、新型供应链等形态,便利了人群在各州之间的流动和经济协作,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依托。
COATUE对历史上数次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回顾
根据COATUE的研究,对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大型企业的估值,当前整体上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有较强的业绩支撑保障。
COATUE对当前时段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科技股的估值对比
总体上,当前美国算力基建已有泡沫迹象,但尚未到失控的边缘,而且有很大的希望化解。可以用下面的示意框架来做一个简单的推演:
第一种情形是风险可控:如果需求侧支撑强劲,且技术突破 (接近AGI ) 速度快,能够消化高风险的资金结构和资产特性。
第二种情形是风险较高:如果需求侧支撑不足,而资金结构风险 ( 如高杠杆、表外债务) 和资产特性风险 (如芯片快速折旧) 较高。
其中,资产特性风险是当前很多讨论中,容易忽视的要素。当年互联网泡沫虽然有大量的光纤投入未被使用,沦为“暗光纤”,但光纤的使用寿命长达25 年甚至更久,后期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再度兴起,这些光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芯片投资可能不同,虽然当前供不应求,但是芯片的折旧周期往往只有短短5年左右,一旦出现过剩,其价值容易短短几年内损耗殆尽,埋藏更大的风险。
此外,电力也是美国算力基建面临的重大制约难题。据测算,到2030 年,数据中心可能会占美国能源消耗的10%,而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2.5%。随着未来更大规模数据中心用电需求的激增,输电线路、变电站和管道建设、升级的各项成本需由用户分摊,可能进一步推高商用和民用电费,让用户不堪重负。自2020年以来,美国居民平均电价已上涨超过30%。卡内基梅隆大学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扩张将使全美平均电费再上涨8%,而部分数据中心密集区的涨幅甚至可能高达25%。
总体而言,美国当前的AI算力投资浪潮,确实存在技术迭代减缓、产业链循环投资、资金杠杆加高等潜在风险,也可能在短期内经历估值回调甚至“去泡沫”的阵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方向错误。纵观技术史,几乎所有的通用技术在成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周期性过热与纠偏。无论是铁路、电力还是互联网,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泡沫是否存在,而是泡沫退去后留下了什么。
如果算力投资能推动AI能力的持续演进、产业效率的结构性提升,并促成更开放、更普惠的技术生态,那么即便经历阵痛,这场新基建仍可能成为下一轮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底座。未来几年,美国AI算力的故事,也许不只是“泡沫”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产力新边界的集体试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王齐昂,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