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大的成都”,四川新建一个超级工程

未来城不落·2025年11月24日 10:45
多省份启动“强省会”战略,你怎么看?

一个非比寻常的信号。

为了“强省会”战略,四川省开建了一个投资额高达575亿元的超级引水工程,叫做“引大济岷”,该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给成都平原引水

575亿元是什么概念,比深中通道还高了100多亿,将其视为四川版的“深中通道”毫不为过。

分析认为,引水成功之后,成都继续做大做强,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01. 

四川要花575亿,为成都引水

11月7日,一个叫做“引大济岷”的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四川雅安天全县举行。该工程工期8年,投资额超过575亿元,是四川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堪称新时代的“都江堰”。

“引大济岷”是什么意思?所谓"大"是指大渡河,"岷"是指岷江,意思是将大渡河的水通过260公里的引水管道引入岷江(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满足城府平原的用水需求。

图片来自“智谷趋势”

四川为什么要新建这个引水工程?

这里涉及到一个冷知识,那就是:成都缺水。

岷江是成都主要的水源地,但同时经常给成都带来水患。战国时期,秦国派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用“鱼嘴分流”的方式将喜怒无常的岷江分成两条河,一条河走灌溉用水(内江),一条河用来泄洪(外江)。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变身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风水宝地。

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都平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远超战国时期,仅都江堰一个水源地是不够的。

02. 

一个冷知识:成都严重缺水

水资源是城市人口扩容与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成都要继续做大做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水问题。

成都现在的常住人口达 2147.4万人的超级城市,比广州还多了249万,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会,同时也是中国人口第四城,如此庞大的城市规模,对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就属于重度缺水,而成都的人均数据是6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城市。

不仅如此,成都的水资源保障还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作为主要水源地的岷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 70%,远超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开发潜力几近枯竭;

另一方面,岷江流域的生态风险亦不容忽视,如2013年7月该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便曾导致服务成都双流片区、覆盖超百万人口的岷江水厂多次陷入减产乃至停产的困境,凸显单一水源供给的脆弱性。

在国家战略大局中,成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它不仅是四川的省会,还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成都的水资源保障必须立足长远、未雨绸缪。

在此背景下,“引大济岷” 工程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将彻底改变都江堰单一水源的供给格局,形成都江堰与大渡河双水源互补的供水体系,一举解决成都发展的后顾之忧。

从成都市区望雪山,图源成都发布

03. 

为“强省会”战略辩护两句

了解成都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超级工程还有一个背景是,四川省清晰和坚定的“强省会”战略。

今年9月,四川省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提“强省会”战略,四川日报的文章则直言“四川需要一个更大更强的成都”。

其实不仅是四川,今年以来还有甘肃、山东等多个省份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强省会”战略。甘肃提出“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山东提出“省会强则山东强”。

可能有些朋友看到“更大更强的成都”,或者是“强省会”这样的字眼,会本能地排斥,认为“强省会”就是要吸血,在这里,我要为”强省会“战略做一个辩护。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省内,而是“所有城市跟所有城市竞争”。

对中小城市而言,被“虹吸”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与其被省外强势城市虹吸,还不如被本省省会虹吸。被自家省会虹吸,还能享受一些省内的转移支付,而如果被外省城市虹吸,啥也指望不上。

所以,对中小城市而言,宁愿本省省会强势一点,还能帮助本省留住一些人才和产业。以安徽为例,以前合肥比较弱的时候,省内人才就留在当地了吗?当然没有,大部分还是跑到南京、苏州和上海了。

现在合肥的发展不错,安徽很多人才就不用跑到江浙沪,而可以去合肥,合肥做大做强,还能带动全省的发展,这不是很好吗?

成都天府绿道/图源成都发布

第二,现在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我们国家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需要把一些优质资源集中到优势地区,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发展效率。

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这些高科技产业,太依赖高学历人才了,绝大部分中小城市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很多省往往只有省会城市才有机会搞一搞,但是机会稍纵即逝,错过错过了。

这个时候,还不如把优势资源放到省会城市搏一搏,兴许还能给全省留一点高科技人才的火种,毕竟是本省省会,怎么着也会带一下全省小兄弟。

04. 

广东要不要搞“强省会”?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省份适合强省会?

其实,也不存在什么一定之规,比如今年提出强省会的省份,既有山东这样的沿海经济大省,也有四川、甘肃这样的西部省份;既有成都、兰州这样的“强省会”城市,也有济南这样的“弱省会”城市。

这说明“强省会战略”可能会是大势所趋,不仅是中西部省份,沿海省份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提升一下省会的能级。

比如广州,众所周知,广州这几年的速度确实慢下来了,以至于把广东省的速度都拉下来了,让人看着有些着急。

广州的发展,有自身的问题,比如产业转型慢,但也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人口负荷过大、城市管理复杂度高、财政留存比例较低等问题,这些困难也应该被看见和重视。

对广州而言,现阶段提“强省会战略”,条件可能还不成熟,时机也不对,但在部分层面继续提高广州的综合能级,这对广州更好地服务全省、服务全国,还是有帮助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作者:孙不熟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新锐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一个全新竞争格局的开始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