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睡帐篷成了今年最聪明的消费选择?
这个国庆假期,中国游客再次创造了一种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的消费画面:景区旁、海岸线、山林间,帐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动辄千元的高端民宿相比,一顶帐篷、一片草地,成了许多人假日的栖息地。
帐篷林立图源 | 新华网江苏
这不仅是“穷游”的升级版,而是一场正在重构的消费价值观实验——人们开始用更少的钱,购买更真实的体验。京东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帐篷、睡袋销量同比增长200%。一种新的消费逻辑正在形成:从“为奢华买单”转向“为意义投资”。
01
低消费,高体验:户外生活成为“新性价比”代表
当人们选择住进帐篷,本质上是在进行一次消费投票:拒绝为过度服务付费,转而为场景与体验买单。
“买帐篷才100多块,住酒店得1000多。”
“睡在风景里才够酷!”
“不用买房车也能环游中国。”
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晒出自己选择帐篷的理由,更是不吝啬分享“帐篷攻略”,从品牌到型号,再到露营地选择。
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消费理性化趋势:消费者不再简单追求“贵的就是好的”,而是寻找个人感受与支付价格的最优解。
这种趋势在数据上也得到印证。在小红书上,“露营”相关内容连续三年大幅增长。与传统旅游的高额花费相比,帐篷露营将单日消费控制在几百元内,却提供了差异化体验。
国海证券研报指出,中国户外市场具备三大长期发展驱动条件: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以上;国家政策关注对运动行业的总体推动(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小众运动发展的利好性政策(如:《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户外运动基建的扩张与完善趋势,包括城市绿地面积、户外公园数量、露营营地及滑雪场的增多。从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市场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的户外运动大众化扩张的成熟条件。
《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图源 | 国家体育总局
“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价值’。”一位户外品牌创始人分析,“他们不再愿意为炫耀性消费支付溢价,而是为那些能带来真实满足感的体验付费。”
02
从“去户外”到“户外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迁移
户外活动正从一种“偶尔为之”的休闲方式,演变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消费场所的转移,更是生活理念的转变。
“户外”一词正在经历内涵扩张。它不再仅限于登山、徒步等传统项目,而是延伸至城市公园露营、阳台gardening、户外咖啡等日常场景。一种“户外化”生活正在城市人群中蔓延。
城市公园露营 图源社交网络
这种趋势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蕉下等品牌推出的户外防晒服装,既满足通勤需求,又具备户外功能;Naturehike等国产帐篷品牌推出的“客厅帐”,将客厅功能迁移至自然中。户外与日常的界限正在模糊。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随时可进入自然”的产品解决方案。轻量化、易搭建、高颜值成为产品关键词,这反映了人们希望无缝切换城市与自然生活的需求。
03
可持续消费:户外热的下一个必然走向
当人们真正走进自然,与土地、树木、星空亲密接触,一种微妙的变化随之发生:从享受自然到敬畏自然的心态转变。而这,正孕育着下一个消费趋势:可持续消费。
“当你亲眼看到一片原始森林的美,就不会忍心使用一次性餐具。”一位资深露营爱好者表示。这种亲身经历产生的共情,比任何环保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户外体验正在成为环保意识的天然培养皿。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发布的《户外爱好者的可持续消费观(2025)》报告显示,89%的户外爱好者认为“户外人有更强的环保意识”,95%认同“户外生活需向可持续发展”。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可降解材质的帐篷、太阳能照明设备、再生材料制作的户外服装。
用完能充当可降解温室的帐篷图源社交网络
商业层面,可持续性已成为户外品牌的新竞争维度。牧高笛等品牌推出可回收帐篷系列,探路者开发可再生面料服装线。“未来的户外消费,一定是环保与体验并重的。”一位行业分析师预测。
帐篷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选择,更是一种价值宣言:人们开始拒绝盲目消费,而是转向更具意义、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当下一个假期来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样的户外场景:从山林到城市公园,从专业装备到日常用品,户外生活理念正全面融入日常生活。而随着这种融合深入,一种新的消费伦理正在形成:消费不仅是满足需求,更是表达价值观。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星空下入睡,在鸟鸣中醒来,他们不仅在节约开支,更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消费升级:用更少的物质消耗,换取更丰富的精神回报。这或许正是未来十年消费市场最深刻的变革方向之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作者:黄葳,编辑:国佳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