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60后大叔当浙大博导,搞光热发电年入21.89亿元,港股上市
9月24日,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可胜技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可胜技术创立于2010年,是一家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种发电方式,绝大部分的人闻所未闻,简单介绍原理。
先建一个很高的“接收塔”,塔顶上有接收器。塔顶接收器里的是熔盐。
在塔周围,铺满一大片可以转动的“定日镜”(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转的镜子)。所有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塔顶,像“放大镜烧蚂蚁”一样,集中成一个超级热点。
集中的光照把熔盐加热到 500℃~600℃。一热熔盐流回地面的大储罐,就像“超大保温瓶”一样。发电时,把高温熔盐的热量传给水,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
在青海德令哈、甘肃敦煌等地都建有大型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可胜技术创始人金建祥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是绍兴诸暨店口镇人,生于1962年11月,早年就读于诸暨学勉中学。1980年,金建祥考入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专业。
大三时,他来到上海浦东一家炼油厂实习。这家炼油厂花了上千万美元从美国购买了一套先进的DCS(分散控制系统,类似工厂自动化“大脑”)。金建祥算过一笔账:当时,一个检测点(如检测温度、压力等),就要花上一千美元。很多大项目有上万个检测点,一个控制系统就需要上千万美元。这笔高额的费用,对当时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如果有更便宜、但具备同样效果的国产替代产品,能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
毕业后,金建祥投身于工业控制领域。1993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了中控技术公司,先后担任总工程师、总裁、董事长兼总裁等职务。在中控技术,金建祥带着团队研发出了国产DCS。他又花了10年,提升性能,让这套DCS在化工、石化、炼油和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中控集团也连续9年成为国内最大的DCS供应商。
2010年,金建祥投身光热发电领域。因为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虽然成本低,但电力供需必须实时平衡,光伏和风电不能直接调节,必须依靠煤电来平衡。将来煤电占比将逐渐减小,如果不能解决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储能的问题,国家用电安全将会埋下隐患。
金建祥想到了光热发电:用熔盐储存阳光的热能,再转化为电能。
当时国内光热发电产业基本处于无成熟的技术、无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无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案例的状态。金建祥认为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本质上就是更大规模的控制技术。虽然之前没有做过,但决定尝试。
事实证明,金建祥的判断是对的。他告诉《浙江日报》:“最初我们在杭州搭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基地,安装了两百多面定日镜,架设了一个小型的吸热器装置,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控制技术,通过一年时间,顺利地解决了高精度开环跟踪技术及天文计算的问题,打通了塔式光热发电最核心的聚光集热系统控制流程;紧接着,我们在青海德令哈投建了一座10MW的试验电站,打通了塔式光热发电的全流程核心技术,完成了自主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在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工程化验证。”
这一年,可胜技术成立。2012年,可胜技术开启了青海中控德令哈10MW塔式光热电站的建设。这是我国首座、全球第三座商业化运营的光热电站。2013年7月,德令哈10MW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意味着可胜技术模式跑通:做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可胜技术产品-熔盐吸热器
业务模式上,可胜技术采用轻资产运营策略,聚焦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供应,将生产外包给合格供应商,自身负责设计、集成和质量控制。公司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和大型能源集团,2023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99.9%。
2021年至2024年期间,可胜技术为中国11座光热电站提供了聚光集热系统,总设计装机容量达到1250MW。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可胜技术是全球唯一拥有超过1G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经验的企业。
在中国塔式光热项目市场,可胜技术占据领先地位,在2021年至2024年间,其提供的聚光集热系统装机容量和项目数量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7.9%和55.0%。
招股书显示,可胜技术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2085万元、8.58亿元、21.89亿元;毛利分别为50万元、3.1亿元、6.95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9126万元、2.48亿元、5.4亿元。
可胜技术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9.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45亿元增长31.5%;期内利润为2.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6亿元增长13.1%。
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能够在电力系统中提供长周期的调峰能力和转动惯量,具备在部分区域作为调峰和基础性电源的潜力;此外,光热发电产业链长,能够带动多个传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2021-2024年间,我国新增光热装机300MW,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装机规模3300MW,涉及34 个项目;规划装机4750MW-4800MW,涉及37 个项目,行业还有广阔发展空间。
也要看到,光热发电的市场前景不是像光伏那样“大爆发”,而是作为新能源里的“稳定器”和“调峰工具”,在高比例新能源电网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写作者中还参考了《金建祥:“这辈子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儿”》(浙大新闻办)、《<浙商>杂志专访金建祥:以创新为帜,穿越技术“无人区”》,一并致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黄小贵,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