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爆神奇小店:靠“活人感”稳坐人气榜Top1

咖门·2025年09月24日 09:26
“有温度的生意”更有生命力

上海向来不缺让人眼前一亮的咖啡店。

最近,一家30平的小店凭借“饺子+咖啡”的独特组合迅速出圈。

开业仅3个月,稳居区域人气榜Top1,不仅在社交平台刷屏,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专程打卡。很多网友评论:这家店很有“活人感”。

活人感是什么新生意经?

上海“活人感”小店走红:靠“饺子+咖啡”稳坐人气榜Top1

工作日中午11点半,上海茂名北路的树影下,一家小店热闹起来。

这家店名叫“水煮月亮”,主打“高品质手工水饺+精品咖啡”。白墙蓝字招牌看起来有种“不张扬的干净”,让人想推门而入。

开业仅3个月,它便跃升为大众点评区域人气榜Top1,很多网友形容它是一家“活人感满满的小店”。

门店空间不大,只有30平左右。半开放式的厨房,能清楚看到阿姨包饺子的身影,靠墙有几张原木桌椅,满打满算可容纳十几位顾客。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翔小姐,已获授权

细节处处透露着亲切感:饺子形状的筷子架小巧讨喜;菜单直接手写在墙壁的大镜子上,扫一眼就知道有什么吃的;桌子上的调味瓶就是家里常用的那款。

水饺有黑猪肉三鲜饺、咖喱饺、酸菜黑猪油渣饺、野生荠菜黑猪肉饺、有机西葫芦蛋虾饺等种类,单份定价30元以上。店里还提供小菜、馄饨、炸酱面等餐食。

咖啡方面,门店配备了LINKBAR智能咖啡系统,小巧的“龙头”式设计极大节约了空间。设备参数提前定好,只需轻按即可接取咖啡,顾客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菜单主要以橙月美式、拿铁、澳白等经典品类为主,选用精品拼配咖啡豆,定价15~20元。顾客可单点,也可以选择+水饺的套餐

“冲这个组合来的,一次性解决‘牛马’本日KPI,舒服又实在。”一位年轻顾客表示。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amo、@翔小姐,已获授权

据门店负责人观察:经常外食的都市年轻人,既需要一顿安心、扎实的正餐,又需要提神醒脑的饮品,“既然需求明确,为什么不直接满足?”于是,“现包水饺+精品咖啡”的模式应运而生。

自今年6月开业以来,社交平台涌现“活人感小店”“意外和谐”“专门绕路打卡”等评价,“像在邻居家吃饭”的松弛,成了这家小店被记住、分享的标签

“活人感”成咖啡店新的流量密码?

“活人感”成咖啡店新流量密码

网友评价的“活人感”,实际上说的是真实、有烟火气。

这种小店,跳出了连锁品牌的标准化输出,以传递生活温度和人情关怀为魅力。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amo,已获授权

此前,咖门也报道过类似的案例,比如老李和妻子开的“七月的咖啡店”,位于上海SOLO迷你工作坊B1层,仅有10平米,凭借“人情味”俘获周边白领,实现了稳定经营,目前计划开第三家店。

“活人感”小店一般生意都不错,这背后有3个核心:

1、手包饺子、自创特调,回归产品本质

“活人感”的第一步,是回归一杯产品的本质,聚焦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用“看得见的独特价值”去回应。

“水煮月亮”不追求SKU数量,而是聚焦手工水饺的新鲜度与咖啡出品的稳定。正如店铺负责人所言,店铺的定位是填补高端Brunch与快捷速食之间的空白,为都市人提供“吃好一点,喝对一点”的日常高品质选择。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翔小姐,已获授权

“七月的咖啡店”除了提供基本款的拿铁和美式,还有很多老李自创的特调,不少老客就冲着这些连锁店里寻不到的“隐藏菜单”到店,就连咖啡豆,也出自夫妻二人追随多年的博主,宛如一份与顾客分享的“私人珍藏”。

今年咖门关注过的“-86℃冰杯Dirty”,以差异化创新打破常规,同样为顾客创造了标准连锁店难寻的“极致体验”。

2、环境“家常感”,顾客愿意待下去

过度商业化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疏离感”,“活人感”小店的精髓就在于用家常细节和适度服务,把顾客拉回舒适区。

“水煮月亮”的门店自带一种温暖的烟火气。尤其在傍晚时分,暖黄的灯光、忙碌的阿姨、熟悉的调味瓶、随意的手写菜单,氛围轻松而真实,让顾客有种“在朋友家里吃饭”的亲切感。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翔小姐,已获授权

“七月的咖啡店”布置的简朴又温暖,带着花纹的座椅、原木色的置物架,还有绿植以及“财旺”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装饰,营造出如自家客厅般的松弛感,咖啡香气弥漫中,很多顾客都喜欢坐在吧台前,与老李夫妻惬意闲聊。

3、跳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待顾客像朋友

“活人感”的最终落点,是跳出简单的买卖关系,通过真诚的互动建立情感链接,将顾客从“一次性打卡”转变为“长期回头客”。

“水煮月亮”的创始人将小店定位为“传递爱的据点”,他们很乐于热情地与食客交流,真诚的互动,让许多顾客逐渐成为了朋友。

他们重视顾客反馈,比如有顾客提到“咖喱饺馅料成团”,团队立刻耐心解释,这是咖喱本身的黏性与肉馅融合的自然状态,有求必应和及时回应,无形中增强了顾客的信任感。

“七月的咖啡店”也以“熟人式互动”圈粉无数。看到顾客心情低落,老李会手写卡片安慰,还会给常客送定制周边或旅行特产。

这种超出一杯咖啡的关怀,让小店成了白领们的“情绪补给站”,也积累了“愿意跟着开店”的老顾客。

标准化时代,“有温度的生意”更有生命力

当连锁品牌把咖啡的“效率”做到极致,当网红店把“打卡”变成套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那些有人性温度的真实体验。

“活人感”小店的成功,正是这一消费转变的印证。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它们跳出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框架,通过烟火气的松弛环境、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朋友般的共创互动,与消费者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对创业者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新启示:不执着求快求大,把一家店做成周边人“想来的老地方”,一群人不可或缺的情感慰藉,这才是小店最独特的竞争力。

未来的饮品生态,注定是“连锁巨头”与“繁星小店”共存。但有温度的连接,永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作者:伍月,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转型基础设施,电力成瓶颈,平台闭环决胜。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