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量大降约4800万,腾讯加持的轻松健康还“轻松”吗?

阿尔法工场·2025年09月23日 19:36
剥离“轻松筹”后的轻松健康集团用户流失近 4800 万,毛利率、保险营收占比都出现下滑,依靠“AI医疗”转型能否成功?

摘要:

1、用户大减:轻松健康集团用户量大幅减少,公司正处于新旧业务过渡期,未来成长性有待观察。

2、单一大客户依赖: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六成到七成,单一客户风险较高。

3、市场前景:“AI医疗”发展前景被看好,但市场集中度较低,抢占市场份额需趁早。

腾讯、IDG中国、阳光保险、德同资本等投资人一并支持的轻松健康集团,近日在港交所二次递交申请书,继续IPO之旅。

但更新的资料显示,公司在剥离传统优势业务“轻松筹”后,用户流失数量进一步加大,保险业务权重随之下降。

与此同时,轻松健康集团欲靠AI与保险业务“撑起”上市故事的做法正遭市场审视,尤其是持续下降的毛利率,AI技术带来的盈利能力还不够明朗。

参考轻松健康集团的同业竞争对手来看,如水滴公司(旗下水滴筹,美股上市)、平安健康(港股上市)的资本化路径显示,互联网健康平台因业务合规性、外资结构等因素,更倾向境外上市。

01 剥离轻松筹后,用户从7000万到2200万

轻松健康集团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轻松筹”,由原IDG中国区副总裁杨胤创立,2020年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

轻松筹早期以“0服务费”大病众筹切入市场,2016年推出保险业务“轻松保”。2024年,民政部指定水滴筹、轻松筹、暖心惠民为个人求助平台,其他平台退出。

不过,由于轻松健康集团注册于开曼群岛,属于外资企业。A股上市对境外注册企业存在严格限制(如《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办法》),且其核心历史业务“轻松筹”涉及个人求助,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领域。

所以在2024年6月,轻松健康集团为符合外资准入政策,主动剥离轻松筹业务至非上市主体,专注健康科技,转型“AI+健康服务”赴港上市。

但引发市场关注的是,在剥离“轻松筹”等业务后,公司失去了原先的一个重要流量入口与用户黏性来源,用户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轻松健康集团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3年及6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70.5百万名、69.1百万名、65.1百万名及22.7百万名。

轻松健康集团的活跃用户数量从超过7000万大幅降至2270万,减少约4800万活跃用户,降幅高达67%。

在轻松健康集团的定义中,所谓“活跃用户”全称是“注册用户中特定年度的活跃用户”,特指“于该年度内登入或执行浏览或完成交易等操作的用户”。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定义对于“活跃”的认定,还是比较宽松的。

轻松健康集团分析称,活跃用户下降,主要是由于用户流量更加分散于微信等多个公众平台上,微信目前是我们与用户互动的主要公众网域渠道。

但轻松健康集团又称,用户如需购买保险或健康产品或享有会员福利,则必须注册并登入帐户。

剥离具有强黏性的“轻松筹”业务,对轻松健康集团港股IPO而言,确实是一把“合规与商业诉求”并存的双刃剑,AI能否帮助轻松健康集团撑起港股IPO?

02 AI转型产出未明,毛利率大降

为填补流量缺口,轻松健康集团将转型希望寄托于AI 技术,推出自研大模型 "轻松问医 Dr.GPT" 和 AIcare 技术栈,应用于疾病早筛、保险风控等场景。但技术投入与实际产出的匹配度遭遇行业质疑。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轻松健康集团研发投入分别约为5281.7万元、6138.9万元、7203.7万元,虽然研发金额持续上涨,但这是建立在公司整体营收上涨的基础上,其研发占比则是持续下降,分别为13.4%、12.5%和7.6%,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比则只有5.4%。

轻松健康集团介绍称,公司组建了一个由90名成员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成员具有AI、数据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等相关领域的背景和经验,占员工总数的约43.3%。

截至2025年6月30日,轻松健康集团已注册58项发明专利和39项软件著作权,已完成6个算法在网信办的备案。

但这些专利贡献的产出情况,目前并不明朗。技术产出比,往往是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核心情况,轻松健康集团却并未给予介绍。

而从财务指标来看,轻松健康集团虽然整体营收上涨,但净利润却没有同步上涨,而是出现明显波动。此外,轻松健康集团的毛利率还持续下降。

据IPO资料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3年及6个月,轻松健康集团营收分别为3.94亿元、 4.9亿元、9.45亿元和6.56亿元,而净利润分别为净亏损910万元、盈利 9720万元、900万元、8600万元;而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毛利分别为3252万元、3915万元、3616万元及2132万元,分别占同期毛利率的82.6%、79.9%、38.3%及32.5%。

参考轻松健康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和毛利率,其营收大涨84.7%至6.56亿元,但同期毛利率则由49.4%下降至32.5%。

IPO文件显示,毛利率下降较大的主要是综合健康服务包和筛查相关推广及咨询服务,前者毛利率由93.6%下降至40.4%,主要是由于增加外包服务的采购;后者毛利率由93%下降至51.6%,主要是由于更大规模商业化筛查相关推广及咨询服务,现场执行成本更高。

03 保险业务持续下降,还计划投资出海

2014 年,轻松健康集团前身轻松筹成立之时,凭借公益众筹的精准定位迅速打开市场,通过社交裂变模式积累海量下沉用户,完成早期流量原始积累。这一阶段核心团队以互联网运营和公益领域人才为主,商业模式依赖平台抽成与广告收入。

2019-2023 年进入中期业务拓展期,轻松健康集团推出"轻松保" 保险平台,构建 "健康 + 保险" 双轮模式。期间完成多轮融资,2017 年 C 轮获 IDG、腾讯等 2800 万美元投资,2020 年 D 轮融资 6600 万美元,团队规模从百人扩张至千人,技术研发团队占比提升至 30%。保险业务收入一度占比超 80%,成为营收主力。

从目前业务结构来看,轻松健康集团的数字综合保险服务最早于2016年12月推出,在过去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22年、2023年、2024年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5%、66.7%、34.0%;而截止2025 年 6 月 30 日上半年,这一比例降至22.9%。

这同样和“轻松筹”的剥离有关。

2024 年启动上市筹备后,为推进资本化进程,剥离轻松筹业务并优化股东结构,2025 年 1 月向 Genesis 和阳光人寿回购股份,代价分别为 350 万美元和 684.77 万美元。IPO 前股权结构显示,创始人杨胤通过直接持股和投票代理安排控制 38.94% 投票权,IDG 资本持股 17.75%,阳光人寿持股 10.56%,腾讯持股 0.91%,形成 "创始人绝对控制 + 知名机构加持" 的股权格局。

目前,轻松健康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和数字综合保险服务,其中,健康服务的产品包括数字医疗研究协助、综合健康服务包;保险服务的产品包括筛查相关推广及咨询服务、保险经纪服务、保险技术服务。

轻松健康集团的主要客户为医药公司、保险公司、企业客户、个人客户。2022 年至2025 年上半年,在总体营收中,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比75.4%、71.7%、65.6%及65.9%,而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5.1%、25.3%、22.9%及25%。

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们的市场已提供来自58家保险公司合作伙伴的合共294款保险产品。截至2025年6月30日,数字综合保险服务 已服务58家保险公司合作伙伴,覆盖约26.2百万名投保人及约29.2百万名被保险人,实现总保费收入人民币54亿元。

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人民币13亿元、人民币12亿元、人民币10亿元及人民币5亿元。

这一变化直观反映出轻松健康集团的保险业务规模在逐步缩减,与此前其业务重心向健康服务转型的战略调整相呼应,保险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权重正持续下降。

不过,轻松健康集团并未放弃保险业务,而是正在计划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和收购,以推动海外扩张计划。

轻松健康集团表示,“我们计划开发专为大湾区用户量身定制的健康及保险服务,在香港、澳门和若干海外地区为中国内地用户提供健康服务,并与香港的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健康保险产品.......亦计划扩展至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以销售我们的健康服务及产品。

轻松健康集团的选择标准是年度营收规模在5000万元至5亿元之间,或拥有独特的技术、监管或跨境业务优势。截至2024年12月31日, 符合上述标准的公司超过十家,但轻松健康集团尚未确定任何具体的收购或投资目标。

轻松健康集团剥离众筹后的“AI+健康服务”定位,与港股科技板块估值逻辑更匹配,而A股对盈利稳定性(如连续三年盈利)要求更高,与其净利润波动(2022年亏损、2024年微利)现状不符。但剥离传统优势业务后,其活跃用户显著下降,显示出“合规合格”与“商业闭环”之间的矛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作者:阿尔法,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