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速替代“基层”业务 ?究竟是喜是忧 ...

数字化刘老师·2025年01月21日 15:08
AI加速替代“基层”业务 ?究竟是喜是忧 ...

数字化转型两大价值高地,一个是管理决策,一个是基层赋能。很多数字化场景的起点是前者,落脚是后者。

但无论侧重点在管理层还是在基层业务人员,都需要数据服务与基层业务深度结合绑定,彼此互补提效。

数字化在传统领域很难推动,尤其是服务行业,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拒绝赋能。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我们调研了上百家传统中小企业、门店,发现这里面的机会很多,但同时行业垂类工具的推动过程也是“任重道远”。

即便是某大型生活服务平台,在地推餐饮、本地生活场景的早期,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困难。

一方面,对新鲜事物的抗拒学习是表面问题,另一方面,在形成平台经济效益之前,其价值也往往被低估。

基础服务业,例如美容、餐饮、物流、家政,这种需要强绑定客户关系的场景,一般人员数字化基础参差不齐。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替代”焦虑。

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会让整个交易链条、服务链条变得更加结构化、透明化,尤其对于非个体户组织,老板与服务人员之间的“博弈平衡”被打破。

其中就有某口腔诊所的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SaaS软件更好地掌握客人的信息,而不是完全放手让一线的医生与病人单线联系。

这种情况还算不错的,至少老板本人愿意去利用数字化改变现状,提高管理经营的掌控感。

更难推动的情况是,传统行业的负责人自身对这些前沿事物“摇摆不定”,因为缺少认知,如果同行都不采纳,自己也觉得没价值。

尤其对于给基层服务人员“减负”类的数字化需求,老板们大多并不感兴趣。

“如果订单上来了,大不了就加班,一个人顶两个人使 ...”

一个本地生活的店长在问到是否有智能客服需求时,这样提到。

基于PUA逻辑虽然短期奏效,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体验一定是下降的。

当然,在经济环境并不算太积极乐观的情况下,省钱逻辑,保守策略,也不失为一种“看似靠谱”的经营理念。

那么,应该如何让基层业务更好地融入数字技术、软件工具呢?主要需要关注三点:

首先,技术的“无感”介入。好的数字化工具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软件交互上更多是“点选”而非“录入”,能用扫脸、语音,就不要采用图文,同时,不要引入多余的业务“沟通”环节。

其次,要让业务人员感到,数字技术是给自己减负,而非替代的关系。毕竟,失业压力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阻碍着传统业务提升“高科技含量”。

不少业务人员在勾兑需求时,都会不断“暗示”不要浪费时间去开发新的AI产品,自己做的工作很复杂,特殊情况很多,只能由“人”来完成。

要让基层人员建立积极的“技术观” —— AI技术只会提升他们的产能,但是永远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甚至可以让人们把原有的工作做的更好。

第三点,则是要让“老板”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省钱,还可以帮助他们赚钱。对于小企业来说,成本节约的额度是有上限的,但是市场机遇是无限的。

把人从重复、冗余的流程操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提供体验更好的服务,在业务交付“质量”上获得优势,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效果更好。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可以拓宽原有的销售渠道,数字技术的链接毕竟比物理世界更加高效,新产品、新模式的设计,也应当具有更强的“市场属性”、“社交属性”、“流量属性”,才能在“数字化”竞品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话数字化转型”(ID:dataminingxmz),作者:数字化刘老师,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为何业务部门总是对信息部门的能力表示质疑与不满

2025-01-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