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缺口线上补位,南京演出市场未雨绸缪“上云端”

36氪江苏的朋友们·2021年01月29日 16:39
线下演出减量之时,线上演出开始补位。

编者按:本文来自江苏商报,原文标题《南京演出市场未雨绸缪“上云端”》,记者 王婧,36氪经授权发布。

如果说“重启”是线下演艺市场的关键词,那么线上演出则可用“新路”来形容。在南京,线上线下共生发展将成为2021年演艺市场最令人瞩目的变化。

2020年,可能是演出业最艰难的一年,不得不承认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冲击,同时也催化了线上演出的转型和升级,“云剧院”“云音乐节”“云直播”成为演出行业未正式复工前的常态。

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的进行,剧场从关门谢客渐次恢复到了复工演出的状态,上座率从30%到50%再到75%。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演出市场在慢慢复苏,信心越来越足。

按照2021年初南京市“冬春季疫情防控”会议上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等八部门发布冬春季疫情“十个关口”防控要点的要求,各剧院目前正配合做好防疫消杀工作、控制演出频次。此外,剧院不约而同地选择“线上演出再发力”。

2月南京部分演出按下 “暂停键”

目前,国内多点疫情突发,复苏中的演出行业迎来一轮新的挑战。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综合剧场委员会、演出制作人委员会以及部分票务平台数据,全国范围内专业剧场一月演出已取消或延期近千场。

记者为此联系了南京多家剧院。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江苏大剧院、南京保利大剧院、国民小剧场等多家剧院取消了1月部分演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表演者和观众的健康安全,南京2月的线下演出大部分取消。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剧场的相关演出时间估计要推迟到2021年5月,具体日期还未确定。

2020年2月以来,南京市文旅局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疫情、扶持演出企业的政策。例如,对于已获得补贴但未演出的剧目,进行延期或取消的状态跟踪;对于已经演出结束的剧目,努力协助加快剧目结算的进度。

据南京文旅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南京市公布了三批文旅消费政府补贴项目,累计有123部剧目获得补贴,补贴额度从30%到50%不等,以加快文化演出市场的复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文表示,行业已有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面对本轮疫情,演出行业正在积极作出及时调整,业内判断像2020年年初对演出行业的严重影响不会再出现。

新技术为云演出“添砖加瓦”

线下演出减量之时,线上演出开始补位。

南京朝天宫2号,是清代江宁府学旧址,如今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所在地,更藏着一个137座 的 小 剧场——兰苑剧场。

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原定于1月上演的兰苑剧场“周周演”4个场次的昆曲演出再次暂停。

这其实是整个线下演出市场不确定性增多的一个缩影。省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表示,最初的云上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把2010年以来所有演出过的演员的专场,通过录像形式进行回放。“当时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兰苑时光机’。”

这是云端“自救”的开始。不过,画面质量低、网络卡顿,早期这些问题又让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观看体验大打折扣。怎么解决?于是,新技术开始为云演出“添砖加瓦”。

施夏明回忆,“到2020年6月份,又开始能够进行线下演出了,我们与中国电信达成合作,用高清、高码流、高速的5G带宽网络进行同步高清直播,这在观看体验上是一个创新。而且我们直播是每一个演员单独收声,乐队也都是单独收声。”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江苏文艺院团首次尝试付费直播,一张票售价18.8元,累计2000多人次在线共享“良辰美景”。

初次试水顺利,施夏明依旧在思考,“云演出”当然不只是简单地把线下演出放到线上,而是得有“网感”。施夏明说:“这一年也是做了积极的探索,例如2020年新作昆曲《世说新语》 选择了在B站首发,变‘戏园追戏’为‘网络追剧’。”

放眼全国,自2020年3月起,保利大剧院立足于上海,在保利票务APP上推出了“保利Art云上音乐厅”系列,突破性地开启付费直播古典音乐会模式。

在2020年5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音乐剧《一爱千年》,在线上进行了付费首演。这些演出最高票价在20元左右,最低价仅1元,大多数定价为6元、12元。据不完全统计,《一爱千年》首演当天的付费人数多达十余万人。除了向观众收费,“平行麦现场”还与商业品牌合作,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二次创作”为云演出拓展更多可能

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大剧院,李飚、吕思清、宋元明三位艺术家携手北京交响乐团,为南京观众奉献了一场高水准的迎新年音乐会。看着台下观众凝神屏息、深深陶醉在如诗如梦般的唯美意境中,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十分感慨。

“入行这么多年,这是我碰到的最艰难的一年。”两年前,廖屹来到江苏大剧院任职,疫情让他遭遇了从业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记者了解到,2020年,江苏大剧院陆续停掉了2月至4月的全部演出,130多场演出被取消和延期,损失无法估算。

面对变故,廖屹带领剧院同事迅速转场,寻找别的“出口”。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剧院+”模式进行拓展,催生了文化产品新的“打开”方式,“云剧场”“云演出”“云艺术”“云课堂”等纷纷上线。“我切身体会到,如果想把直播做好,要做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把产品的内容和特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吸引人,才能让观众更加了解我们的艺术产品。”

在廖屹看来,疫情虽然一度限制了演出活动,但也让剧院领悟到“多维”经营的必要性,衍生出了无数创意。

“2020年,我们在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以及喜马拉雅开设了内容号,例如把曾经演出过的音乐会音频上传到水滴FM,方便乐迷们在任何时刻都可回顾演出的美好瞬间;在B站上传了江苏大剧院拥有版权的65部完整作品,让看过现场的观众得以重温、遗憾错过的观众线上与艺术重逢,半年时间‘赚’到了1.1万粉丝量,说明我们的创新被普通剧迷们接受了。”

除此之外,打造“江苏大剧院×艺术家”系列视频亦是新项目,策划“云演艺”主题,捕捉艺术家演出前后的状态、采访视频等,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这是在江苏大剧院发生的故事。2020年正值贝多芬年,江苏大剧院面向全网征集各位演奏家倾情演绎的贝多芬创作曲目的视频录像,从中选取高质量投稿编排成一场“云上贝多芬”音乐会,通过线上平台呈现给乐迷朋友。江苏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他们正忙于从“云上贝多芬”音乐会中遴选多组选手的演奏视频,投稿给B站古典音乐季。对他们来说,网络联结着音乐的热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音乐季的参与者。

尽管线上演出的“补位”非常顺利,但在2021年疫情常态化之时,剧院要迎接更大的挑战。

廖屹认为,经过疫情冲击,要把观众“拉”回剧场,必须依靠精品剧目;而一家成熟的剧院,更应该努力打造自制剧目,使艺术生产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在他看来,大剧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化地标”的属性上,更应该成为城市的“精神殿堂”,让观众透过一部部高水准的艺术作品,领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今年,我们要制作民族音乐舞剧《红楼梦》,还要创排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红高粱》、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人世间》,另外还有根据黄蓓佳的《野蜂飞舞》、韩青辰的《因为爸爸》打造的两部儿童剧也将面世,每一部都令人期待。”

从热闹到冷清,再逐渐恢复人气,站在2021年的开端,廖屹充满信心:“对于所发生的一切,我们无力阻止,但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接受任何挑战。”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道路安全」成为业内入驻商用车ADAS市场的终极愿景。

2021-01-2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