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普涨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在让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同时,也使得中资美元债市场迎来了一波行情。数据显示,从4月23日到5月5日,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行12个基点至3.92%,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维持在3.44%。美债收益率下行,带动投资级中资美元债上涨。(上证报)
2023-05-09
瑞信购买16亿美元厄瓜多尔国债,助力“债务换自然”计划厄瓜多尔债券投资者把该国发行的16.3亿美元面值主权债券售予瑞信集团,这笔交易是“债务换自然”(debt-for-nature swap)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厄瓜多尔以更便宜的债务取代部分成本高昂的主权债券。监管备案文件显示,瑞信购买这些将于2030、2035和2040年到期的美元债券,这些债券在二级市场上陷入严重不良状态,瑞信仅付出了8亿美元。(新浪财经)
2023-05-05
美国财政部将启动2000年以来首个国债回购计划《华尔街日报》5月3日消息,美国财政部表示,将在明年某个时候启动一项回购政府证券的计划,旨在提振23万亿美元政府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美国财政部仍在设计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官员们表示,该计划开始时规模不大,不会大幅改变市场上美国政府证券的整体组合。这将是美国财政部自2000年以来首次实施回购计划。(界面)
2023-05-04
财政部将发行两期国债:三年期票面利率3%,五年期票面利率3.12%,最大发行总额380亿财政部官网显示,为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部将在4月10日至4月19日发行2023年第一期储蓄国债(电子式)(以下称:第一期)和2023年第二期储蓄国债(电子式)(以下称:第二期)。本次发行的两期国债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总额为380亿元。其中,第一期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3%,最大发行额为190亿元;第二期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3.12%,最大发行额为190亿元。(上海证券报)
2023-04-09
摩根大通:美债流动性短缺未达危机水平,美联储可继续加息摩根大通策略师认为,美联储可以无视美国国债市场的低流动性,继续加息。他们表示:“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在高波动性中恶化,但我们不认为低水平的流动性是引发金融稳定担忧的一个原因。”策略师们写道:“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鲍威尔将在新闻发布会上区分货币政策决定和金融稳定行动。”(新浪财经)
2023-03-22
日本央行国债持有率超52%创新高据共同社,日本央行3月17日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10-12月)资金循环统计(初值)显示,12月底央行所持国债(短期国债除外)按市值计算在发行余额中的占比为52.02%,创新高。央行大量购买国债、抑制长期利率上限,国内外投资者预计利率会上升,导致国债抛压增大,在此情况下央行国债持有率上升。(界面)
2023-03-17
利率下调仍受热捧,年内首批储蓄国债开售即告罄2023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凭证式)已于近日正式发售。调查发现,尽管此次储蓄国债利率有所下降,但仍受投资者追捧,部分银行网点额度开售当天就已售罄。(证券日报)
2023-03-14
美国2年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超100个基点,创40余年来纪录据路透社等,当地时间3月7日,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走高,上涨11个基点至5%,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3.98%附近。2年期国债收益率较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逾102个基点,为1981年9月以来最深。当日早些时候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国会讲话称,美联储的加息幅度可能大于预期。(界面)
2023-03-08
欧洲主要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0月24日来新高,为3.846%。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2012年4月以来新高,至3.146%。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至2014年2月以来新高,为3.704%。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续涨至1月3日以来新高,为4.549%。(财联社)
2023-02-28
美联储加息预期和债务上限危机影响下,短期美债回报率堪比股市随着交易员提高了对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预期,6个月期美国国债上周成为2007年以来首支收益率超过5%的美国国债。1年期收益率也接近了这个门槛。与此同时,提高联邦债务上限也变得日益紧迫,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如果不提高上限,联邦政府最早在7月就会耗尽现金。不过,鉴于6个月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距离基准股指的盈利收益率仅有一线之遥,这似乎是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每周的国债招标继续吸引着强劲需求。(第一财经)
2023-02-21
央行:截至去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市托管余额3.5万亿元央行发布2022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5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4%。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4万亿元。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3万亿元、占比67.7%,政策性金融债0.7万亿元、占比22.0%。(证券时报)
2023-01-20
财政部发布关于2023年记账式贴现(四期)国债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36氪获悉,据财政部官网,为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部决定发行2023年记账式贴现(四期)国债(91天)。本期国债为期限91天的贴现债,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贴现发行。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400亿元,不进行甲类成员追加投标。2023年1月13日招标;1月16日开始计息;招标结束至1月16日进行分销;1月18日起上市交易。本期国债于2023年4月17日(节假日顺延)按面值偿还。
2023-01-12
特别国债定向续发,无碍资金面平稳宽松2022年特别国债于12月12日平稳发行,未对金融市场造成明显影响。财政部当日宣布,已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票面利率2.48%。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透露,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买入7500亿元特别国债。专家表示,考虑到降准释放出大额低成本中长期资金,以及年底财政支出力度往往较大,加上人民银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预计近期市场资金面总体将保持平稳偏松态势。(中证网)
2022-12-13
财政部: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36氪获悉,据财政部官网,为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部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本期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面值7500亿元,可以上市交易。
2022-12-09
财政部将在香港发行50亿元国债今天(7日),财政部将在香港招标发行总额50亿元人民币国债,至此,财政部今年计划在香港分4期发行的共计230亿元人民币国债将全部发行完毕。(央视新闻)
2022-12-07
英国央行否认已决定延迟英国国债出售计划据报道,英国央行否认英国《金融时报》有关其将推迟启动英国国债出售计划的报道。“《金融时报》今天上午有关英国央行已决定推迟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英国国债出售(QT)计划的报道不准确,”英国央行发言人在电邮声明中表示。该声明没有排除央行晚些时候宣布推迟的可能。央行决策者始终表示,愿意在市场深陷压力时做出调整。(界面)
2022-10-18
储蓄国债受青睐,多家银行销售火热10月10日,2022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发售。调研北京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储蓄国债受到投资者青睐,部分银行线上额度几分钟之内即售罄。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储蓄国债信用等级高、安全性好、认购起点较低等因素有关。由于储蓄国债投资期限较长,建议投资者做好资金规划,利用闲钱进行投资。(中证网)
2022-10-11
央行:8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6万亿元36氪获悉,据央行消息,截至2022年8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6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5%。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5万亿元;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3万亿元、占比66.9%,政策性金融债0.8万亿元、占比23.4%。
2022-09-23
国债年内发行规模6.23万亿元,超短期贴现国债发行占比提升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21日,国债共发行127只,发行规模合计6.23万亿元,同比增长33.8%。8月发行国债10381亿元,同比增长56.2%。今年国债发行的一大亮点是,超短期贴现国债发行占比提升,发挥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和惠民生资金保障作用。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表示,国债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发行国债不仅可以弥补财政赤字,而且能确保实现宏观经济既定目标。(证券日报)
2022-09-22
中国7月暂停减持美债、结束“7连减”,日本重启抛售美债美国财政部公布的7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日本7月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减少20亿美元,持仓降至1.2343万亿美元;中国(大陆)7月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增加22亿美元,持仓升至9700亿美元,结束此前连续7个月的减持。(澎湃新闻)
2022-09-17
中央政府将在澳门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36氪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告,中央政府将于2022年9月7日在澳门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持续支持澳门发展现代金融的重要举措,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健的投资选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投资者范围,提升澳门债券市场吸引力,推动澳门债券市场建设,支持澳门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澳门的金融合作。
2022-08-31
方星海:推动国债和股指期货双向开放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将坚定不移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对外制度性开放,积极探索多元化开放路径,落实国家战略;推进油脂油料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提升我国油脂油料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债和股指期货双向开放;尽快完成各项准备,向QFII\RQFII开放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产品,为境外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证券时报)
2022-08-26
中国连续七个月减持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8月15日发布月度国际资本报告(TIC)显示,日本6月所持美国国债增加126亿美元至1.2万亿美元;中国6月减持美债130亿美元至9678亿美元,为连续七个月减持。第三大美债持有国英国减持191亿美元至6154亿美元。(界面)
2022-08-16
外汇局:长期来看外资仍会稳步增持人民币债券国家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总的来看,中国债券既有分散化投资价值,也有实际资金配置需求,更有基本面支撑。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21万亿美元,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在3%左右,所以我国债券市场吸收外资是有提升空间的。长期来看,外资仍会稳步增持人民币债券,我们对此是有信心的。(证券时报)
2022-07-22
400亿额度,秒光!银行网点罕见排长队!7月10日,最新两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在各大银行的网银和柜台同步发售。记者从工行、招行等银行了解到,由于当前储蓄国债利率比银行同期定存具有明显优势,本次发行十分火爆。各家银行的线上额度几乎都在1分钟之内售罄,很多银行的线下网点也一大早就有客户排队等候,五年期国债很快就被抢光。
“今天早上,我提前进了手机银行5年期国债购买的页面,8点29分开始刷,8点30分时发现没法下单,但能看到页面显示的可购买额度正在变少。我以为是自己手机出了问题,再刷新一下,就看到‘已售罄’三个字。”今日上午,招行客户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手慢无”的遗憾经历。(新浪财经)
2022-07-10
2022年首期人民币国债在香港顺利发行15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22年首期75亿元人民币国债,得到市场的踊跃认购。本次面向机构投资者招标发行的2022年首期75亿元人民币国债。其中,2年期25亿元,认购倍数4.04倍,发行利率2.44%;3年期25亿元,认购倍数4.64倍,发行利率2.55%;5年期25亿元,认购倍数5.09倍,发行利率2.75%。(央视新闻)
2022-06-16
财政部今年将在香港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据财政部消息,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财政部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人民币国债分四期发行,规模分别为75亿元、50亿元、55亿元、50亿元。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25周年,现定于6月15日发行首期人民币国债,包括2年期25亿元、3年期25亿元和5年期25亿元,具体发行安排将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公布。(证券时报)
2022-06-06
沪市门槛降低! 国债逆回购一千元起5月16日起,上交所国债逆回购的门槛由此前的10万元,调整为1000元,沪深两市标准开始统一。记者注意到,不少券商APP国债逆回购的页面显示,沪市国债逆回购门槛已经为1000元,深交所则继续保持1000元的门槛标准。据了解,此前国内各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交易的申报数量单位、申报数量控制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市场主体参与各市场债券回购交易的效率和便利性。(证券时报)
2022-05-17
券商App显示:上交所国债逆回购门槛已由10万元降为1000元部分券商APP交易页面显示,上交所国债逆回购交易门槛已经调整为1000元,此前是10万元。券商人士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规则》等部分规则在今日(2022年5月16日)起施行。根据新规,债券质押式回购名称调整为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交易初期仅采用匹配成交方式,其他交易方式的实施时间由上交所另行通知。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采用匹配成交和协商成交方式的,交易的单笔申报数量应当为1000元面额或者其整数倍。(券中社)
2022-05-16
因疫情防控,5月凭证式储蓄国债拟暂停发行从多名机构人士处获悉,原定于2022年5月10日发行的储蓄国债(凭证式)拟暂停发行,暂停的原因应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防止人员流动和聚集。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此发布公告。 (财新)
2022-05-08
财政部:必要时将灵活运用短期国债工具4月12日举办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王小龙表示,财政部将根据财政筹资需要,及时调整国债发行规模,强化国债应急筹资和库款保障能力。同时,必要时将灵活运用短期国债工具进行筹资,全力为落实退税减税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发挥好资金保障作用。此外,财政部将加强对财政收支和债券市场情况的预研预判,统筹好国债、地方债发行节奏,促进发行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央视新闻)
2022-04-13
中美利差12年首次“倒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挑大梁北京时间4月11日盘中,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出现倒挂,为2010年来首次。截至当日收盘,10年期中国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2.7402%,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破2.76%。这一情形引发了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后续操作空间以及资金流向的担忧。分析人士表示,中美利差倒挂或将在短时间内持续,下半年有望“回正”。面临外部约束,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宽信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挑起大梁。(上证报)
2022-04-12
美国国债创下疫情爆发初期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加息预期再次降温投资者对新冠病毒变种的担忧令债市创下疫情爆发最初几个月以来最大涨幅。随着投资者涌入避险资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跌多达15.1个基点至1.483%。即便收益率后来略有反弹,今日仍料创下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流动性低迷的市况只会加剧风险资产的抛售和避险资产的上涨,新变种可能在全球产生多大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如果再次爆发疫情导致全球各国政府采取更多限制性措施,短期利率市场对央行转向鹰派立场的预期时间可能要推后。(新浪财经)
2021-11-27
超百亿资金流入香港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ETF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香港市场中资债券ETF正成为海外机构积极布局的“香饽饽”。数据显示,10月底以来,香港上市直接投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ETF净流入超过13亿美元,就是一个月时间内这些债券ETF引来百亿级人民币的净流入。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净流入或主要来自于机构,其中包括各国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及家族办公室等,这一趋势或延续。(中国基金报)
2021-11-21
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据财政部消息,1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面向机构投资者招标发行2021年第三期60亿元人民币国债,顺利完成全年200亿元发行任务。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本期60亿元认购总额197.58亿元,认购倍数3.3倍。(证券时报)
2021-11-18
中央结算公司:10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增加226亿元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央结算公司9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面额增加226亿元,至3.52万亿元。当月,境外机构净增持国债240亿元,累计持有国债2.3万亿元。(中证网)
2021-11-09
中国国债被纳入富时罗素WGBI今起生效,债市有望迎来万亿规模资金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正式纳入中国债券。业内人士预估,以此为新起点,中国债券市场有望迎来万亿规模资金。纳入过程将分步骤在36个月内完成,届时中国国债占富时世界国债指数的权重将达5.25%。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预计,被纳入富时罗素WGBI指数后,中国国债将获得1300亿美元至156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上证报)
2021-10-29
外汇局回应中国减持美债:外储对于美国国债的投资是市场行为对于中国近来减持美债,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王春英解释称,外汇局负责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是以安全、流动、保值增值为目标,而且投资是按照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原则进行的。外汇储备对于美国国债的投资也是市场行为,按照市场原则,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需要进行专业化管理,外汇储备一直是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澎湃)
2021-10-22
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人民币国债历年在港发行规模从60亿元稳步增长,最高峰达到280亿元,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50亿元。今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稳步上升,考虑到存量人民币国债有214亿元到期,今年总共发行200亿元,较往年增加50亿元。 (央视新闻)
2021-09-23
财政部将在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今年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首期人民币国债将于9月23日招标。据了解,财政部计划今年在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规模较往年有所增加。(中证报)
2021-09-23
美国财政部:美国或将于10月陷入债务危机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当地时间9月8日警告国会领导人,如果白宫和国会无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将在10月份拖欠国债。耶伦表示,财政部可能会在下个月某个时候用完现金,联邦政府的合法借款限额也将达到上限。耶伦数月来一直敦促立法者在8月份之前提高债务上限,并警告说延迟提高债务限额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央视新闻)
2021-09-09
中国6月份减持165亿美元美国国债,仍为美第二大债权国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6月,海外投资者美债总持仓规模升至7.20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美债持有量减少165亿美元,由1.0784万亿美元降至1.0619万亿美元,这也是中国连续第四个月减持美债,仍为仅次于日本的美国第二大债权国。(界面)
2021-08-17
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中央结算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量达33751.87亿元,较6月增加753.52亿元,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业内专家表示,中美国债的高利差是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且聚焦国债的主因,虽然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存在一定阶段性波动,但中长期仍将是人民币资产向好的发展趋势。(经济参考报)
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