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人造肉对气候影响可能是牛肉的25倍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分析发现,由培养细胞生产的肉类对气候的影响可能是普通牛肉的25倍。相关研究已经提交生物预印本网站。研究人员估计了当前生产方法中每一步所耗费的能量。结果发现,用于培养动物细胞的营养液含有糖、生长因子、盐、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每种成分都会带来能源成本,也会排放二氧化碳。(科技日报)
2023-05-11
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有助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来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也有助科学家更好地模拟和理解人脑。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科技日报)
2023-05-09
线虫为癌细胞转移研究提供新线索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报告说,他们通过研究线虫细胞突破组织屏障的过程,整理出该突破过程所需的“材料清单”,可望为研究人体癌细胞的转移提供线索。多细胞生物的组织之间存在一种起区隔作用的柔韧薄膜,称为基底膜。恶性肿瘤外部也包裹着基底膜,癌细胞发生转移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突破基底膜的限制。(新华社)
2023-05-05
科学家根据“祝融号”返回的沙丘表面特征提出现代火星存在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期利用“祝融号”搭载的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和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对该地区沙丘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和物质成分特征开展研究,首次发现了“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多边形脊、带状水痕等表面特征,同时,通过光谱数据分析发现,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物质成分。(央视新闻)
2023-05-05
科学家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他们现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扩展了这项研究,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可防止细胞达到与衰老相关的正常退化水平。(科技日报)
2023-04-28
系外行星大气首现稀有元素铽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析系外行星的新方法,首次在系外行星KELT-9b的大气层中发现了稀有元素铽,了解较重元素有助于科学家确定系外行星的年龄,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相关论文已经提交预印本网站,且已被《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科技日报)
2023-04-28
迄今最重“薛定谔的猫”出现,有望催生更大更稳健量子比特科学家迄今已设法让原子或分子同时身处两个位置——所谓“叠加”态,实现了“薛定谔的猫”效应。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科学家让一个“体重”为16微克(质量为原子或分子的几十亿倍)的微小晶体处于两个振荡状态的叠加态,创建了迄今最重“薛定谔的猫”。该研究刊发于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有望催生更大更稳健的量子比特,并用于探测引力波或暗物质等。(科技日报)
2023-04-24
科研人员发现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新药中外科研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氨基酸化合物——基于甘氨酸的三肽DT-109,成功治疗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研究已发表在美国《细胞-代谢》月刊上。这项研究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研究发现,DT-109逆转了脂肪堆积,并防止了已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小鼠和灵长类动物肝脏中的疤痕形成。(科技日报)
2023-04-17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启动第二期申报36氪获悉,4月10日起至5月31日,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放申报。据官方介绍,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首批遴选出的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已于今年1月公布。
2023-04-12
我科学家研制出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10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近期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一种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较好的循环及热稳定性,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备受关注。(科技日报)
2023-04-11
科学家发现未知铀同位素日本与韩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铀同位素——铀-241,其原子序数为92,质量为241,半衰期可能只有40分钟,这是自1979年以来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中子的铀同位素。研究小组指出,其研究方法可用来进一步了解其他重元素的同位素,也有望发现新同位素。(科技日报)
2023-04-07
德国培育出与人类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德国研究人员用干细胞培育出与人类早期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可帮助深入理解心脏发育过程,寻找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方法。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团队培育的这种“微型心脏”直径仅0.5毫米,在电刺激下能像人类心脏腔室一样收缩。它是第一种同时包含心肌细胞和心外膜细胞的类器官,研究人员称其为“心外膜类器官”并进行了多项分析。(新华社)
2023-04-06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首例室温氢负离子导体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机械化学方法研发出首例室温条件下可以超快传输的氢负离子导体。未来氢负离子导体可用于开发不同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电池,有望为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带来系列技术变革。相关科研成果北京时间4月5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央视新闻)
2023-04-06
瑞士研制出植入式血糖发电微型电池瑞士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微型燃料电池,能用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血糖)发电,便捷可靠地为植入式医疗器械供电,无须外部电源。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近期在德国《先进材料》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将这种电池与人工模拟胰岛B细胞相结合,制造出利用多余血糖自动驱动胰岛素释放、电能自给自足的装置,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财联社)
2023-04-03
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北京时间2023年4月2日16时48分,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搭载的爱太空科学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首飞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的正确性及各系统间的协调性,获取全箭飞行环境参数。搭载的爱太空科学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遥感成像实验等技术验证。(央视新闻)
2023-04-02
最新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老化》杂志上。(央视新闻)
2023-04-02
科技部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专项部署工作,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新华社)
2023-03-27
新冠病毒或能改变人类细胞基因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科学家揭示了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独特机制: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此前从未在其他冠状病毒中发现。该研究不仅有助解释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的免疫方面的症状,还能解释“长新冠”。相关论文刊发于23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学》杂志。(科技日报)
2023-03-27
对抗衰老和癌症的新方法出现德国科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复合体阻止了人类细胞、小鼠和线虫中基因组损伤的修复。他们还首次使用药剂成功抑制了这种复合体。相关论文发表在23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抑制体细胞中所谓的DREAM复合体时,各种修复机制就会启动,使这些细胞对各种DNA损伤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复原力或修复力。新发现首次使人们能够针对衰老和癌症发展的原因来改善人体细胞中的DNA修复。(科技日报)
2023-03-27
粒子对撞机内首次探测到中微子据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官网20日报道称,该校物理学家主导的“前向搜索实验”(FASER)首次探测到粒子对撞机产生的中微子,此前该团队曾观察到6个中微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次新发现有望加深科学家对中微子的理解,还有助揭示行进较长距离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宇宙中微子,为管窥遥远宇宙打开一扇窗。(科技日报)
2023-03-22
科学家成功控制“量子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展示了识别和操纵少量相互作用的光子(光能包)的能力,这些光子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是量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证明可识别和操纵光子束缚态,新研究朝着将量子光用于实际用途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同时,可应用同样的原理来开发更高效的设备,以提供光子束缚态,这将在生物研究、先进制造、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技日报)
2023-03-22
肝癌潜在新疗法出现美国科学家在13日出版的《自然·癌症》杂志上刊发论文称,在对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肝癌细胞中产生的一种酶可将一组化合物转化为抗癌药物,其能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动物的疾病。这种酶或能催生一系列新药,用于治疗肝癌等疾病。(科技日报)
2023-03-16
“天然电池酶”化空气为电能,提供生产清洁能源新途径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将空气转化为能源的酶,这种称为Huc的酶可将氢气转化为电流。研究人员指出,Huc非常高效,它甚至可消耗低于大气水平的氢气,低至人类呼吸的空气的0.00005%。这一发现为创建真正从稀薄空气中获取能源的设备开辟了道路。虽然这项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Huc的发现具有开发小型气动设备的巨大潜力,例如作为太阳能设备的替代品。(科技日报)
2023-03-16
我国科学家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该成果于3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央视新闻)
2023-03-14
美国科学家:类器官智能或超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研究人员已着手探索更具潜力的类器官智能技术(OI)。其中一个前景是以人脑细胞驱动的生物计算机,有望重塑现代计算机的未来并开辟全新研究领域。据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以实验室培养出的类脑器官为基础,进行类器官智能技术研究。他们在最新出版的学术期刊《科学前沿》撰文介绍了研究构想和进展。类脑器官只有笔尖大小,每个含约5万个细胞,相当于一只果蝇神经系统的细胞数量。(北京日报)
2023-03-10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新华社)
2023-03-09
美国科学家被撤稿6个月后再次宣称创造室温超导,仍面临质疑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于3月7日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新进展。据称他们创造出的超导可在室温和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不过这项研究可能会面临严重质疑,部分原因是该团队早期发表的文章声称在15°C下发现了一材料的超导性。但在2022年9月26日,《自然》杂志撤回论文,称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现在,此新的研究结果或将面临严格审查。(澎湃)
2023-03-09
华中农大科研团队取得动物基因组育种技术突破性进展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团队历时5年开发出高性能基因组育种大数据计算新工具HIBLUP(中文名“天权”),提出了适合基因组育种大数据计算的新策略,为开展基因组高效选种及精准选配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了国产化新工具。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并被评为“突破性进展”论文。(央视新闻)
2023-03-08
日研究人员开发出按需抑制癫痫新疗法播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团队利用人造受体和人造药物,在癫痫发作时有针对性地抑制了病灶神经细胞的异常活动,缓解了症状,并通过实验猴验证了这种按需治疗的有效性。(新华社)
2023-03-05
中国空间站实施首次点火实验成功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日前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新华社)
2023-03-03
量子扭转显微镜可视材料内电子波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即量子扭转显微镜(QTM),它可以创造出新的量子材料,同时观察其电子最基本的量子性质。这项研究为量子材料的新型实验开辟了道路。(科技日报)
2023-02-28
我科学家提出钙钛矿电池新结构方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集贤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科技日报)
2023-02-20
我国科学家绘出首张蛛丝形成机制分子细胞图谱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通过揭示蛛丝合成的生物学机制,绘制出首张蛛丝形成机制的分子细胞图谱,为人工合成蛛丝提供关键理论基础。蜘蛛牵引丝是蜘蛛的大壶状腺合成分泌的蛋白质类丝纤维,由蛛丝蛋白、有机酸、脂类等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仿生应用潜力,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高强度复合材料等领域。(新华社)
2023-02-19
新研究发现能抑制新冠感染的细胞受体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体内的一种细胞受体能够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健康细胞,并在体内建立保护屏障。研究人员希望这有助于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已知ACE2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感染人体细胞的重要受体,但除了ACE2,其他能够影响人体细胞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因素却并不明确。研究人员对其他宿主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一种名为LRRC15的细胞受体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健康细胞。(新华社)
2023-02-15
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成立,将为宇宙线研究提供科学支撑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今天(13日)落户成都科学城,该中心依托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开展科学研究,将为解开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央视新闻)
2023-02-13
我国科学家通过红外光上转换实现高效太阳光合成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率先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至可见上高效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有望对光合成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成果2月7日在《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科技日报)
2023-02-08
“迷你人脑”首次修复老鼠部分脑损伤美国科学家首次将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神经元植入视觉皮层受损的大鼠大脑内。两个月后,当大鼠看到闪光时,神经元会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大脑类器官未来有望被用于修复受损的人脑。(科技日报)
2023-02-06
上海新冠研究:味嗅觉出现变化,很可能是病毒入侵神经系统重要标志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获悉,1月16日,该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熊利泽、李成医学团队在国际期刊《国际传染病杂志》发布一项新管研究的最新成果。临床研究发现,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时期,味嗅觉变化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但严重程度有所减轻,接种疫苗起到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味嗅觉出现变化很可能是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重要标志。该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为治疗新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危重症新冠的发病机制提出新见解。(澎湃)
2023-02-02
上海研究团队开发两种高效低毒载体,有望用于mRNA药物递送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悉,该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项目负责人付炜团队联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Hasan Uludag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昕教授团队,近日发表题为《Safe and Effective Delivery of mRNA Using Modified PEI-Based Lipopolymers》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PEI聚合物载体是一种可行、高效、稳定、安全的生物分子递送系统,为mRNA体内递送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澎湃)
2023-01-30
治疗肺部感染的首个活体药物创建1月22日,西班牙基因组调控中心研究人员设计出第一种治疗肺部感染的“活药”。该疗法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一种对多类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的细菌,是医院常见的感染源。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疗法涉及使用改良版的肺炎支原体,消除其致病能力,并将其重新用于攻击铜绿假单胞菌。改良后的细菌与低剂量的抗生素结合使用。 (科技日报)
2023-01-22
工业硅片上长出“完美”二维超薄材料,可用于制造下一代晶体管和电子薄膜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开发出一种“非外延单晶生长”方法,在工业硅晶圆上生长出纯净的、无缺陷的二维材料,以制造越来越小的晶体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用二维材料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制造了一种简单的功能晶体管,这种材料在纳米尺度上比硅具有更好的导电性。研究人员表示,未来或可制造出小于几纳米的器件,这将改变摩尔定律的范式。(科技日报)
2023-01-19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挑战天文学经典理论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对宇宙的科学观测,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银河系演化历史和环境而发生显著变化。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央视新闻)
2023-01-19
韦布望远镜证实发现首颗系外行星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借助韦布空间望远镜证实了一颗系外行星,这颗小型岩石行星名为LHS475b,直径几乎和地球相当,距地球约41光年,位于南极座。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相关结果。(科技日报)
2023-01-17
20.3亿年!中国科学家精确测定月球年龄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精确测定了月球的年龄是20.3亿年。2021年,科学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采集月球样品中玄武岩的研究,证实月球火山活动可以一直持续到20亿年前,刷新了人类对月球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的认知。(央视新闻)
2023-01-17
多光子非线性量子干涉首次实现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国外同行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光学权威学术期刊《光学》上。这一成果成功地将两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为新型量子态制备、远程量子计量以及新的非局域多光子干涉效应观测等应用奠定了基础。(科技日报)
2023-01-17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公布首期获资助名单36氪获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首期获资助名单,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的58位科学家入选。据介绍,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科学家主导,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独立运营,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2023-01-13
我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近年来,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新华社)
2023-01-12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预计2023年GDP增速为6.0%左右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2日发布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将平稳运行,预计全年GDP增速为6.0%左右。根据报告,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3.5、1.5和1.0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后低中间高的倒“U”形态势,第一季度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数的影响,增速将达到9.3%,第三季度为5.5%左右,第四季度为5.4%左右。(证券时报)
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