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保函替代保证金,智慧平台让投标更高效
在传统的投标活动中,投标方需要以现金的方式向招标方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例,投标保证金一般不得超过投标总价的2%。保证金需要等投标活动完结后才能退回,资金退回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导致投标方的大量资金被占用。退费程序繁琐,周期长,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运转成了问题。
2016年,政府意识到这一痛点,出台了《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提出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规定。2019年,《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促进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便于市场监管的电子保函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意味着投标领域真正迎来“电子保函时代”。
电子投标保函是一个亿万级的刚需市场。近年来,在招标采购场景下,全国年均投标次数达到3000万次,保证金规模达到2万亿元以上。在重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每天产生的投标保证金金额约为6000万元-9600万元,全年产生的投标保证金金额约为160亿-250亿元,按照30%的保函替换率计算,将有48亿元-75亿元的开函规模。
在重庆庞大的市场容量下,「智慧电子投标保函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应运而生。平台以“金融+数据+信用+科技”为支撑,由担保公司为投标企业开具获得招标人认可的电子化保函信用凭证,替代交纳保证金。
其服务对象覆盖了招投标全生命周期,为政府、个人、企业、代理和担保机构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风控审批、电子合同签订、线上保费缴纳、保函自动秒开。另外,平台还为招投标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行业分析报告、招标搜索和订阅、项目获取和关注等个性服务,帮助用户及时掌握招投标信息。
在开具电子保函的过程中,担保公司怎样降低自身的担保风险?平台拥有智能评估和企业定级的服务,通过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及诚信记录等进行全面审核,实现对企业自动智能评定。通过红黑名单,对优劣单位进行差异化收费服务,能最大程度降低承保风险。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通过阿里公有云+自建私有云部署模式,使重要服务和数据与外界物理隔离,平台实现了在应对网络攻击时也能保证数据安全。此外,基于Hadoop框架利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数据存储的负载平衡控制,并完成对数据的自动分片处理,也是该平台的一大创新点。
据项目负责人郑邱月介绍,目前平台主要依靠担保费、数据服务、金融科技和信用管理实现盈利。“截至7月末,入驻重庆市公共资源电子投标保函平台的全国范围类企业约5000家,已有3000家企业申请过电子投标保函,为市场累计释放资金约12亿元。”郑邱月表示,从项目初期入手,通过全过程跟进追踪项目工程担保的真实履约情况,将能够真正实现“保函电子化”的信用机制。
在提倡合作共赢的今天,电子投标保函机制已成为打破跨行业、跨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将投标资源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和关联,创造数据价值的一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