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元,撑开了泡泡玛特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79”这个数字属实是有点讲究,李佳 琦那支79 块 的眉笔在互联网喧嚣了几年后,泡泡玛特无意间接过了棒。
在近期的一场直播里,工作人员拿着DIMOO原价79块的挂链盲盒说:“哎嘛,这东西卖79块有点......(贵)”,另一个工作人员回应:“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这段对话被剪成切片在网上疯传。据了解,这款79块的挂链盲盒含锌合金挂件、聚酯纤维挂绳、树脂公仔及玻璃/亚克力等配件,仿品成本低至4元,正品频现掉漆问题。对此网友态度不一,有人将其解读为“嘲讽消费者是韭菜”,也有人觉得只不过是“说了句实话而已”。
8日下午,DoNews发现这款挂链盲盒在泡泡玛特官方直播间里已下架,但仍有不少消费者询问其上架情况。而在另一平台上,该系列的隐藏款已被炒至近500元,溢价超6倍。
图源:泡泡玛特直播间截图
图源:某平台截图
二级市场上,11月7日早间泡泡玛特股价大跌,截至午间收盘报205.6港元/股。值得注意的是,该股在8月26日创下339.8港元/股的历史峰值后一路走低,累计跌幅已逼近40%。
关于此次直播事件的定性问题、相关工作人员的处理进展以及官方是否会对产品定价机制进行解释,DoNews已向泡泡玛特方面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新的消息。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利用人性对“随机奖励”的痴迷之上,当这种痴迷遇到现实问题时,品牌的回应却常常停留在商业逻辑层面。一个靠情绪价值发家的公司,到底要不要照顾消费者的情绪?
01 从杂货铺里走出来的千亿公司
2008年,还在读大学的王宁就展现了商业嗅觉,他和同学一起在郑州西亚斯学院周边整租了一个店铺,将其装修成多个“格子置物架”,然后将每一个格子分租给更小的商家或个人,赚取管理费和销售分成。
初期的创业经历为他后来成立泡泡玛特打下了基础。2010年前后,王宁看到中国香港的一家零售渠道品牌Log On,模式也是把年轻人喜欢的品类做一个集合,这给了他灵感,后来也就有了POP MART(流行超市)。
图源:DoNews摄
2010年,第一家泡泡玛特在北京中关村欧美汇购物中心开业,当时这只是一家销售文具、玩具的普通杂货铺,与其他初创零售企业一样,模式重、利润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王宁在采访中回顾这段时期时,常用“试错”来形容。他坦言,早期的模式很重,且没有核心壁垒。“我们就像一个二房东,把买手从全球淘来的东西放在店里卖,但这个东西别人也能卖。”尽管门店数量在缓慢增长,但模式的天花板清晰可见。
转折发生在2015年。王宁和他的团队发现,一款名为Sonny Angel的日本IP盲盒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甚至占到了个别门店销售额的30%。这个现象点醒了王宁,他后来精辟地总结道:“我们发现自己花里胡哨卖了一堆东西,但最后是‘产品’自己长了脚,走到了消费者面前。”
基于此公司决定转型,聚焦于潮流玩具。他们签下了当时知名度有限的香港设计师王信明(Kenny Wong),创作了有着湖绿色眼睛和倔强表情的小女孩Molly。
正是Molly的出现让泡泡玛特实现了质变。2016年,泡泡玛特推出首个Molly Zodiac星座系列,并加入“盲盒”的随机玩法,迅速引爆市场。
图源:泡泡玛特淘宝旗舰店
盲盒的巧妙之处,在于结合了“抽奖”与“集邮”心理:摇晃盒子、猜测款式、拆封瞬间的惊喜或失落……这一整套仪式感,为平淡生活注入了微型的情绪波动。无论抽到哪一款,都会获得一个“小可爱”,从而完成一次情绪消费的闭环。
公司从此找到了核心引擎:以IP为核心,以盲盒为形式,构建一个情感消费的生态系统。业绩也随之飙升,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收入由1.58亿元增长至16.83亿元,两年增速分别达到225.4%、227.2%,净利润更是从156万元飙升至4.51亿元。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超100%,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尝到甜头的泡泡玛特开始孵化更多的“Molly”,签约了更多艺术家,收购知名IP。线上线下齐发力,举办大型国际潮玩展,打造全球最大的潮玩盛会,以此巩固了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
图源:泡泡玛特官网
截至去年底,泡泡玛特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会员人数超4600万,国内开店超400家,并不断拓展海外业务版图,将中国潮玩IP推向全球。
10月21日,泡泡玛特发布公告,2025年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245%至250%。其中,中国收入同比增长185%至190%;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65%至370%。
02 “无用之用”,是永恒?还是陷阱?
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依然充斥着不解与争论,“盲盒是赌博”、“潮玩是智商税”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今年8月,泡泡玛特THE MONSTERS系列迷你盲盒就因79元单价引发争议,消费者吐槽“体积小、做工普通却定价偏高”。9月,SKULLPANDA毛绒挂件新品159元定价遭遇二手市场“破发”。
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泡泡玛特再现品控问题,在部分“SKULLPANDA餐桌系列”手办的头部隐蔽位置,“POP MART”这一品牌名称被错印成了“POP MAET”,个别产品还出现了钢印重叠的情况,两行“POP MAET”叠在一起,难以辨认。
更值得警惕的是,泡泡玛特产品在二手市场已陷入全线跌价潮。LABUBU搪胶吊卡从4000余元跌至400元,爆款系列端盒价格腰斩。
图源:小红书截图
许多人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买单?关于这一点,王宁在之前的演讲中间接回答过这个问题。他曾与一些奢侈品品牌交流,询问他们为何热衷与艺术家合作,得到的回答发人深省:因为艺术才是永恒的,“无用”之物才能真正不朽。
目前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泡泡玛特不只是卖玩具,最重要的是提供情绪价值。
在泡泡玛特构建的商业世界里,情绪价值是被「设计」过的。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泡泡玛特旗下玩偶的发型、肤色、身高、服饰都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几乎没有明显表情。
图源:DoNews摄
这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机制,叫“情绪投射”(Projection)——当一个物体表情越模糊、越空白,人们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情绪投射进去。
这恰恰成为其产品能被用户赋予自身情感的关键,也是泡泡玛特产品高溢价的基础。花几十、几百元获得的不仅是实物,更是拆盲盒时的期待感、收藏全套的满足感以及社交分享的认同感。这种“情绪价值”已成为新消费时代的硬通货。
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在这样的消费逻辑下,隐藏的是现代人深刻的身份焦虑。人们通过购买被赋予特定文化符号的商品,可以短暂地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但这种满足感又很脆弱,需要不断重复购买来维持——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潮玩收藏者会持续购入系列产品,形成一种“圣物崇拜”。
从商业角度去讲,既然“无用才是永恒”,但商家又不断推出新系列、新款式,精心营造“过时”与“新款”的循环。这与功能性产品的迭代逻辑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商家让消费者相信,自己购买的是一种永恒价值。
真正的消费清醒,不是简单地分为“有用”或“无用”,而是看透各种消费话语背后的权力机制与商业逻辑。无论有用或无用,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其价值,但将其中的任何一种神圣化,都可能使我们迷失在他人编织的意义之网中。
泡泡玛特的这门生意,建立在脆弱而珍贵的信任之上。当消费者感到自己的情绪只在被消费、而不被尊重时,他们将有权利收回那份情感寄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oNews”(ID:ilovedonews),作者:雁秋,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