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小时工作制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
朝九晚五,实际上是一种奢望。
2025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发现,40%的全职员工典型每周工作40小时,38%工作41至59小时,15%工作超过60小时,只有8%工作时间少于40小时。
我们是如何得到40小时工作制的?
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雇工文化之一,以至于它渗透到了我们的语言中。
但在数百年的产业经济历史中,八小时工作制和五天工作周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即便是我小时候,常规的工作周也是六天,而每周工作时间很长,有时周六会有一半天休息。
当“加班”一词进入语言时,它最初只是指更多的工作,而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工资。
那么,40小时工作周是如何成为常态的?为什么它能持续这么久,在远程工作、零工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当代发展面前,工作周现在又如何开始变化?
这个故事始于内战结束时的美国波士顿,机械师伊拉·斯图尔特撰写了一本名为《八小时运动》的小册子。此前曾有过缩短工作日的呼声,有些人要求将工作时间减少到10小时,但在19世纪60年代,像斯图尔特这样的劳工活动家开始号召疲惫的战争工人支持更雄心勃勃的八小时工作制概念。
到19世纪80年代,这场运动获得了全国关注,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八小时为所欲为。”
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纽约市都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围绕八小时工作制主题展开,工会还在1886年5月发起了全国性的八小时工作制罢工。
《八小时之外》杂志封面
然而,美国距离40小时工作制还有几十年之遥。
20世纪初的工作时间差异很大,但通常比现在要长得多。常见的工时安排是五天10小时工作制,加上周六6小时工作制,而钢铁工人则更加辛苦,他们通常每周工作七天12小时,每两周才休息两天。他们通过“长班”制度在日班和夜班之间轮换,即单班24小时工作制。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缩短工时的小规模尝试仍在继续。
191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亚当森法案,为州际铁路工人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这主要是由于工会的压力和担心美国即将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铁路网络会瘫痪。
1916 年纽约铁路工会领导人的会议
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个别公司开始尝试实行每周40小时的工作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福特汽车公司。
这一举措主要是出于对公司高离职率和低生产力的担忧。公司发现,缩短工作时间可以减少事故,提高生产力,并使员工更加忠诚。
然而,六天工作制和长时间工作仍然是常态。
大萧条改变了这一状况。
在大规模失业的背景下,华盛顿形成了两党共识,围绕工作分享展开:让更多人工作更短的时间。1938 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公平劳动标准法》。
该法最初设定了每小时 25 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 44 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到 1940 年减少为每周 40 小时,任何工作超过 40 小时的人都有权获得 1.5 倍的加班费。
——“那项法案实际上强制执行了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八小时工作制和基本的 40 小时工作周。”
然而,40小时工作周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首先,公平劳动标准法包含对农业、零售和许多情况下运输业的豁免。它也不适用于高管和其他领取薪水的白领工人。女性较晚享受到新规则的好处,因为她们在家务工作中占比较高,如照顾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而这些工作并未被该立法涵盖。
受新法规覆盖的员工也可以继续长时间工作,并获得加班费。
女员工为争取 40 小时工作制而罢工
在战后美国,每周40小时的工作制成为数百万工人的标准,而加班费则起到了阻止雇主要求更长工时的作用。
1995年3月25日,中国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将每周标准工时缩短至40小时,并明确每周六、日为法定休息日,每周至少休息1天 。
加班制度好坏参半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不同类型的工作者的工时实际上差异很大。
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以及飞书、钉钉、微信群 等工具让许多办公室工作者摆脱了职场的束缚,但代价是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与此同时,数百万个曾经有保障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岗位消失了,许多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从事多份工作或在零工经济中接活。
2025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发现,40%的全职员工典型每周工作40小时,38%工作41至59小时,15%工作超过60小时,只有8%工作时间少于40小时。
在互联网大厂,加班成为一种美德和福报,而一些大厂则因为丰厚的加班薪酬,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福利。
一则电商公司发布《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榜一员工月加班达159.96小时,平均每天深夜23点下班,被赞“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
事实上,当这几年一些大厂强制不允许周末加班时,一些员工认为这是变相的降薪。
北京西二旗的灯火
但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开始实施四天工作制。
冰岛在2015年至2019年间进行了一项大型试验,超过2500名员工从每周工作40小时缩短到35-36小时,工资不变。
试验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上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而绝大多数岗位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受到影响,有的反而提高了。
携程作为国内率先探索灵活工作制度的企业,在2022年3月宣布全面推广“3+2”工作制,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超过1600人参加的混合办公实验。
结果令人惊讶:在绩效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携程离职率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2024年底,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梁建章进一步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四天工作制度或缩短工作时间。
今年9月,携程又推出新政策,居家办公申请无需直属领导审批,提交即视为自动通过,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
对于员工而言,主要的好处体现在员工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上。
企业能从更快乐、更忠诚的员工身上受益,正如一个世纪前亨利·福特所发现的那样。
人工智能会帮忙吗?
美国加州民主党众议员马克·塔卡诺(Mark Takano)在 2021 年和 2023 年分别提出法案,旨在将标准工时从 40 小时缩短至 32 小时。
他说,随着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加上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加剧(因为四天工作制意味着通勤减少),这一想法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然而,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未必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首先,AI 带来的收益可能并不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显著。
虽然许多公司正在大力投资 AI 以保持竞争力,但按照目前的工具,看到的生产力提升有限。
其次,我们始终有一种崇尚工作的文化,勤奋工作的精神。
即使人工智能迫使我们拥抱更多休闲时间,我们也会以某种方式将其变成工作,或者说,去赚更多的钱。
最后,点个赞吧,预祝你拥有一份可以按时下班的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栋伟”,作者:张栋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