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公关,无数卑微公关的缩影
在危机公关领域,有个经典原则:“态度优于事实,情感优于逻辑。”
也就是说,当一家企业被舆论围攻时,消费者最先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你讲了多少道理,而是你愿不愿意放下身段、换位思考。真诚的态度,往往比完美的解释更能化解敌意。
可现实是,真当危机来了,很多公司的公关部门既没权力拍板,又没资源调动,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反倒成了风暴里最“卑微”的角色。
西贝餐饮近期因董事长言论引发的舆论风波,恰恰照见了这个尴尬现实。它映射的,不仅是一家餐饮巨头的应对失措,更是无数企业公关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真实地位与无力感。
01
失控的开端与失语的公关
每一场崩坏的危机公关,开端往往不是惊雷,而是房间里一头悄然长大的“大象”,所有人都看见了,但所有人都主动or被动地选择沉默。
西贝的故事,开端同样如此滑稽且俗套。
首先得先说明一点:谁还没犯过错呢?企业家也是人,一时冲动说错话、做错题很正常,不能因为这一次的失误,就否定他之前的所有努力,更没必要刻意揪着不放制造冲突。
西贝这次确实错了,但这错背后,其实有个更关键的原因——没经受过真正的“大场面”训练。
多数企业虽都设有公关部,日常处理普通舆情尚可应对,但面对一年难遇一次的S级舆情,多数从业者会陷入被动,认知盲区显现的同时,叠加情绪干扰,往往导致应对失序,换成任何一个“你”,未必会处理得多天衣无缝。
西贝风波的起点,其实很简单,本是消费者对高价预制菜的价值质疑——西贝卖得那么贵,结果用的是预制菜,这钱花得值吗?
按照常规的公关思路,此时只需放缓姿态,要么公开食材标准证明“贵有贵的道理”,要么用实际优惠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就能把矛盾控制在“消费体验讨论”的范畴里。
可谁都没想到,创始人贾国龙的选择了硬刚。
直接把话题拉到教消费者做事的层面,非要争论预制菜的定义;当舆论开始吐槽价格虚高时,他在社交媒体上强硬表态,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
贾老板这么头铁,其实跟他过往的经历有关,西贝这些年也时常站在舆论风口,每次都能顺顺利利过去了。
这就给老板造成了一种错觉——咱经历过大风大浪,这次也能搞定。可他没搞明白的是,S级舆情跟A级压根不在一个维度上,过往所谓的成功经验不仅没帮上忙,反倒让他判断偏差更大。
这事儿其实很普遍——老板要争一口气,专业判断不得不让位于个人意志,公关们“被动”失语了。
02
内部失序成一团乱麻
比老板干预更让西贝公关头疼的,是内部混乱的发声体系。
一场合格的危机应对,需要所有对外出口保持一致——管理层、官方账号、工作人员、客服的说法要形成闭环,才能避免漏洞。
可西贝的现实情况是,各环节各说各话,各角色互相拆台,就算公关想搭个防线,也被拆得七零八落。
先是,门店厨师拿出冷冻两年西兰花,一会儿说“食材都是当日新鲜采购”,一会儿又说“符合行业预制菜标准”,前后矛盾,“西兰花梗”也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这种热梗其实特别无解。
接着,内部宣传账号,突然抛出《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文,想用温情故事转移焦点,可不仅没拉到同情分,反而被网友嘲讽为脱离现实的公关闹剧。
对于西贝来说,这些杀伤力巨大无比,无奈自己酿下的果,只能默默吞了。
03
预算、权力与话语权的三重困局
公关的价值,在风平浪静时特别容易被低估,在惊涛骇浪中又往往被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西贝的公关团队在危机中面临的,或许正是这种高期待、低权限的尴尬。
一方面,公关的预算根本不由自己说了算,还得看公司短期业绩。在风波爆发前,西贝的品牌传播更侧重于营销活动和用户增长,而非危机预防和声誉管理。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分配,决定了公关在危机中的行动空间。在西贝,品牌部门显然未能建立起对高层决策的有效影响力,更无法约束老板言行,又因公关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特性,也导致其在企业内部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结果就是,公关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丧失。没有预算支撑,无法通过战略性投入证明自身的长期价值;没有话语权,无法在关键决策中发出具有分量的声音。
三重困局,并非西贝独有,而是无数企业公关部门的真实生存境况。
04
风向逆转的根源,只有老板意识的改变
在公关圈还有个专业概念,叫做“黄金四小时”——在危机爆发的关键窗口期内,迅速、精准的回应,才能掌控叙事权。西贝错过了这个窗口,而且一错就是一个月。
直到舆论危机演变为业务危机,店里顾客越来越少,老板才真正慌了,迅速恢复理智——原来这事儿比他想的严重多了,已经关乎公司生死了。
直到这时西贝或许才开始相信公关专家的建议,逐步组织有效的公关动作,相对恢复公关部的话语权。
为啥还能有转机?
其实有两个最底层的原因:其一,西贝的基本面还说得过去。虽然这次错得离谱,但作为餐饮品牌,它的菜品、服务底子还在,这是没法否认的;其二,有错就改,而且改的方向很清晰,不是说靠公关耍嘴皮子力挽狂澜,而是一边用柔和、科学的方式释放信号,一边实实在在整改业务,让大家看到诚意。
于是,创始人不说话了,菜单平均降了20%,还疯狂发优惠券。从公关角度看,这波操作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危机处理逻辑:承认问题、拿出诚意、用实际行动修复信任。
西贝总算搞懂了,在情绪对抗中,行动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情况也实在变好:吐槽西贝的人少了,去吃饭的人多了。好多人都在晒自己薅羊毛的经历,尊重人性,回归消费才是正解。
05
所有企业的一面镜鉴
回头看西贝的这场危机,起源并不复杂,过程亦有回头之处,却因一系列的应对失当,最后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品牌信任危机。
西贝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在舆论风口与消费者争对错,在情绪高点与公众讲道理。
在巨头财经看来,最核心的失误在于:① 业务底层有认知偏差,过去钱赚得还是太容易了;② 企业内部未能建立起一种背靠背的信任机制,尤其对公关而言。
先来说业务。西贝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高价格不匹配高品质”。要知道社会下行周期,整个大环境都在追求性价比,西贝还坚持高价,这本身就是在跟时代背道而驰。想卖高价可以,前提是得有对应的高品质支撑。结果是价格上去了,品质没跟上,这才是大家真正不满的地方,也是这次危机最底层的原因。
再来看内部信任。决策层对公关专业能力缺乏信任,公关部门对业务决策缺乏影响力,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作战的默契。当危机真正来临,企业如同一盘散沙。创始人凭借个人意志发声,内部账号按部就班推送“帮倒忙”内容,营销活动与危机态势严重脱节……所有部门看似都在正常工作,力量却相互抵消,甚至彼此掣肘。
而危机的转机,应该是内部自上而下的业务觉醒和信任重建。
西贝的这一课,不仅上给自己,也上给所有企业。
到了今天,教育足够,巨头财经认为,没必要一棒子打死,毕竟西贝还在整改,还在不断释放诚意。
这周末去消费一次,实际行动予以鼓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头财经”(ID:jutoucaijing),作者:巨头编委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