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副业”,打趴昔日女人天堂

金错刀·2025年10月13日 08:34
专业的地基上再加满情绪价值。

国庆已经过去几天,没想到这个地方的排队热度却依然不减。

谁也想不到,今年各大医院可以说充分享受到过去5A景区、奢侈品店的待遇,被年轻人动辄排队就是几个小时。

食堂首当其冲。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药膳面包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不少人把医院食堂当作新的网红打卡点,甚至凌晨四点起来就为了抢医院的月饼。

毕竟,荞麦茯苓山药吐司、当归罗汉果面包......听着这些新奇的概念,对于爱尝新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无法拒绝。

不仅如此,医院这些年早就有了各种被年轻人疯抢的“副业”。

比如医院的美容科可以刷医保买护肤品,康复科堪比健身房平替,一些公立医院甚至还搞出了中医市集,平时很难排的上号的专家大夫,纷纷接地气现场问诊,也是同样被挤爆。

现场八段锦变成舞蹈大赛,还有各种试吃健康零食,网友说,“这届年轻人在上进和上香中选择了上药。”

谁能想到,早在多年前,医院还完全不是如此,在人们心中还是那个专业高冷不苟言笑的形象。

从抢周边、抢按摩床位到抢月饼,年轻人早已把医院当成大型生活福利场。

大型医院,怎么就集体变脸了?

点击这里边听边看

01

各种隐藏技能点:

美食城、美容院、健身房...

如今说去医院排队,很多人会有两种反应。

中老年人的反应是不得不排队看病买药,年轻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排队买福利,还主打一个心甘情愿。

因为如今最会玩的年轻人,已经在医院点亮出各种“隐藏技能点”。

最普通的玩家,是把医院当成甜品店。

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刚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就被抢光。

也推出了多款中式面包,柜台里有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中式面包,主打一个“眼花缭乱挑花眼”。

刚过去的中秋,月饼更是不会放过。曾经的贵州省人民医院食堂的月饼甚至创下惊人纪录,不得不推出一人限购的新规。不仅好吃,还多了一层专业健康保驾护航,也获得年轻人追捧。

更会玩的玩家,是把医院当成大型疗愈乐园。

随着眼科SPA的兴起,打工人发现了一种高效养生的新方式:午休时刷医保去眼科做眼部SPA。

这种护理能包含热敷+按摩+雾化熏蒸,快速疏通泪腺、缓解不适,特别适合长时间盯屏工作的职场人群,尤其是干眼症群体。

康复科更是让不少年轻人直呼“真香”,医生通过肌筋膜松解、冲击波治疗、低频电刺激等专业手段,精准放松受损肌群。

比各种私立机构更安心,毕竟哪里练得不对了,可以直接问大夫,简单又高效。

最骨灰级的选手,是把医院当日常养生搭子来用,甚至平日去医院的次数可能比回家还多。

倒不是因为有病了去治疗,而是更早就“未雨绸缪”的养生。如今年轻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他们不像老一辈人非得等到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才去医院,而是要把健康的主动权先拿到手上。

就像各地医院开出的“中医养生局”,现在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社交趴。

不去奶茶店、不去烧烤店,反而是到飘着药香的中医馆,跟三五好友一起体验火龙罐、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几十块钱就能享受一个小时,不比美容院香?

中医的含金量,正在这届年轻人中逐渐上升。

02

被年轻人封神背后,

医院集体“去爹味”

很多人都有类似体会,一提医院,还是“扎针”和消毒水白大褂的紧张回忆,有人甚至这辈子都不想踏进医院半步。

几年前,很多医院甚至还陷入亏损危机,因为成本压力和管理短板,有的小医院甚至破产差点干不下去,不少医生护士直接一夜原地失业。一个月就有超30家医院倒闭。

谁也想不到,仅过了几年时间,医院就彻底变脸了。有年轻人甚至把周末去医院当成逛街一样随意。

医院们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进和退两招。

第一招,是跟网红店偷师,走出过去的“治病舒适圈”。

医院的频频跨界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变化:

如今,医院不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是逐渐转变为健康管理中心,过去是治疗为中心,现在是健康为中心。

思路转变了,路子也就彻底打开了。传统医疗与现代需求碰撞产生有了各种创新。

有医院还专门出品文创周边商品,帆布包、钥匙扣、手串、潮玩等。

也正好符合年轻人想要的情绪价值,“仿佛开过光,气场比什么都强”。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宝藏,养生不必苦口也能甜蜜。”

这种理念的转变,说白了就是开窍了,医疗机构开始主动探索副业,集体开始“变脸”,于是就有了年轻人享受的各种便民服务和年轻化的体验。

第二招,是保留普惠大众底色,主打“花小钱办大事”。

如果说思想上开窍是破圈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就是用实际行动,祭出性价比大杀器。

不少地方中医院推出的药膳面包,价格区间在4.5-12.5元相当的平民;医院皮肤科的化妆品刷完医保更便宜,水乳10块一瓶量大管饱,创始人还是博士起步;康复科刷医保100块就能拿下一整套专业按摩服务,眼科更是被年轻人当做眼部spa平替使用。

还有医馆推出中医夜诊服务,让年轻人下班后可以约朋友一起去养生。这些服务专业可靠,且部分项目可以使用医保支付,算下来就是一次低成本大体检。

年轻人终于不被小作坊机构“割韭菜”,医院也将资源利用最大化还顺便赚点钱,可以说是一场双赢。

03

跨界狂赚的底气,

是靠专业让人服气

有人说这些医院能爆火排队,完全是踩在了年轻人的心巴上。

这句话对,也不对。毕竟这个年头,会搞事会整活的商家太多了,也未必能如此火爆。

刀哥觉得,医院本身专业背书的信任感、高性价比、对健康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才是关键。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但又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医院推出的这些产品和服务正好满足了他们“轻养生”、“快养生”的需求。

一方面,是用情绪价值来与时俱进。

医院美食的走红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与传统智慧的结合。

有的会与当地特色相结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6元一个“折耳根面包”,将当地特色食材与传统烘焙完美结合。原解放军第253医院的“253面包”,也是呼和浩特市几代人的记忆,有特殊的香气和风味。

与此同时,在线下也不闲着,就像各种网红品牌一样,积极推动“中医药+文旅”“药膳+体验工坊”等跨界融合,要跟年轻人玩到一起,能让消费者在亲手制作、文化沉浸中理解中医理念,而不只是追逐网红单品。

另一方面,是用专业让年轻人举双手买单。

当然不够,真正让年轻人服气的,还是够专业。

比如医院食堂里被疯抢的这些面包,不是一般的普通烘焙食品,而是由医院多位营养专家共同研发,将常见的中药材碾压成粉加入面团中,目的是为了通过食疗方式纠正人体的亚健康状态。

其他副业也是一样。就是用专业说话。比如与传统健身房不同,康复科医生不会使用蛮力,而是无痛修复身体问题,同时教授正确的锻炼方法。

眼科更是如此,主打一个安全又权威。中医专家的全程参与和研发,相当于给年轻人直接吃下定心丸。

数据显示,18-35岁人群的支出榜单中,保健养生已跃居前三。这代年轻人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他们不再将健康视为可肆意挥霍的资源,而是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来维护自身健康。

正如那句话,“年轻人不是不爱养生,而是不爱苦药汤”,而医院正好挖到了这个需求,也自然有了如此大的泼天流量。

之前金错刀写过不少行业陷入中年危机,从眼镜店、大酒楼到药店,正如马化腾所说,“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错在太老了”。

其实医院的转型也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从来没有一招吃遍天的生意,有的只是不断地跟随现代人需求的改变和升级,积极推动“整容”,也照样能挽回年轻人的心,甚至风头完全不输各种网红主理人。

专业的地基上再加满情绪价值,从来是硬控年轻人的不二法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江源,36氪经授权发布。

+1
4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你或许想不到,一头猪可以被加工成185种产品。

1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