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跑路的药店老板,揭开行业遮羞布

金错刀·2025年09月10日 19:21
药店茅也撑不住了
店老板
未披露广东省2016-08
移动消费社交金融平台
我要联系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热梗:要去大户家当丫鬟。

这个梗的源头是奔驰裁员,采用了N+6+3+2+年终的小众赔偿方式,直接馋哭所有牛马打工人。

然而打工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奔驰大气裁员的时候,有不少人却在经历断崖式失业:

有人上午还在上班,下午老板就通知撤店;

有人刚交完房租,三天后只能被迫撤离。

这个哀嚎遍野的行业就是药店。

去年全国关店3.9万家,闭店率达5.7%,有机构预测今年还会继续关店6-10万家。

与其他行业的惨淡不同,两年前的药店还是开一家赚一家的黄金赛道,曾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即使到现在,街边的药店仍比便利店和奶茶店还多,100米内能开出5家。

谁也没想到短短1年时间,药店便跌落神坛,就连行业龙头们也难以独善其身。

有“国内最大药店”之称的国大药房,一年半时间里关闭了近20%的门店;山东老字号漱玉平民药店,股东一年减持四轮,有董事更是一把套现1.4亿离场;广东万店药企大参林的创始人更是身陷囹圄。

去年还疯狂赚钱的药店生意,为何突然凉透了?

药店的寒气,“药王”都扛不住

春江水暖鸭先知,药店从业者也很快体会到了行业的寒气。

最先感受到的是药店打工人,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相关的帖子发问:“药店突然倒闭,你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的评论区几乎成了大型“诉苦”现场,纵观大家的评论离不开一词:突然。

毕竟两年前,药店扩张速度比奶茶店、咖啡店还快。

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县城,几乎每隔50米就能看见药店的身影。这些药店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一年365天都营业,比便利店还拼,并逐渐和商业街一样,成了中国城市的统一标配。

疯狂开店速度也给了医学生大量就业岗位,彼时药店就像便利店一样,白天晚上两班倒,有时候一个社区药店的服务员比奶茶店服务员还多。

如今,在这一年多倒闭的4万家药店背后,有不少药店人被迫进厂或去送外卖。

药店倒闭潮中,最惨的一批人当属药店老板。

曾几何时开药店是门“躺赚”生意,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曾坦言:“2015年以前,特别是2010年以前,我们整个行业中没有哪一家药店不挣钱。无论是夫妻老婆店还是全国连锁,都可以挣钱。”

然而药店行业的黄金时代一夜之间戛然而止。有老板在社交媒体分享,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亏损2000万。这些撑不住离场的老板中,既有经营了十几年的老店铺,也有前两年下海捞金的新店。

2023年药店还在疯狂扩张时,很多药店开业不是为了卖药而是卖店,只要开起来就有资本收购,一度形成了“新开+并购+加盟”的新型产业链,算得上一劳永逸的暴利生意。

然而,这门生意随着去年全行业集体踩刹车,也成了“创业巨坑”。最后一批入局者既卖不出药也卖不出店,只能含泪转让。

前两年药店一路狂飙多亏了资本青睐,如今行业遇冷,资本跑得比谁都快。

漱玉平民股东阿里健康减持套现,董事秦光霞一把卖出3%股份;广东的大参林更魔幻,老板柯金龙因行贿罪判刑三年半,公司却拖了半年才公告,期间私募股东偷偷清仓跑路。

不少上市连锁药店的净利润下滑比例都是60%起步:国药一致和健之佳预计最高下滑65%,一心堂的最高下滑大约72.7%,最惨的是漱玉平民,预计从盈利1.33亿元变为最高亏损2.2亿元。

如今,药店仍然开遍大街小巷,但生意却是“苦上加苦”。

从躺赚到亏钱,药店被三重枷锁绞杀

药店行业的集体遇冷,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区医院横刀夺爱。

药店与社区医院的相爱相杀,这两年变得格外激烈。

随着年轻人开始血脉觉醒”,社区医院逐渐成了打工人的“养生天堂”。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自己去社区门诊过周末的经历。

社区医院虽然治不了什么大病,但胜在离家近且遍布在城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很多朋克养生达人周末会去社区医院来一套中医按摩、艾灸和推拿一条龙。

如果有点头疼脑热,直接连吃带拿。今年夏天很多社区医院的三伏贴始终处于断货状态。

在精明的年轻人眼里,不是药店去不起,而是社区医院刷医保更有性价比。

原本就与社区医院存在竞争关系的药店,痛失年轻人的同时还失去一波中老年人。

以前慢病顾客是药店的摇钱树,如今随着医保统筹实施,社区医院也正抢走慢病客户,随之抢走零售药店的金饭碗。

其次,看家本领被互联网偷家。

线下药房生意日益惨淡,与线上平台的冲击密不可分。

近两年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杀入药店生意,除了线上送药,线下药店也一家接一家地开。

线上药店的加入,不仅买药更方便快捷,更激发了打工人的“算账基因”。

去年医保还上线了比价系统,原本就精打细算的年轻人线上一查价格,货比三家后线下门店瞬间没了优势。

毕竟靠低价搞流量是互联网巨头的拿手好戏:太极藿香正气液进货价14元,线上敢卖2元,卖一盒亏12元,就为抢流量。

就算线下药店打不过就加入,平台的抽成和配送费也要拿走差不多15%的利润,扣掉各种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运营成本等之后,毛利率大打折扣。

最狠的一道枷锁是,赚钱套路被强行砍掉。

医保刷卡稳如ATM机——这句话是过去药店赚钱套路的真实写照。

对于药店而言,医保是其命门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药店都会动套取医保资金的歪脑筋,有药店靠刷医保卡卖保健品、日用品薅羊毛。最夸张的是哈尔滨四家药店,被曝光伪造万张处方套现上亿元。

医保政策收紧后,药店的赚钱小道直接被堵死:药品追溯码让虚假购药无所遁形,医保刷卡越来越难;个人账户削减,能刷的钱越来越少;飞行检查严格,药店违规随时被冻结医保资格。

有药店老板表示:“以前医保刷卡占营业额六成,现在只剩两成。”

这三条隐形枷锁,彻底打碎了药店高价卖药的美梦。

从零售业偷师的本领,终究要还回去

离开政策红利和资本输血后,很多药店都开始靠“偷师”求生。

有些个体药店把药店当超市来开,为了提升营业额手段百出:“开店送鸡蛋”“满额促销”“0元换购”的活动每天不重样。

有些会紧跟潮流,针对年轻人的养生需求,把保健品当成“镇店爆款”,用它们来扛起盈利大旗。

一些连锁药店甚至向文创店和奶茶店偷师。

北京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把总部门店二层改成“文创堂”,卖起文化T恤和中草药香囊;上海老字号药店童涵春堂卖起中药奶茶,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北京同仁堂则抢起了餐饮的饭碗,开起了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

然而这些跨界业务大多治标不治本,就像一心堂哪怕在店里卖彩票一年营收8000万,也止不住亏损的步伐。

如今还在市场上挣扎的药店,想要躲过这场行业寒潮,还有两个护身符。

一是从拼规模拼速度,改为拼服务和体验。

药店关店潮的结局,在其和咖啡奶茶店比开店速度那天就已经注定好了。

这些年,连锁药店为了实现万店目标疯狂扩张。

一心堂从上市前的2389家增加到了11372家,10年扩大了将近5倍;

大参林有16833家连锁店,是增长最快的连锁药店;

漱玉平民更是实现加盟占比从22.4%到50.9%的跨越式增长。

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扩张模式,导致管理半径过大、品控难度增加、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药店开的越多赚的越多,如今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如果仍把红利当能力,自然难逃倒闭魔咒。

益丰药房的经历颇具警示意义,2024年其加盟店数量持续增加,但关闭的1078家门店中,多数是经营不善的加盟门店。

毕竟,奶茶咖啡好歹是高频次消费,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利润空间,但药店本就是非刚需买卖,大家路过奶茶店会随手买一杯,没人路过药店随手买盒药。

如果无法开流,就要尽最大可能留人。

有的药店以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绑定社区,定期办健康讲座、健身课程,通过建立会员社群扩大药店的使用场景。

这样的场景下,药店不仅有产品、有服务、有体验,甚至有社交,不仅吸引了年轻人,还真正解决了复购与粘性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药店躲过寒潮的第二个护身符才能奏效——回归专业。

现在已经有不少药店找到了突围的路:用AI问诊。

有药店通过和药店智汇合作,安上“AI问诊智能体中台+AI中医体质辨别中台”,有了AI医生的加入,药店就不再是单纯的零售场。

未来的药店行业,将不再是“开得越多越赚钱”的粗放时代,而是考验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精细化时代。

倒闭潮不是唱衰而是洗牌,活下来就有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云摇,36氪经授权发布。

+1
3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店老板
我要联系
移动消费社交金融平台

下一篇

英伟达和博通,你更看好谁?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