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4倍,地方国资买28家上市公司,连县城都出手了

超越J曲线·2025年08月25日 19:17
今年以来,地方国资在A股并购市场掀起了一波“隐形潮流”。

今年以来,地方国资在A股并购市场掀起了一波“隐形潮流”。截至8月,地方国资共参与28起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在数量和金额上均较24年同期上涨超4倍。

这28笔交易不仅在数量大幅上升,结构上也呈现出显著变化: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北五省最为活跃,其中安徽以6起交易、54.68亿元的规模紧追江苏,正在形成多市开花的“安徽模式”。

从投向来看,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战场,电子信息板块的并购金额高达104.41亿元,而其中半导体行业就占到今年并购总额的28.4%,显示出地方国资在产业升级上的坚定方向。

更令人意外的是,边缘城市也开始进入并购市场,黄山、衢州、曲靖等GDP不足4000亿元的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出手,更有县级国资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这显示了并购的参与者正在从一二线或省会城市扩展到更低线城市。

01.地方国资在买28家上市公司

自2025年1月1日起至今,地方国资共参与了28起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收购,其中已完成的交易16起,仍在进行中的交易12起(见下表)。

这一数据看上去并不多,但要知道2024年同期(1-7月)只有7笔交易。这意味着今年同比大涨了400%。这28起交易总金额311.95亿元人民币, 与2024年的61.12亿相比,同比增长410.38%。

这28笔交易中,有3笔交易在20亿以上,8笔的交易金额在10亿元以上。其中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32.32亿元,买下江海股份的控制权的交易,为今年最大的一笔交易。

江海股份是江苏南通的一家电容器制造商,自1993年以来,江海股份的铝电解电容器就居于国内行业之首。2023年,其电容器市占率为全球10%,位列全球第三。在并购之前,公司的市值在150亿元左右。这次浙江经投以每股/19元的价格,收购了原控股股东20.02%的股权,总对价32.3247亿元。

另外两笔交易金额在20亿元以上的,是广东国资广东宏大控股,以22亿的价格跨省收购了新疆国资控股的雪峰科技21%的股份;江苏国资苏豪控股,以21亿的价格收购了通用股份24%的股份。

再来看行业分布。

地方国资主导的这28起控制权收购交易中呈现出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其中,电子信息行业的交易量最多,共7起,占比25%,其次分别为传统制造行业的6起和化学工业的5起。前三大行业合计占交易总量比约65%。

从交易规模来看,电子信息以104.41亿元人民币占居第一,传统制造以60.80亿元位列第二,其次分别为化学工业的44.99亿和消费的42.96亿。在所有二级行业中,半导体行业的交易量和交易规模均为第一名,6笔交易的总计金额达到88.66亿元,占交易总额的28.4%。

02.并购版的“安徽模式”要来了?

聚焦到区域分布,我们发现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这5个区域的国资最为活跃。

从交易数量上看,安徽和江苏国资在榜首位置并驾齐驱,分别共参与6起控制权并购交易。浙江省、广东省和湖北省则分别以3起排在第二。

在交易规模上,江苏省以60.44亿元占总金额的近20%,排名第一。安徽省则以54.68亿元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的53.48亿。

安徽正在打造国资“并购模式”

安徽的创投模式在过去几年被一级市场津津乐道,甚至被认为是地方国资创投的标杆之一。而今年的数据显示,安徽的探索已经从股权投资,向并购交易拓展,大有再造一个并购版“安徽模式”的趋势。

这不仅体现在在安徽国资参与交易的总数和规模上,同时还体现在省内城市对并购的活跃程度上,省内5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池州的国资均参与了针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收购,该数字位居全国之首。

相比之下,传统产业资本强省江苏和浙江省内分别有4个和3个城市参与此类并购交易。这一差异凸显出安徽地方国资在并购布局上的分散性与积极性。

深入观察安徽地方国资主导的控制权并购交易,我们发现这6起交易均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准布局,而非简单的资本入股。

以三佳科技(原“文一科技”)为例。

这家公司聚焦半导体封装设备及模具的研发制造,拥有集成电路封测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持起草多项国家标准,是国内半导体塑封设备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在被合肥国资委收购后,公司将被纳入合肥市半导体产业国资整合平台,促进区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布局。此外,公司还可以与合肥国资已有资产,如长鑫存储、晶合集成形成技术协同,优化半导体供应链结构,符合“本地研发、本地供应” 的区域产业政策。

类似的例子还有马鞍山国资委通过江东产投正在并购的蓝黛科技。蓝黛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触控显示以及机器人关节减速机等研发的科技企业,这与马鞍山国资在电子信息、汽车交通等科技产业的产业布局相协同。目前,蓝黛科技已经在马鞍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落地新能源齿轴、电机轴、差速器等产线,总投资约23亿元。

今年安徽国资并购的多点开花,在去年底就埋下了伏笔。

2024年12月,安徽相继发布《关于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若干政策》等细化举措,明确鼓励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

并购的方向也剑指全省各市的优势产业,并支持跨区域开展并购重组。很快,安徽多地市就迅速响应,细化支持政策。例如芜湖市成立了并购重组工作专班,马鞍山市组织专题培训等等。总之,经过过去几年国资创投的训练和最近半年并购政策的推动,安徽各市在并购市场中很快展现出了专业性、规模化的打法。

江浙沪,稳中求进

江浙沪地区的三大产业投资强省延续了之前的投资势头,继续在并购市场稳定发挥,本年度合计参与11起控制权并购交易,交易规模达到144.78亿元,占总交易金额的46.4%。

其中,上海的亮点在于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基金运作。

7月18日,上海国资通过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支持新成立的上海万可欣生物收购康华生物控制权,交易额18.51亿元。此次康华生物并购案,也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设立以来的首单交易。这笔交易是对要求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的《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直接响应,同时也释放出未来上海国资将持续加码生物医药领域的信号。

而江苏和浙江则贡献了三笔20亿元以上的交易中的两笔,分别为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32.32亿收购江海股份15%的股权,和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以21.18亿收购通用股份24.5%的股权。

江浙沪三地,在并购市场中不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出手次数,都一直稳健地排在全国前列。

03.县城国资也开始并购上市公司

这28笔交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边缘城市也在尝试收购上市公司。

比如云南曲靖市,曲靖发投集团出资4.69亿,收购了罗平电镀22.49%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安徽黄山市,黄山开投出资7.25亿,买下了锐新科技24.22%的股权,成为实控人。浙江衢州市,收购东峰集团29.90%股权,对价19.52亿元,实控人变更为衢州工业控股集团。

从2024年全年GDP来看,曲靖市3677亿、衢州市2262亿、黄山市1134亿。三座城市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生态,都与一二线和省会城市相去甚远,但是上述动作反映出即使是后发城市,也在寻找参与产业并购的机会。

更让人意外的是还有县城国资——温州市下辖的苍南县在今年上半年,发起了对思创医惠的收购。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2024年GDP仅543.2亿元,在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61,位于中下游位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小城只有一家市值30亿左右的上市公司——熊猫乳品。对于思创医惠的收购,意味着这座县城将收获第二家上市公司。

早在2023年,苍南县国资旗下“思加物联”就已经购入了思创医惠5.72%的股份。今年4月,思创医惠原第一大股东已与苍南建设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所持占总股本 5.61%的股份转让给苍南建设。该协议生效后,苍南县国资(苍南建设+思加物联)共计持有思创医惠11.33%的股份,成为思创医惠的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苍南国资控股这家医疗信息化龙头,可以将智慧医疗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而国资入局也可以帮助思创医惠进入当地医疗物联网场景。当然目前思创医惠坎坷不断,后续苍南国资如何带领企业走出困局,也将决定着这笔收购最终能否成功。

一二线城市密集出手,县城国资也紧随其后,显然28笔并购不是今年地方国资出手的最终数据。

7月份,河南与天津相继发布专项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河南聚焦“7+28+N”产业链,鼓励通过并购加快产业升级。天津则推出包括并购基金、组合融资、标的储备、容错机制在内的13条措施。

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对并购交易的商业贷款进行了放宽。

在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战略需求驱动下,加上更多地方政府的逐渐跟进与制度落地,我们认为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的浪潮预计还将持续,不论是地域范围、还是参与力度,都将进一步扩大。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越 J Curve”,作者:宋梓翔,36氪经授权发布。

+1
3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