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财报季中如何防范会计准则带来的误导:找回“消失”的利润
本周开始,港股进入业绩披露高峰期,大型科技股陆续公布相关业绩情况。
8月14日上午,作为港股AI概念的重要标的联想集团披露了25/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字,其中关于公司利润的数据引起了投资者的特别关注:集团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同比增长22%,达28.16亿元人民币,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则增长108%,达36.6亿人民币。两个口径下,利润增速相差80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联想集团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引导投资者重点关注“增速较低”的利润指标——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
香港的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利润”额?投资者应如何准确理解不同财务口径下公司经营业绩的真实情况?为什么联想集团反而鼓励投资者关注净利润增速较低的披露口径?
围绕以上内容,我们对围绕披露准则中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判断的信息做了总结和梳理,以助投资者能够更好理解港股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和运营情况。
科技公司上市,优先股公允价值引发的“利润”假象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指出,目前港股上市公司主要应用的会计准则包括四类: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K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HKFRS和IFRS整体基本相似,可一同看待,而HKFRS/IFRS和其他两类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差异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租赁准则的差异、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企业合并的差异等四个方面。
一般而言,此前高速成长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在香港上市时也会同步披露“non-IFRS/HKFRS”的财务数据,结合提供运营层面的清晰数据,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司经营变动和业务发展。
而在过往的案例中,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报表利润差异,曾多次引起在香港上市的科技、互联网企业投资者关注。
在2018年,小米集团上市前披露的利润数据就遇到“误解”。其背后的原因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亏损,然而,对于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而言,优先股是在一级市场融资过程中极为常见的安排。”
据彼时小米集团招股书披露,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团分别产生亏损人民币76亿元、利润人民币4.9亿元及亏损人民币439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
招股书称,这主要是由于小米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指定为负债,而公允价值增加于合并损益表确认为公允价值亏损。小米招股书披露,在2017年里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就达540亿元。
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被记录为对股东的负债及亏损,当其公允价值上升,变相就是对股东的“负债”上升,而“亏损”也上升——但从公司实际运营角度来看,这并不会对公司经营现金流产生影响。
公司上市后,这些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转换成普通股,由债券转为股权,因此不会产生任何实质的亏损。
另一方面,更能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2015年-2017呈持续增长态势。小米于2015年的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亏损为人民币3亿人民币,于2016年及2017年的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8.969亿人民币及人民币53.6亿元人民币。
回头来看,投资者如“误解”公司真实经营数据,可能意味着对公司价值判断的偏差;上述公允价值变动并非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
类似在案例还有美图,2016年,美图上市披露约63亿元的亏损,也引发投资者的质疑和广泛关注,其一大部分亏损数字也是由优先股公允价值提升带来的。
但实际上,63亿元亏损也是因为IFRS和US GAAP会计准则不同造成的。若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的影响,美图经调整累计亏损实际上是12亿元——这实际上容易对公司的投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对此,当时有专家已经进行了解释:“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只是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对公司净利润产生的影响其实是一项非现金项目,本质上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不会产生影响。”
找回“消失”利润:认股权证引发的业绩变动
回到文章开篇提及的联想集团业绩,如果按照HKFRS准则,联想集团的利润额则在过去两个财务季度中出现了大幅波动。
此前一个财务季度(2024/2025财年第四季度),联想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3%至17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按HKFRS计算的净利润却同比骤降64%至0.9亿美元,非HKFRS口径下净利润为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这一差距当时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
在8月14日,联想集团发布最新一季财报(2025/26财年第一季度)显示,当季营收同比增长22%至1362亿元人民币,创下第一财季历史新高。集团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同比增长22%,达28.16亿元人民币;不过,如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则增长108%,达36.6亿人民币。
事实上,联想集团以上两财季的口径差异是由于股价波动影响认股权证的公允价值,从而引发非现金收益变动所致。
换言之,这一口径内的“利润变动”,只存在与会计准则要求下的账面数据上,而非公司运营过程的真实情况。甚至有投资者戏称,这类数字波动只是“技术性调整”,关注非HKFRS口径下的业绩对于投资更有参考意义。
8月14日的业绩发布会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郑孝明也对此做更详细地回应。
郑孝明介绍称,今年1月,团联想集团在2024年5月宣布与沙特基金PIF旗下公司Alat埃耐特的战略合作和投资计划时,同步计划发行3年期11.5 亿份认股权证——这导致在未来3年认股权证方面的公允价值变动。
“当我们的股价上涨时,认股权证的价值也会随之上升,这进而导致了运营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按照HKFRS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反之亦然。”郑孝明说,“整体来讲,我们觉得在未来3年,非香港财务报告的准则上会比较能够反映我们运营的整体利润,所以未来3年请大家聚焦于我们按照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的业绩。”
联想集团对投资者的这一“提醒“,也体现出公司对投资者的尊重——公司不和投资者玩“数字游戏“、一味突出更好的数字指标,而事实求是地向投资者披露公司的发展情况;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拿到公司所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有助于自身投资框架内对投资标的资产属性做准确判断,以持续优化投资框架。
来源:联想集团财报PPT
真实信息与真实价值
按照投资经典理论,公司的价值是取决于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
因而,非现金属性的财务数字变动实际上并不影响公司的估值逻辑,投资者更应关注公司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也即真实的经营业绩数据。
联想集团25/26财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12亿美元,创下过去11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资本支出有所增加,自由现金流仍大幅回升至7.51亿美元。
而Alat与联想集团的合作,也充分反映出国际主流投资者对于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这背后不仅是公司业绩上的变化,也是对包括公司财务管理能力在内的公司治理能力的认可。
“联想集团通过有效管控,净财务成本较同期下降9%。若剔除可转换债券的名义利息后,按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净财务成本同比降幅更达23%。得益于各项有效措施,首季度现金余额攀升至45亿美元,年比年增幅达15%,这反映了集团的卓越运营能力及对财务成本的严格管控。”郑孝明说道。
随着香港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公司向投资者展现客观的业绩数据,能够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业绩、做出“正向选择”,而公司也会因此收获业绩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下,进入香港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将更加积极,未来香港龙头上市公司成长空间也更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作者:Uncle C,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