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政府债支撑社会融资,需求仍待提振
下半年政府债发行还将为社融提供有力支撑,但考虑剩余额度情况,支持的力度可能逐步放缓,届时信贷能否接力将对社融表现有重要影响
政府债券继续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增长。
8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了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12万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近17个月新高。
其中,政府债券前七个月净融资8.9万亿元,同比多4.88万亿元。
据东方金诚测算,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39亿元,为连续第八个月同比多增。
“7月社融延续同比多增态势,仍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支撑。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量同比大幅增加,带动当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5559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约1.24万亿元,同比多增约5600亿元,依然是拉动社融的主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亦表示,下半年政府债发行还将为社融提供有力支撑,但考虑剩余额度情况,支持的力度可能逐步放缓,届时信贷能否接力将对社融表现有重要影响。
从信贷方面来看,2025年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据测算,7月人民币贷款出现一定波动。截至7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
对此,王青表示,“6月是季末年中时点,银行贷款大量投放,会对7月信贷需求形成较大幅度的提前透支,将6月和7月合并起来看,月均新增贷款为1.1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万亿元基本持平。”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今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对贷款数据的影响依然较大。有研究估计,截至目前用于化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置换贷款2.6万亿元,约影响贷款增速1个百分点,还原化债影响后7月贷款同比增速接近8%,仍然是一个不低的水平。长远来看,地方债务置换有助于风险出清和金融稳定,腾挪更多地方财力惠民生、促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明明也认为,化债因素对7月企业贷款读数仍有拖累,叠加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存,融资需求季节性回落。同时,居民加杠杆意愿仍低,零售贷款增长相对乏力。
“期待后续政策予以提振。”明明表示,随着后续又一轮政策刺激来临,包括国补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以及近期提出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未来信贷表现有望得到提振。
与此同时,7月“存款定期化”问题有所好转,资金活化程度有所提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M2与M1的差额为3.2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触及四年来新低。其中,M1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非银支付钱包账户中的余额;M2主要包括M1和定期存款。M2-M1“剪刀差”明显缩窄,意味着企业持有了更多的“活钱”。
明明认为,7月M1增速较高,一方面是因为2024年4月监管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企业活期存款明显下滑,M1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化债政策持续推进,有助于企业资金情况改善,对M1形成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7月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同比多增1.39万亿。
王青表示,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年中考核时点后,7月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同时近期股市上行,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
“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一位权威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扩容提速,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央行在2010年前后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非标等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相对而言更具分析价值。
“目前中国宏观调控关注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没有对贷款提出具体要求,且将社会融资规模前置,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前述专家表示。
展望未来,王青认为,在透支效应等短期扰动因素减退后,8月新增信贷将恢复正值,新增社融还会处于较高水平,在M2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M1增速将继续加快。
王青进一步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还会保持支持性立场。“预计四季度初前后,央行将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全年新增信贷、新增社融都有望恢复一定规模的同比多增。”
(作者为《财经》记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唐郡,编辑:张威,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