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突破10亿,中国移动高管称「携号转网」已变恶意竞争
本是为提升用户选择权的“携号转网”政策,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却逐渐变了味。
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直言,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各种“大流量卡”、“低价流量卡”越来越多,原本旨在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的“携号转网”,反而成了运营商之间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工具,甚至滋生了不少不合规、不正当的操作,而这些问题多集中在携号转网环节。
这番表态迅速引发业内热议。有分析指出,携号转网恶意竞争这一现象,折射出运营商传统通信连接业务增长乏力、利润空间被压缩的现实。
据中国移动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8亿元,同比微降0.5%;营业利润为1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5%。
作为营收基石的个人市场,收入微增至2447亿元,移动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保持在49.5元。移动客户总数突破10亿户,达到10.05亿。其中,5G网络客户达到5.99亿户,渗透率提升至59.6%。
家庭市场表现则相对亮眼。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在该领域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7.4%,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84亿户,净增623万户,其中千兆家庭宽带客户达1.09亿户,同比增长19.4%。
细看财报,传统通信连接业务的压力仍然突出。上半年,中国移动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7%至4670亿元,但语音业务收入342亿元,同比下降5.7%;短彩信收入161亿元,同比下降0.7%;无线上网业务收入1955亿元,同比下降4.7%。
杨杰在业绩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诸多压力挑战,中国移动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同时也要看到下半年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比如通信服务收入增长进一步放缓,营收甚至出现负增长,个人市场和ARPU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通信业专家付亮认为,在中国移动的收入构成中,终端销售收入下降,因而拉动营运收入下降。不仅是手机更换周期变长,而且运营商销售终端是补贴的,中国移动为提高利润率,就要减少终端销售补贴,进而影响了终端销售收入。
面对第一曲线增长放缓,中国移动近两年来正加快培育新增长曲线。
在半年报中,中国移动将自身锚定为“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其具体举措有,增强大算力供给,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万卡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高效运营;构建全球领先的“算网大脑”,已在芜湖等多个国家节点落地;上线AI焕新社区,聚合央企和产业链力量,打造面向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载体等。
此外,中国移动着力推动国际业务、数字内容、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几大板块创新拓展,新兴市场也保持良好增长。
付亮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未来,中国移动应重点研究如何让用户“多用流量、用好流量”,毕竟数字内容、AI智能工具都需要流量支撑。运营商应利用基础网络优势,推动流量和内容、服务协调发展,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实现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作者:陶娅洁,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