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顶流”,流水的“Labubu”,泡泡玛特还有底牌

港股研究社·2025年08月11日 19:33
在这个Labubu狂奔,Lafufu紧追的2025年,泡泡玛特势头正猛。

在这个Labubu狂奔,Lafufu紧追的2025年,泡泡玛特势头正猛。

周四,泡泡玛特一度大涨近6%,最高触及293.40港元,刷新历史新高,截止8月8日收盘,总市值达到3733亿元。

图源来自泡泡玛特微博官方

在情绪消费的烘托下,泡泡玛特凭借其独特稀缺机制,以及引发的“错失恐惧症”效应,精准激发消费者的收藏和购买热情,Labubu一举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

然而,当投资者还在计算其单一IP天花板时,专业机构已把目光投向了更深处——那个能持续孵化新“Labubu”、催生下一个爆款的系统能力。

爆款IP以外,泡泡玛特又一个隐形引擎

时间回溯至两年前,当时的Labubu仅占集团销售额6%,而Crybaby和Twinkle Twinkle系列更是尚未起步。

而最近的北京潮玩展现场,Twinkle Twinkle展位前人头攒动,现场出售的IP相关手办、绘画作品、包袋和配饰等产品火速售罄,系列产品热度随之水涨船高。

Crybaby的表现也同样亮眼,其生活方式产品线包括服装、配饰和家居用品,平均售价达到250元人民币以上。

2024年财报显示,CRYBABY(哭娃)的相关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537.2%,实现人民币收入11.649亿元,是泡泡玛特最快进入“10亿俱乐部”的新IP,占总收入的8.9%。

现在来看,Labubu已享誉全球,Crybaby和Twinkle Twinkle的热度也在持续上升,预计未来同样将成长为泡泡玛特重要的收入支柱。

图源来自泡泡玛特微博官方

尽管,IP市场普遍存在爆款依赖症,但泡泡玛特接续不断的优质IP系列,可见其已经摆脱IP孵化后等待市场验证的不确定性。

而且,泡泡玛特的IP孵化不同于迪士尼,后者用一系列的童话故事完成角色刻画,从而打入年轻群体,让IP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泡泡玛特则反其道而行,没有故事背景进行托底,更多依赖情感投射完成角色刻画。

这背后不再仅仅是单纯的IP孵化能力,更多是整体的平台价值,从设计IP到推出IP,再形成可观的IP影响力,以及一连串的系列产品。

对此,摩根士丹利也强调,过去投资者往往看中泡泡玛特头部IP的价值,并估算其天花板,但更有价值的是这些IP成功背后的平台能力,这正是泡泡玛特的核心长期投资价值所在。

短短两年间,Labubu从边缘IP跃升为全球符号,Crybaby以1537%的增速冲入“10亿俱乐部”,Twinkle Twinkle更以潮玩展售罄盛况预示增长潜能,这组数据背后,是泡泡玛特将“IP孵化不确定性”转化为“平台确定性输出”的系统性胜利。

从爆款依赖到“IP工业化”,平台能力如何炼成?​

当迪士尼用百年童话浇筑IP灵魂,泡泡玛特则以情感投射为纽带,在无故事背景下实现角色人格化,其核心动能正是摩根士丹利所言的平台能力矩阵。

而这份平台能力恰恰是从全球艺术家挖掘、跨品类产品开发到文化场景渗透,构建出了可复制的IP工业化流水线。

全球艺术资源整合维度,泡泡玛特本土化IP的“主场孵化”逻辑是底层基础。在产品设计端,泡泡玛特建立了“全球艺术家共创 + IP 生态运营”模式,与超200位全球艺术家合作。

图源来自泡泡玛特微博官方

而泰国的Crybaby和美国的Peach Riot的成功,验证了“区域主场孵化模型”的有效性。2024年泰国IP为泡泡玛特贡献8.9%收入,其生活品类溢价更是达250元以上。

此外,泡泡玛特还通过建立大中华区、东南亚、欧美、日本四大区域中心,在当地构建“艺术家挖掘-本土市场验证-全球化反哺”闭环。

每个新IP都需要足够大的本土市场来创造初始动力,因此泡泡玛特早期主要从大中华区发展IP组合是自然选择。随着国际市场规模显著扩大,这些本土“主场市场”将使公司能够更积极地孵化当地艺术家及其创作。

然后是支撑高频迭代与全球化交付的供应链智能化。目前,其东莞智能工厂自动化率超80%,新品上市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3。

产业深观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售出超过1.8亿个潮流玩具,平均每秒就有5.7个产品被购买。头部IP Molly累计销售额突破60亿元,单个IP价值堪比一家中型上市公司。

再是线下体验与线上私域的双向赋能,从而实现全渠道协同。目前来看,其线下400余家旗舰店已经引入AR寻宝、全息剧场,

从泰国Crybaby的1537%增速神话到每秒5.7件产品的全球交付,泡泡玛特用三大工业化系统重构了IP成长范式:全球艺术家资源库支撑无故事IP的情感投射,高效智能工厂将新品周期压缩至行业1/3,全息AR门店与私域流量池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

如今来看,成熟的平台能力让泡泡玛特摆脱了“爆款焦虑”。Labubu从6%销售额占比跃升为全球现象级IP,Twinkle Twinkle和Crybaby的接力爆发,正是这一体系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进化,更是将非标艺术转化为标准化情感产品的制造革命。

潮玩行业启示录:崛起的情感经济与“中国心造”

尽管,IP的成功看似不可预测,但泡泡玛特正在稳定实现这份成功。

而平台能力与文化输出深度耦合,泡泡玛特的估值逻辑已从“潮玩公司”跃迁至一个新的层级。也正是这种让潮玩像芯片一样精准量产、成为文化符号的系统能力,下一个千亿市值台阶的基石就在于此。

泡泡玛特的崛起更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从早期单纯的商品出口到现在文化符号的输出,本土化IP展现出惊人的裂变效应。

在东南亚,LABUBU限定款引发抢购;在北美,与漫威联名的蜘蛛侠纵横宇宙系列也引发不小的市场反响;中东市场,LABUBU借助情绪消费进一步影响当地零售生态,甚至成为奢侈品搭配单品。这一系列现象都是本土化IP裂变潜力的直接体现。

再从潮玩品牌到泛娱乐平台,肉眼可见的是,IP生态的边界正在扩张。Twinkle Twinkle的火爆,其衍生品(如T恤、拖鞋)将带来显著增量;而未来游戏、动画、主题乐园等业态也将进一步释放IP价值。

尤其,在IP生态的助力下,AR互动和NFT数字藏品已开启“虚实共生”的试验。

正如当下常常被提到的情绪价值大于功能属性,消费者购买潮玩时,更多是为了寻找那份“文化认同与情感投射”。因此,更多的呈现形式和产品业态将进一步焕发情绪消费的潜力。

当Molly与故宫联名款在伦敦售罄,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摆上东京潮人书架,泡泡玛特成功证明“东方美学+现代商业”可以打破文化壁垒。而“硬科技+软价值”的融合、智能工厂与艺术家生态的结合,让IP变现与文化输出兼具了效率与创意。

泡泡玛特的崛起轨迹,实则是中国新消费范式全球化的缩影。当Labubu风靡全球,Molly故宫联名在伦敦引爆排队潮,其本质是“东方美学+情感芯片”对文化壁垒的精准穿透。

在东南亚成就消费现象,在北美嫁接漫威宇宙,更在中东奢侈品圈层开辟情绪消费新战场,中国潮玩正将潮玩边界推向更广阔的生态,宣告着“硬科技锻造软价值”的中国心造时代已然降临。

结语

泡泡玛特股价再创新高,背后不仅是Labubu、Crybaby等爆款IP的持续发力,更是其“IP工业化”平台能力的价值重估。

从全球艺术家资源整合、智能化供应链到全渠道运营,泡泡玛特构建了一套成熟的IP孵化体系,让无故事背景的潮玩也能成为全球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布局和泛娱乐生态扩张,使其不再只是一家潮玩公司,而是“中国心造”文化输出的代表。不仅如此,泡泡玛特还证明了一件事:在物质过剩的时代,能为灵魂提供栖息地的产品,终将获得市场的超额回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港股研究社”,作者:桑榆,36氪经授权发布。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人形机器人商用,六大投资主题揭晓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