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过去了,年初那些以AI之名吹过的牛皮到底实现了多少?
还记得年初时的AI之梦吗?一夜之间AI 爆火,所有人都在喊着 “赶紧上车”。打开手机、电脑,到处都是 AI 的消息:某某软件宣布接入deepseek,某某公司宣布做了某某大模型,一些企业内部的数科公司也被领导要求三个月搞出行业专属大模型;某企业领导在大会上激动的说等公司引入了AI 做客服就把90%的人工客服全部干掉,甚至还想干掉程序员,总之AI狂潮下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领导被AI厂家的豪言壮语忽悠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买软件马上实现AI智能化,而一些企业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错过了AI的红利,被市场所淘汰,但企业员工更多是焦虑,生怕哪天被AI干掉,可一晃半年过去了,再回头看看,那些吹得震天响的 AI 承诺,好多都还停留在计划里,付诸行动的结果与预期的差距巨大,而那些数科公司搞的所谓行业大模型在自己公司都没落地实践应用起来就被领导逼着去市场化,因为钱烧的太多了........企业有没有实现所谓的智能化不知道,但能感受到的是现实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当初的热情。
现在想来年初AI的虚幻承诺,都是泡沫中的狂欢。
年初的 AI 热潮中,让人感觉AI技术就如救世主,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仿佛人类智慧马上就要被机器所超越,各种网络媒体都在纷纷蹭着AI的热度,为了所谓的流量发布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简直把AI吹上了天,各种AI+的臆想场景也是说的头头是道,全网陷入了AI的自嗨中,比如零售行业高呼应用AI将精准预测消费者需求,实现零库存管理;甚至连连路边小饭馆都开始说要用AI实现精准营销,营收直接翻倍。看似热闹的背后是企业对“不被时代抛弃” 的恐惧,盲目跟风,让技术的泡沫越吹越大,越吹越漂亮,但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一天,只是时间问题而。
真正参与AI落地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是如此的巨大。因为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落地重重的困难堪比唐僧取经,磨难重重,比如企业领导想当然的认为购买一台一体机就马上可以实现智能化,但买回来以后却发现想真正应用起来困难重重,技术人才没有,数据也没有,没技术没数据搞个毛线的AI啊!妥妥的大冤种!好不容易塞进去一些数据,最后却发现输出的结果竟然不尽人意,大呼这算哪门子人工智能,简直的弱智!于是AI背了管理的锅,说好的智能化,最后变成了笑话,但对外还要宣称公司实现了智能化,是行业的最佳AI实践,因为资金投入了那么多,面子不能丢。
现在回头看年初的舆论场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集体催眠——技术细节被简化成"颠覆"的口号,落地难度被包装成"即将突破"的愿景,连最基本的“技术-场景-价值”逻辑链,都被淹没在"AI将统治世界"的狂热里。然而企业落地AI路上的"坑",比想象中多十倍都不止。
且不说那些至关重要的基础数据,这是后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仅仅是算力投入就将80%的企业拒之门外,AI已经彻底沦为了贵族的游戏,因为AI也从来不收割穷人!比如某中小企业老板与老杨交流AI后感慨:我很想引入AI优化生产流程,但我的资金实力不允许!光是采购GPU服务器的费用就要吃掉全年大半的利润;如果用云服务调用大模型,每万次调用的费用足够养两个程序员!所以不难看出算力成本像一把隐形的剪刀,剪断了大多数中小企业与AI的连接。
老杨认为AI落地难的原因其实还是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基础太薄弱,AI的尽头是什么?其实还是企业的基础数字化能力,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兜兜转转做了那么多年,最后还是业务与技术两张皮,领导决策还是依靠Excel。众所周知数字化项目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技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鸿沟太大了,所以当技术团队沉迷于调参优化模型指标,业务部门却在抱怨"这玩意儿根本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AI落地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就已经倒了。
有意思的是半年后的当前,正当企业还在消化AI落地的阵痛时,"智能体"的概念又开始刷屏了。从“AI智能体将接管你的工作”到“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数字分身”,从“智能体创业迎来黄金时代”到“智能体经济规模将超万亿”——这场新的狂欢,像极了半年前的AI热潮。但细看之下,所谓的"智能体"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那些看似神奇的功能搞一些自媒体的创意文案、视频还可以,但真正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场景,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有技术人员会用、有场景可用、不会产生太多费用。
老杨认为半年前AI的狂热,本质上是技术乐观主义与资本逐利性的碰撞;半年后的迷茫,则是行业对“技术-场景-价值”关系的重新认知。但这种认知也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AI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能力",从来不是AI替代谁,而是人机协同创造新的价值。那些年初吹过的"牛皮",或许永远不会完全兑现——但AI本身,正在以更务实的方式,渗透进产业的毛细血管。毕竟,真正的颠覆从不是靠口号完成的。它需要技术的耐心打磨,需要场景的深度理解,更需要对"人"的敬畏。
下半年AI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