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疯狂了,年轻人炒娃娃,日赚3万
听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炒茅台,改炒娃娃了?
最近,泡泡玛特的 LABUBU 3.0 系列,一开售就被秒空,去线下门店提货都要排队俩小时。
不仅国内难买,国外也卖疯了。泡泡玛特 APP 甚至一跃登顶美国 APP Store 购物榜。
抢不到的人只能转战二手平台,一如既往,溢价特别严重,基本都是两倍、三倍地涨。
而且受欢迎的不止最新款,像去年发售的 LABUBU 与 Vans 联名款,发售价 599 元的潮玩,在二手市场最高竟然涨到了 1.4 万元一个,简直离谱。
再说个更离谱的,这个很多人买不到的“ 丑娃娃”,已经为泡泡玛特赚了 30 亿。
狐妹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让无数人疯狂的 LABUBU 。
它中文名叫拉布布,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2018 年 11 月首次亮相。
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坏坏的,但其实内心单纯善良。用“丑萌” 形象打破了 “可爱即正义” 的潮玩常规。
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LABUBU 这种与众不同的反差感,正好满足了他们彰显个性的需求,还能提供情绪价值。
当然,它能大火,还在于背后“金主爸爸”泡泡玛特的成功运作。
很多人以为泡泡玛特是靠“盲盒”起家的,但其实它最早只是个普通的玩具杂货店。
2010 年,创始人王宁在北京开了第一家泡泡玛特,卖的是各种潮流玩具、文具和小饰品,生意不温不火。
直到 2016 年,泡泡玛特签下了香港艺术家 Kenny Wong设计的 Molly,推出盲盒玩法,才真正爆发。
从此,泡泡玛特从一个玩具零售商,变成了“潮玩印钞机”。
这种玩法让消费者像“赌徒”一样停不下来,有人甚至花几万块就为了抽一个隐藏款。
2020 年,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突破1000 亿港元,创始人王宁也跻身“ 80 后富豪榜”。
但泡泡玛特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 IP 没有故事支撑,全靠颜值,火得快,过气也快。
再加上盲盒监管趋严,国家出台新规限制过度营销,很多人开始唱衰泡泡玛特,其营收增速也从 2021 年的 78.7% 降至 2023 年的 36.5%。
不过,泡泡玛特很快意识到了危机,尝试转型。
开始力捧新 IP LABUBU ,热度逐渐超过了之前的“亲闺女” Molly 。
而且还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进军海外市场。
首先,选择了与我们文化相近的东南亚,泡泡玛特曼谷的首个 LABUBU IP 主题店,开业首日营业额就突破了 1000 万元人民币。
泰国官方还授予 LABUBU “神奇泰国体验官” 的荣誉称号,这排面,相当可以!
无数明星都成为 LABUBU 的“自来水”,在社交平台晒照片,心甘情愿为这些娃娃免费代言。
不仅有泰国顶流 Lisa,欧美天后蕾哈娜站台,泰国公主也把 LABUBU 带入了“皇室同款”行列。
一时间,LABUBU 成为火遍全球的时尚单品,在哪里买都要排队。
去年一年,泡泡玛特算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全年营收 130 多亿,同比 2023 年翻了整整一倍,市值更是突破了 2000 亿元。
这让一众投资者惊掉了下巴,纷纷感叹:“业绩发布前都觉得是泡沫,发布后都在大喊错过。”
LABUBU 的火爆,自然也引来了一群 “嗅觉灵敏” 的黄牛。
他们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职业大黄牛利用软件监测库存,毫秒级完成下单。
还雇佣大学生兼职排队,线下门店包场。再将抢到的 LABUBU 卖到国内外市场。
而一些小黄牛则守在门店周边,从刚买到手的消费者那里低价收,再高价卖给其他急切想要的人。
在二手平台上,LABUBU 的价格被黄牛们炒得乱七八糟,有人甚至日赚两三万。
这些案例被包装成“理财指南”,吸引更多跟风者入场。
实际上,能高价成交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接盘侠最终只能亏本甩卖。
潮玩本应是带来快乐的收藏品,但过度炒作已经让这个市场变味。
如今,LABUBU 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爱,泡泡玛特依靠巧妙的商业模式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辉煌能否延续多久,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回头再看被炒到一万多的 LABUBU,它更像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缩影。
很多人购买的早已不是玩具本身,而是那种拆开盲盒时的期待,是社交平台上的点赞,是转手获利的可能。
泡泡玛特最成功的或许不是创造了多少 IP,而是精准捕捉并放大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只是不知道当下一个消费风口来临时,年轻人会不会像抛弃其他潮流一样,转身离开这些曾经让他们疯狂的小玩具。
你买过泡泡玛特吗?有没有为抽隐藏款"上头"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狐妹,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