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房破150亿,你贡献的电影票钱将会如何分账?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榜,点燃了2025春节档的最后一把烈火,上映不到20天,票房已超百亿,目前仍在持续攀升。而《唐探1900》和《封神2》也分居亚、季军,共贡献了超40亿的票房。目前,2025春节档票房已突破150亿,票仓强劲之下,哪些人能参与分配这些“蛋糕”,观众的电影票钱又都给了谁?
电影票房数据从哪来?
所有通过院线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票房收入均应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指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https://gjdyzjb.cn/)。国内安装了该系统的电影院,其放映的每一部影片的实时票房数据都会即时汇总到该系统。专资办的主要职责是收缴、使用和管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建立、完善和管理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专资办的官方网站为“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https://zgdypw.cn/),该网的数据通常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各方分账的依据。
谁能参与“分蛋糕”?
(电影院片源供应图)
投资方,负责为电影提供投资款,根据投资额、投资款进入的阶段(筹备期、拍摄期、制作期等)、影片制作成本等与制片方协商其所享有的影片收益份额。通常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投资方且投资轮次有先后之分,先进入的投资方获取同等影片收益份额的单位成本更低,投资方获取电影投资份额后亦可进行转让。投资方有权参与分配的电影收益,一般以制片方实际到手收益的一定比例计算。
制片公司,一般称为制片方,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摄制资金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协助投资方国内、外发行和国内、外申报参奖等工作。
发行公司,又称发行方,电影拍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到影院去放映,发行方负责影片的宣传、排档期、购买广告、跟院线签约等,最后影片卖出票房。
院线公司和电影院,院线公司旗下有很多直营或加盟的电影城(院),如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万达影城就属于万达院线(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嘉禾影城、北京星美国际影城、上海星美正大影城等则属于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旗下的影院。院线公司将影片和宣传品发放到各个影院,负责电影的排片指导和影院的广告位销售等,电影院则负责实际播放电影。
“蛋糕”将会怎么分?
(一)总票房的5%缴纳电影专项资金、3.3%缴纳特别营业税
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可分为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三类。国产片、合拍片的票房分账处理规则基本一致,进口片则不同。但在缴纳电影专项资金和特别营业税的要求上,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是相同的。
根据《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一部电影票房总收入的5%由各电影院向省级电影资金办缴纳电影专项资金,电影专项资金按照4:6的比例分别缴入中央和省级国库。
每部影片的票房总额,需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全称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据向税务部门了解,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财税[2010]16号并未废除,该营业税名目并未改变,实际操作中计入增值税),即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的税赋,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划扣并缴纳。
上述5%的电影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合计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8.3%=91.7%是“可分账票房”,又称“净票房”。
(二)净票房超过6个亿,需缴纳1%-3%的发行代理费
若某部电影净票房超过6亿元,则超出6亿元的部分一般需按1%-3%不等的比例向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或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夏”)缴纳发行代理费。前述发行代理费的比例目前并无统一的、公开的标准,具体比例需看发行方与中影数字/华夏之间的合同约定。
为什么中影数字和华夏能够收取这笔费用?关键在于每一部影片在电影院播放都需要一个“秘钥”。电影的发行方需要把影片做成母盘(即DCP),然后用母盘大批量复制出多个数字拷贝件,同时制作出秘钥。数字拷贝件一般邮寄/快递给各院线,再由院线分发到各自下属的影院,各影院收到数字拷贝件后,登录秘钥制作方指定的网站下载秘钥,影院放映机的服务器在特定档期内解密数字拷贝件,即可实现电影播放。目前,国内上映影片的秘钥只有三家单位能制作,即中影数字、华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因此,影院只能登陆上述三家单位指定的网站下载秘钥方可实现电影播放。基于中影数字和华夏在中国大陆电影发行中近乎垄断的地位,同时也因其在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影和华夏必然要从电影票房中分一杯羹。
(三)国产片中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之间的博弈
通常情况下,净票房扣除发行代理费后剩余的票房(仅针对净票房超过6亿元的电影),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0%-43%不等,当然最终比例仍需看各方之间的合同约定。
制片方和发行方之间如何分账呢?此时主要看双方之间的合同约定,一般发行方会与制片方约定收取5%-15%作为其发行代理费用。如制片方要求发行方预付宣发费用,发行方则会把发行费率提高到20%甚至更高。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发行方买断发行或保底发行的情况,此时发行方直接向制片方支付买断费或保底费,那就不存在发行代理费一说了,整个影片将由发行方自负盈亏,与制片方再无关系。
(四)制片方与投资方之间的收益分配
一部电影的制片方有时也是投资方,但很多电影的投资巨大,制片方无法独立出资拍摄完成,此时制片方往往会邀请投资方进行投资(俗称“金主爸爸”)。投资方有时为一家,有时为多家,存在多个金主爸爸时,各位爸爸如何分账,取决于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所占的地位、主次和份额,根据不同的地位称为“主投方”、“跟投方”。制片方与投资方之间如何分账,主要根据投资协议中的相关约定,为了权责清楚、方便操作,投资协议往往约定得非常细致,长达十几页甚至几十页。
因此,电影票房的分账模式可以总结为:总票房的5%划给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电影产业的发展,3.3%缴纳特别营业税,剩余的91.7%被称为可分账票房,即净票房由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电影院四方进行分割。发行方及制片方有权收取净票房的43%,其中含中影或华夏代理费1%-3%,57%归院线和电影院。
结语
影视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和长周期的特征,票房分账比例、模式的设计本身就是各参与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影视行业从业者应当本着谨慎和专业的态度,在进场之初,即充分考虑整体交易模式、自身风险偏好、主体立场及诉求,整体评估商业风险、博弈结果,尽可能通过现有交易结构及模式的确定性去解决未来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沦为他人转移商业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例如对于投资方而言,可以考虑引入完片保险制度避免电影项目烂尾、引入私募基金进行股权、债权和其他结构化融资;对于发行方而言,组合多家公司进行联合保底;对于制片方而言,给予适当主创奖励以深度绑定利益共同体。在必要时,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的介入,以保障自身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瀚微法苑”,作者:星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