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钻”来了!长沙望城由此开启“湘江时代”
望城,正加快形成“一江两岸”发展新格局
文|阿甘
湘江北去,使湖南先天便有了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可能。
如今,这条黄金水道的价值更为凸显。在长沙城北,湘江长沙至岳阳城陵矶一级航道建设工程项目正稳步推进,这将使长沙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
7月4日,就在长沙港往下游约5公里处的香炉洲,一座独塔斜拉桥正式通车了,这是长沙市第14条跨湘江的过江通道。超200米高的“钻石型”主塔直冲蓝天,蔚为壮观。它创造了“四个最”:这是湘江上通航等级最高、塔高最高、跨度最大、防撞等级最高的独塔斜拉桥。
从2021年开工建设起,这座大桥就承载了诸多期待。在众多的湘江大桥中,香炉洲大桥有何特别之处?
一、创新的桥:“四新技术”破解施工难题
如今,一座座湘江大桥,不断为两岸繁忙的交通注入新的活力,也见证着长沙城的发展和变迁。
从最南端的暮坪湘江特大桥,向北依次有黑石铺大桥、湘府路大桥、猴子石大桥、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福元路大桥、三汊矶大桥、兴联路大桥(在建)、月亮岛大桥……再加上穿插其中的过江隧道,它们像一排纽扣一样将湘江两岸紧密地缝合在一起。
“一桥一景”,不仅是外观上的各具特色,更是科技意义上的不断创新。作为一座“创新之城”,长沙的建桥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1972年通车的长沙湘江大桥(后更名为橘子洲大桥),至今仍然是国内最长的双曲拱桥,其2×322米双跨缆索吊装的创新,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也为湖南路桥捧回国家科委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底通车的湘江北大桥(银盆岭大桥),则已有了鲜明的现代化造型,该桥建成之初还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被长沙人称为南大桥的猴子石大桥,2000年9月建成通车,其5跨V型斜撑连续梁桥,是国内公路桥梁首次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国内最大跨径的V型斜撑连续梁公路桥,先后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其他省市科技奖。
此后新建的大桥因为建成时间晚,在设计和建筑上采用了更多新技术。比如2006年通车的三汊矶大桥,以328米的跨度,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自锚式悬索桥。
当时间来到2021年,这个全面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使长沙城北的香炉洲大桥有了更高的科创起点。
摄影:周坤
与其他大桥相比,香炉洲大桥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湘江长沙段的下游,尤其是紧邻长沙港,来往船只频繁。从长沙港发出的货物,都需要经过香炉洲大桥才能通江达海。目前正进行的湘江长沙至岳阳城陵矶一级航道建设工程项目,该段航道要从现在的2000吨级提升至3000吨级,于是,香炉洲大桥具备了“4个第一、两个预留”的特点,即湘江流域主塔高度第一、独塔斜拉桥跨径第一,同时也是湘江流域第一座满足一级航道等级的桥梁、第一座满足5000吨级防撞要求的桥梁。
新的通航要求,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再加上日趋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使该项目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四新技术”,破解各项施工难题。
比如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大桥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彻智设、智建、智维的思想,以及“一模到底”的指导精神,打造智慧工地,提升设计质量和经济效益。据介绍,该项技术应用在第三届湖南省BIM技术应用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中国市政协会第三届“市政杯”BIM应用技能大赛中获得设计组一类成果奖,同时,中国市政协会在年度成果发布会上推荐香炉洲大桥项目为优秀成果项目,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在新设备的使用方面,该项目引入了北斗系统加强堤防安全监测。据介绍,现场布置了8套高精度智慧检测系统,可通过自动感知、智能分析、协同联动,帮助及时掌握两岸堤坝的状态,有效解决了传统监测模式预警不及时、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智能数控设备在该项目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对钢筋加工的质量控制,项目建设了智能化加工厂,配置先进的数控钢筋笼滚焊机、数控锯切机等智能设备,提升钢筋成型速度3-5倍,进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和质量,大大降低了钢筋损耗、工人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
可以说,科技创新使香炉洲大桥带给了今后桥梁建设更多的借鉴意义。大桥连接河西的大泽湖片区与河东的丁字片区,前者作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三基地之一,这座大桥更需要在科创之路上体现应有的担当。
二、产城融合的桥:助力望城迈入“湘江时代”
一部长沙城建史,主要是一部沿湘江往上下游延伸的建设史。
从结束长沙人千百年来靠摆渡过河历史的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到北大桥(银盆岭大桥),再到南大桥(猴子石大桥),湘江上的过江通道便是以一桥为中心,跟随长沙城沿着湘江往南北延伸。这些跨江大桥,也是长沙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中的重要骨干工程,将纵横城区的主干道以及周边高速、国道等有机地连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城市网络。
每当规划一座跨江通道,也会给某个片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城南的洋湖片区,便是湘府路湘江大桥贯通的最直接受益者。
而城北的香炉洲大桥,对于融合湘江两岸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摄影:周坤
据长沙“十四五”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建设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建成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望城以其良好建设用地承载空间,以及在各区县领跑的人口净流入,已成为实现这“两个1000”目标的主力军。
望城要当好这个主力军角色,则需要“一江两岸”的融合发展。自望城撤县设区以来,其区域中心一直位于湘江西岸,河东的丁字片区、铜官片区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长沙向北辐射,望城成了长沙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加上水运价值的回归,做强铜官港区成了望城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能更好地服务沿江产业布局,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而香炉洲大桥能有效连通西岸的望城经开区、大泽湖片区、月亮岛与东岸的丁字湾片区、铜官港区,形成湘江新区主城区到湘阴、宁乡的大交通走廊,这无疑促使望城加速迈进“湘江时代”。
此外,地铁4号线北延工程开工在即,地铁1号线也将北延直达丁字湾,这两条南北向的地铁线路正沿着湘江一路北上。再加上香炉洲大桥以及正在兴建的兴联路大桥,望城正构建“六桥协调联动、东西两翼齐飞”的全新发展格局,在长沙北再造一个“山水洲城”。
如今,望城正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后发优势,沿湘江两岸进行产业新布局,形成“一江两岸”发展新格局,这对于促使长沙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为长沙实现“两个1000”的目标提供最坚实的助力。
三、人文的桥:名副其实的“湘江之钻”
做科研事,怀人文情。科创与人文,是实现社会绿色和谐高质量发展的两翼。而绿色发展,也正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作为一处拥有厚重人文历史的区域,以及全域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如何实现人、产、城的全面融合,望城同样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后发优势,通过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将给长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生动的案例。
香炉洲大桥的通车,不仅本身就是望城文旅的新景观,还将使望城厚重的人文底蕴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摄影:周坤
望城有着博古通今的厚重历史,“一处湘江古镇群,半部湖湘文化史。” 湘江两岸的铜官、靖港、书堂山……这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穿行其间,仍可感受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望城也有着山水田园的悠然静谧,这里还拥有长沙城区最长的湘江岸线、最大洲岛月亮岛、最高山峰黑麋峰和最大湖泊团头湖。目前,望城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家,是长沙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长沙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地。
就在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2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其中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入选,这是湖南第四家。这里产品业态十分丰富,是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主题游乐、观光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度假区。
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成功升级国家号,这块新的金字招牌也是望城区近年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望城以湘江古镇群为核心,以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团山湖雷锋主题文化公园、光明大观园为延伸区的“一群三区”为重点,形成了高层次、差异化、全景式的产品体系。依托于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望城正打造包括绿色乡村旅游、红色革命旅游、古色古镇旅游在内的文旅特色品牌。
随着香炉洲大桥的通车,望城“一江两岸”发展新格局将更快成形,人、产、城的有机融合,将极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内涵。
所以,这座大桥不仅是科技之桥,也是人文之桥。
正如大桥主塔采用的“湘江之钻”造型设计那样,极具人文内涵。钻石,被人赋予了美好、珍贵的品质,此处崛起的湘江未来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正构筑起有机统一的美好生活新形态,彰显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湘江之钻”的造型也如一滴水。正如《雷锋日记》里写的那样,“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饮水思源,作为雷锋的故乡,“湘江之钻”也正滋润这片红色热土,“一江两岸”发展新格局也将能带给这片土地更大的想象空间。
(题图摄影: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