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转过3次行,我干成了职场废人”
01
翻开来访者小霞(化名)的履历,我不禁感慨万千。
小霞大学学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在大学期间她还攻读了英语的第二学位。
毕业后的小霞来到了一家知名旅行社,她觉得自己性格外向,加上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也考取了导游证,她觉得当导游是件很酷的事情,赚钱的同时,顺便可以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
半年不到的时间,小霞觉得导游这份职业和想象的出入太大了:事实上,在一群人面前拿着话筒说的口干舌燥,根本就没有精力和心情游览什么大好河山,另外,导游的出团费有限,有时候辛辛苦苦一天下来,并不能获得丰厚的报酬,这不跑了大半年,自己皮肤晒黑了不说,整个人都憔悴了很多。
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外奔波劳累,她非常渴望能在写字楼里上班,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做一份体面的工作。
几经波折,在家人的安排下,小霞来到了一家较大的物流集团做起了跟单的工作。
但几年后,小霞觉得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内容都有些厌倦了,后来发现自己似乎对作图挺感兴趣,就果断辞去了物流公司的工作,脱产半年学了美术设计,学完刚好遇到一个机会,转行做起了网页设计师。
设计师做了没几年,小霞正好赶上结婚装修新房等大事儿,而她再次厌倦了设计师的工作,索性以结婚为由辞职在家,一晃一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怀孕,小霞想再次踏入职场,但自己不清楚 到底该往哪里发展,一听到HR问及职业规划,小霞的脑袋是懵的。
小霞看着身边的同学,有些一毕业就在一个行业积累到现在的,多少也是个主管了,而自己却不停地奔波劳累,眼看到了28岁这个尴尬的年纪,自己对职业生涯没有任何的规划,始终像蜻蜓点水一般,对之前的行业有所了解但不深入,想重新踏入职场的她障碍重重,不禁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迷茫。
02
我知道,小霞的案例代表了很多职场人共同的困境。
这个困境描述起来就是:在过往的职业经历中,你很难梳理出一条主线,感觉就像一片杂乱无章的草丛,什么都会一点儿,但什么也不精通,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了。
除了考证,应用型技能基本为零
在现实中,相信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是典型的“考霸”,什么证值钱就考什么。
例如,小霞这些年虽然在职场中没有可圈可点的成绩,但在考取的证书方面,丝毫不逊色,但凡市面上流行的证书,几乎都被小霞拿下,她这些年考取的证书有: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会计证、人力资源师证......
除此之外,她还奔赴各大学习机构和组织,例如,参加口才演讲培训、报名学习南怀瑾的文章,咨询前夕她还在考虑,要不要考个律师资格证,或者是建造师证书,等等。
我问小霞:“比如,你既然考过了会计证,能做账吗?会报税吗?”
小霞摇摇头。
瞧,这就是类似于小霞这样的考证党最大的问题所在:看似学了很多东西,由于缺乏职业目标为导向,实际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这也是小霞工作多年一直职位不高的原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考证去了,真正用在工作中的又有几分呢?所以她做任何工作,都在“蜻蜓点水”,只知道皮毛无法深入,自然得不到丰厚的回报。
能力积累低效甚至无效
心理学对于能力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完成一个目标或任务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无法应用于实践,则意味着无法被转化为能力。
甚至,如果你的知识和技能偏离了应用方向,你的能力累积速度不仅会放缓,而且会对你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
有个历史典故说的是一个叫朱泙漫,花费巨资和一个叫做支离的人学习杀龙的技术,整整花了三年学成,但问题是现实中无龙可杀。
在当今时代,不以应用为导向的各类花式学习无异于“当代屠龙术”,除了耗费你的时间精力,对能力积累毫无助益。
就像文中的小霞,考取了一堆证书,除了向HR表明她自己上班时不务正业之外,还直接暴露出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这堆证书就像一堆废纸,对她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永远停留在浅层区,能力积累深度不足
即便是学习方面,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
一种是试图领会知识的内涵,并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炼深化,这种被认为是“深度学习”;
一种是只记住知识本身的内容,从来不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只会“人云亦云”,这种就是“浅层学习”。
就像小霞,考取了一堆证书之后,并没有从事任何和证书相关的职业,因为没有实践作为知识运用背景,她无法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也就没法通过实践将书本知识深化提炼,这种浅层学习即便重复一万个小时,也很难发展出精深的能力。
03
事实上,经得起推敲的职业生涯大体需要这三个步骤。
首先得有个主干,也就是职业目标
如何确立职业目标呢?
(1)做你适合的事
通过梳理小霞过去的职场经历不难发现,小霞上大学时之所以选择旅游专业,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性格内向,想通过专业及职业弥补自己性格的不足。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
在职业选择方面,最怕无视自身情况,选择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俗话说“男怕入错行”,一旦你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将注定花费很大的气力,往往事倍功半。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味试图弥补自己的缺点,只能将自己变得越来越平庸;唯有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时间的累积,才可能出类拔萃。
(2)胜任不够,更要专业
为何你的工作缺乏热情?
小霞的第二份职业所在的那家物流公司在业内口碑很不错,一开始她凭借自己的外语优势很快适应了工作,但后期并没有进一步的提升,于是一直在底层打转,久而久之,自然就没有努力的动力了。
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至关重要,毕竟我们在职场中,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得到领导及同事的反馈,接受一定的考核。
可问题在于,如果你做任何事情只是到“胜任”层面,无法变得“专业”,你无法享受到深层乐趣,更不能享受额外的回报。
(3)外力刺激终究有限,你需要找到内在驱动力
在一份职业中,你必然会遭遇这个职业的艰难、琐碎与枯燥,但如果你给自己制定一个方向与目标,就不至于目光短视,深陷于眼前的困扰难以自拔。
我问小霞,除了那半年的脱产学习外,可曾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充电?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比比皆是。
很多人因为基础能力不扎实,做不出成就感,所以放弃。
要知道,任何职业都能出顶尖的人才,就像每一块土地都能长出根深叶茂的大树一般。
每个人在职场中就像一棵树一样,你的根扎得有多深,你的枝叶就有多繁茂,你就能长到多高——深度决定高度。
画出这个职业需要的能力,制定“能力策略”
1)、画出这个职业需要的主要能力;
2)、部署每个阶段的战略核心;
3)、分解能力,制定策略与方案。
如果能做出明确的能力计划,你成长的速度以及未来的决策就会比之前明确的多,也更清楚什么时机跳槽最合适,等等。
成为高手之后,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嫁接资源,扩大影响力
按照上述方法,职场人应该像企业那样,给自己制定五年规划:并且随着实施情况及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
通常说来,一个有规划的企业往往走的比较长远,一个给自己制定职业方针和策略的个人也会成长的更加迅速。
等到了高手期,即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有了自己的成就和建树,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具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就需要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的头衔,向外进行输出与宣传,嫁接各种资源,与平台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04
最后补充一点。
身在职场,多数人的需求无非两点,一是回报,二是成长。
如果这份职业选择是你自己做出的,并且也符合你的个性特点,在没有明确的目标前,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如此,你的资源和能力越来越多,终将成为职场的强者。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
愿你能尽早走出失控的职场困境,成长为一名强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