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大厂员工“不写OKR”时,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36氪领读·2024年04月09日 07:06
OKR管理工具面临误解,需理性看待适用性。

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好像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少写OKR了?

OKR,全称是目标和关键结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个新兴的目标管理工具。1999年起源于英特尔,发扬光大于谷歌,正在全球不同国家和行业获得越来越多组织的关注。

近年来,OKR成为了中国企业管理界的热点话题。一面是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大厂经验,一面是灰头土脸的质疑。有人热衷,有人怀疑,有人吐槽。

在“OKR现象”中,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看待OKR这样一个舶来的管理工具?

某些“大厂员工不写OKR”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些什么?

也许,我们看到的一些误区,可以带给你启发。

-误区1-

封闭心态看OKR

社交媒体上,对于OKR的吐槽和质疑由来已久。

“OKR实行之后,我的工作就多了”;“我们开始搞OKR,我感觉折腾不动了”;“企业人多了,总要找个由头干点什么事”;“OKR写不写都无所谓”……

跟任何一个新兴和上升期的事物一样,“吐槽”OKR的文章,往往容易获得更多的点赞、转发,成为“营销热点”。

面对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如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

是带着各种挑毛病的有色眼镜,看哪里都不行、我们用不了;

还是

开放地了解、认识到本质,广泛地收集实践中的各类案例,然后做出理性的选择?

真正的“学霸”,会直击本质,形成自己判断。

-误区2-

OKR只适合特定群体

“我们公司不是互联网行业,不适合OKR”;

“我们部门不是研发,不适合OKR”;

“我们公司没有那么卷,不适合OKR”;

“我们公司没有开放的文化,不适合OKR”;

……

OKR到底适合谁?

适合什么样的行业、部门岗位、人员素质、企业文化?

在《OKR实践者指南》OKR的“上!手!书!”上架了:《OKR实践者指南》《OKR实践者指南》:写在前面与后面中,我们冷静分析了OKR背后的四大趋势: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年轻职场人追求平等对话、追求意义;组织走向敏捷式、赋能式;远程工作与数字化工具。

回归OKR的本质,OKR就是敏捷动态的目标管理工具。四大使用动作包括,用“目标+关键结果”的结构化语言设定目标,上下左右沟通对齐目标、过程中跟踪目标的达成情况,定期复盘目标。

一家推行OKR4个周期企业的CEO认为,OKR适合绝大部分企业,“无论行业特点。OKR也适合90%的大学本科毕业人员。” “只要公司想干事,想做得更好,就会有目标,有关键结果和行动。”

相比其他管理工具,OKR也有自己的特点。在《OKR实践者指南》OKR的“上!手!书!”上架了:《OKR实践者指南》《OKR实践者指南》:写在前面与后面中,我们总结了OKR的五大特点:鼓励自发、透明协同、适度挑战、跟踪迭代、事后评价。此外,我们深入分析了OKR十大价值背后的来源,并建议企业根据所需的OKR价值和实际资源,对这些特点进行选择,定制自己的OKR落地方案。量体裁衣,而非削足适履。

-误区3-

大厂OKR变了,说明OKR不灵了

近几年来网上热炒的新闻,“谷歌推出GRAD系统”,“字节跳动把双月OKR改为季度OKR”,“理想汽车把OKR改成PBC”之类新闻,说明“OKR不灵了”、“不香了”。

得出这样的结论,看起来很容易。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继续深入思考

这些公司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内容?意味着什么?

结合不同时期的业务和管理情况,这些公司到底保留了什么、调整了什么?

这些公司是否全面否定了OKR的本质?

使用管理工具,应该“追风”,还是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误区4-

OKR没用到效果,这是OKR的错

我曾给一家企业做OKR落地辅导时,一位高管明确表示,“不支持OKR,因为身边所有用OKR的企业都没有感受到OKR的价值”。

不少企业OKR,沦为“中华田园KPI”;

一些团队的OKR设定走形式,开OKR会议也是应付差事;

不少团队的领导者和员工,不理解、不认同,不会用,更别提看到效果

……

大家也可以深想一层,这一定是OKR出了问题?

何不看看那些把OKR真正用起来,并发挥了长期业务价值的公司,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家企业的创始人认为,“管理工具无所谓好坏,但那些没有把工具用好的企业往往都会说是这个管理工具不好。其实,是企业自己没有把工具用好。OKR这样一个好工具,如果我们没有用出效果,那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在《OKR实践者指南》OKR的“上!手!书!”上架了:《OKR实践者指南》中,分享了OKR本土化实践中的成败案例,与分析洞察;也详细介绍了OKR使用动作背后的思维方法和领导力技巧。

-误区5-

OKR在中国水土不服

从近几年来OKR落地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推行OKR时有这样几类难点:

机制设计难题:OKR和绩效的关系到底要如何平衡?

思维难题:当上级没有指派目标和任务时,每个人的OKR从哪里来?有了O,如何拆解和找到真正的KR?……

领导力难题:如何群策群力、上下同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OKR,别人凭什么愿意支持你?……

OKR的真正价值发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所有人“领导自我、领导他人”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设计好目标和绩效的关系、提升人员的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些事情是否重要?有企业说,用好OKR需要的投入太大了,所以我们不用。也有企业说,用好OKR,能顺带把这些重要的事都做了,正好是管理的好抓手。

一家长期使用OKR的公司认为,“不能只看短期,要看长期。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推行OKR是高杠杆的管理投入。”

OKR在中国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相信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误区6-

OKR只是工作周期初,才需要写

我们看到,一些领导者和员工为了应付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差事而用OKR。每个OKR周期初,打开OKR系统抄抄写写;到了周期末,象征性地写几句所谓的“复盘”了事。甚至也有不少人,认为OKR只是公司变着花样“压榨”自己的工具。

OKR除了能帮助组织进行管理之外,对每一个领导者和员工,到底有没有好处?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CEO把OKR推行当做“一把手”工程,坚持不懈;一些团队的领导者,把OKR作为带团队的抓手,因为OKR把握住了团队最重要的事——目标和结果衡量,也借助OKR各种会议把团队同事调动了起来;还有一些朋友,意识到了OKR思维的价值,用OKR梳理每日重点,管理个人成长和生活。

脱不花在给《OKR实践者指南》OKR的“上!手!书!”上架了:《OKR实践者指南》的推荐语中写道:“OKR是一套先进的目标管理工具,在此之前,它更是一套系统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整体和细节、终点和起点、决策和执行之间的关系。读完这本书,你不仅可以掌握OKR这套工具,更可以把这套系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更通透的明白人。”

书中也分享了从OKR中总结出的OKR思维POP模型,帮助每个人从“目的、结果、路径”三个方面把事情想得清楚、聊得明白、获得结果。

小结

看到这里,你如何看待OKR?

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也欢迎评论文章,与我们互动。

希望

OKR不会马上成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明日黄花”。

更重要的,是每个组织和团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不确定时代,管理好目标,取得卓越绩效。

如果你喜欢这里的文章,欢迎评论、转发帮到更多人,或与作者互动。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5分钟OKR思维”,作者李迎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元微库”(ID:zhiyuanweiku),作者:李迎霜 付强,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智己开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发布会。

2024-04-0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