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年整整40天全被浪费了

一起拍电影·2024年01月23日 19:47
寒假档片慌

2024年开年不利,从1月1日到1月21日的票房仅为20.48亿,影院叫苦不迭。

横向对比过去8年,今年也只比去年全面感染阶段强一点,甚-至比2020年爆发前夕还差。并且大年初一越早,1月票房已经越差,这也是2023年票房表现较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年大年初一是2月10日,按理来说寒假档已经能有不少片子定档的。

但现在,好莱坞没了,国产片同样也指望不上,片源稀缺问题甚至在春节档都出现了,等到冷档期势必也会更严重。

可以说,在2月10日大盘爆发之前,往往要度过一段极冷的时光。目前看来,从本周到春节前。电影市场将迎来整整两周的“空窗期”。也就是说,在这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几乎没有较大影响力的新片定档,市场甚至得完全依靠贺岁档的老片来支撑。这其实对于整体大盘的创收,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可以理解,临近春节大家过年心切,电影市场也开始在为春节档大片们纷纷让路了。如果说2月2日的周五没有新片愿意定档,是因为距离过年太近,这尚且可以理解。但是本周五的26号,同样没有新片上画,其实是有些可惜和浪费的。毕竟距离过年还有两周,在情报君看来,见缝插针地利用好这种大档期之前的过渡期,哪怕只有一两周时间,其实反而可能会给一些影片带来不错的反馈。

寒假春运档,不该被浪费

一般来看,春节档之前的这段时间,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冷档期,几乎是不被重视的。我们把春节前的这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称作是“春运档”。

往年的这段时间内,春运大军开始踏上返乡征程,人们也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因此很少有影片会主动把档期选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被重视的时间。更何况,选择在这时上映,意味着基本上只有一到两周的排片空间,一旦到了大年初一,势必要给春节档大片们纷纷让路。

不过,坦白来讲,对于大多数影片而言,票房的走势基本上也就依靠首周末的成绩。甚至有很多中小体量的文艺片以及批片,首周末的票房占比能够占到整体票房的一半以上。这时,就算是排片“一周游”,如果电影市场整体比较空,竞争压力不大的话,对于这类影片其实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毕竟,市场对于新片的需求量很高,观众们也都是“看新不看旧”的。

但其实,从2017年至今,依然还会有不少影片会选择春节前的两周公映,影片的体量和票房差异也不尽相同;而选在春节前一周上映的影片,数量上看的确少了很多。大多数选择这段时间内上映的“无名小片”,由于体量以及排片的限制,基本上也只能获得几十万的票房。

2017至2019年这三年间,春节前两周的这个档期内,至少会有一部票房破亿的头部影片支撑,这部影片可能是好莱坞大片,也可能是国产商业片,总之这部影片会在整个春运档(也就是春节前两周)的时间里贡献不错的票房。其次,会有一些批片和华语文艺片光顾这样的档期,它们一起构成了档期的腰部乃至腰部以下的体量。

举例而言,2017年,距离春节还有两周,《太空旅客》公映,票房3.15亿,在当月票房榜上除春节档影片外排名第三,含春节档影片总排名第六。影片上映后,走势也很稳定,前五天内,每天排片占比稳定在1/4左右,票房产出都在30%以上。两周后,影片余力基本发挥完全。甚至,如果不是因为要让位春节档的话,相信这部影片还能再卖一卖。比如1.26当天,春节前倒数第二天,本片单日进账还有1000多万。

同样是2017年,距离春节还有一周,另一部好莱坞科幻片《降临》公映。不过,由于影片气质过于文艺,节奏比较缓慢,走势不及《太空旅客》。在它仅有的一周排片期内,基本上维持了单日排片比和票房比的平衡,且基本上保证了每日一千万的票房进账。最终,影片压线破亿,虽不算特别突出,但成绩也比较喜人了。

同理,2018年,《南极之恋》和已经上映了14天的《神秘巨星》两部影片共同撑起了春节前的二月大盘。2月1日开画当天,票房冠军还是《神秘巨星》,《南极之恋》由于当晚六点开画,只排在当日第五名。但是第二天周五,《南极之恋》就一举冲到了第一,然后在春节前均保持了每日一千万以上的进账,2.14情人节当天还实现了一个小爆发,最终票房2.34亿。

2019年,春节前的大盘表现同样表现不错。依靠一月初上映的几部高口碑老片,比如《白蛇:缘起》《大黄蜂》《密室逃生》,以及新开画的《死侍2:我爱我家》等多部影片的助力下,整体的大盘日增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幅。不足在于,春运档开画影片数量还是太少了,只有一部《死侍2》撑大盘显然还是不够的。

不过,从2020年开始,过去的这种搭配不复存在了,头部影片从春运档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堆难以撑票房的中小体量影片。比如2020年1月10日周五,多部新片开画,但基本上都是小批片,当日票房前三名无一例外都是上映了一周以上的老片。2021年同样如此,春节前两周,1.29周五,新片不仅票房贡献力不足,数量也锐减,新片中票房最高的日本动画《温泉屋的小老板娘》只能排到当日第七名。

没有头部影片撑票房,大盘自然就降下去了。

票房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从2017年至2019年,春节前两周的新片开画的周五,由于有较大体量影片加持,单日大盘分别为1.04亿(2017.1.13)、1.1亿(2018.2.2)、1.14亿(2019.1.25)。作为工作日的周五,这其实还是不错的。但到了2022年,同期的票房却只有4700万(2022.1.21),之后的周末两天票房也只有7000万上下,这样的大盘成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了。

档期太空,市场规律被打破

在分析了过去几年的寒假春运档构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今年的情况。

截至目前,2024年1月的月度大盘才刚刚突破21亿,考虑到接下来直到2.10春节前都不会有什么具备竞争力的影片入市,因此今年一月份的整体大盘恐怕止步30亿大关。如果今年3月、4月、9月、11月等冷档期都是这个样子,年度大盘别说超过去年,可能连500亿都有点危险了。

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样的。

首先,过往头部的好莱坞影片缺席仍是重要因素。而今年,因为好莱坞同样也缺片,作为唯一头部影片的《养蜂人》,虽然票房表现超出预期,但也只能有1亿出头的票房。其实从2-3月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定档情况来看,也能看出有关部门的安排——被刻意的每周平均分布,也是为了让市场不至于冷热不均,但对于市场究竟能有多大改善,只靠这几部体量在1-3亿左右的影片来调节,恐怕机会不大。

其次,档期内新片数量较少,很大程度上仍然在依靠老片的余力,留给观众们的选择并不多。而在老片中,口碑出色的影片数量同样较少,这样观众去影院观影的意愿也不高。就算是想看文艺片,但是没有排片,观众们也很无奈。

综合以上因素,导致了今年的春运档如此冷清的结局。由于没有新片定档,档期空缺,现有影片后劲有限,在接下来的近半个月时间内,工作日票房不及5000万,周末票房在8000万上下徘徊的现象,恐怕仍将继续上演。

重视寒假档威力,尤其是动画片

为什么我们要呼吁重视寒假春运档的威力,因为就算是只有半个月的上映期,这段时间依然是不该被浪费的。

在过去,各大档期之间分裂还不像现在这么严重,好莱坞影片也能进得来,所以会有影片注意到这个档期,将其视为春节前的预热。然而如今的情况是,中等以上体量的影片都想去大档期吃肉,实现票房更大的收益;而中等以下的影片,甚至是小片,一方面怕大片大档期,另一方面又想蹭大片大档期的汤喝。这就造成了现如今档期之间极为不平衡的冷热不均现象,也让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彻底沦为了“垃圾时间”。

但其实,过往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这段时间仍然是有很大发挥的。究其原因,情报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头部影片的存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现如今好莱坞影片逐渐失效和缺席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需要一些腰部体量左右的国产片站出来,在这个档期去承担更多的职责,引领后面的影片,助力大盘,给春节前的大盘预预热。像是2018年的《南极之恋》,还有2021年初的《大红包》,其实就依靠长线效应走出了不错的票房曲线。‍

另外,这个档期其实很适合动画片上映。毕竟,春运档仍在寒假档期间,小朋友们仍处在假期当中。再加上,这个档期一般竞争力较弱,稍微有一点体量的真人电影都不会主动选择这个档期,反而倒是给不少动画片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

过去的几年里,2017年的《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魔弦传说》、2018年的《小马宝莉大电影》、2019年《白蛇:缘起》等片其实都取得了预期之外的票房,甚至还有很多完全不知名的“一日游”动画片,靠着较长的两周春运空档,也小捞了一把。此外,每年春节的固定系列《熊出没》也都会在大年初一前的两周内开启大规模的周末点映,基本上这些点映场也可以获得千万级的票房进账。因此,这两部动画或许也将会给接下来两个周末的大盘贡献一定的力量。

总之,综合来看,春节前的寒假档确实很冷,但是冷档期并不意味着就该被直接放弃。某些时候,认准自己的体量,另辟蹊径,规避风险,或许反而能在一个较冷的档期里突出重围,大展身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坦克,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监管:投资后果自负,重罚忽悠式销售

2024-01-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