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则煤矿实现5G通信全覆盖,多项智能化生产应用落地|最前线

林炜鑫·2023年12月06日 14:31
5G通信技术帮助煤矿提高生产效率。

文|林炜鑫

编辑|邓咏仪

当前煤矿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要从根本上改变煤矿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安全生产的目标。陕西拥有360多处煤矿、产能达8亿多吨,成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先行先试地区。

其中,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项目的配套资源矿井——大海则煤矿,于2020年11月被列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大海则煤矿景田面积265.63平方公里,资源总储量47.86亿吨,设计可采储量31.85亿吨,矿井建设规模1500万吨/年,服务年限157.7年,2021年试运型投产。

传统煤矿企业饱受一些行业问题的困扰,诸如开采环境恶劣且危险,招工困难,安全监管难度大,传统网络(3G/4G)井下覆盖范围小,井下数据不互通等,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难点,大海则煤矿项目开展了多项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机电副总尤峰告诉36氪,集团投入了大约10亿元用于智能矿山建设,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中兴通讯帮助建设的5G通信。尤峰介绍,煤矿首次构建了全矿井700MHz+2.6GHz频段的5G网络覆盖,首次实现了矿井5G-VoNR,5G多频段有效覆盖范围达到1600-1800m。在井下视频实时监控、环境监测、采掘及固定场景远程控制、无人驾驶、机器人、移动APP联动等煤矿生产的具体场景中,均运用到了5G相关技术。

今年11月,36氪来到大海则煤矿实地探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36氪进入600余米深的井下工作面体验。和传统印象中又窄又暗的环境不同,大海则煤矿的井下,通道宽敞,可以容纳载人巴士、卡车等自由通行。灯光明亮,正在作业的工人并不多。得益于5G、AI等技术的应用,井下的生产现在主要依靠一系列智能化采煤设备,大幅减少了人工需求。

大海则煤矿率先通过构建专线、工控网与5G传输互为备用的数据传输结构,研发基于透明地质和四维空间定位的自适应规划截割智能集控系统,使智能开采率达到80%以上。

同时,基于5G与工控网技术,煤矿相关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套掘进工作面人-机-环-管,全参数、多系统融合联动的集中监控一体化平台,采用“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集控中心远程干预为辅”的自动化掘进模式。现在掘进效率提高20%,井下单班作业人员减少3人。

回到地面,指挥中心相应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摄像头和5G通信网络,指挥中心里的大屏实时显示井下人数、车辆、通风情况,甚至矿工所在具体位置等各系统数据和画面。地面工作人员只需通过大屏,便能应对各种突发异常状况。

今年2月,大海则煤矿项目获得2023年CSMA“5G能源挑战奖,大赛评委认为,双频(700MHz和2.6GHz)5G专网提高了采矿作业的安全性,并且降低了运营成本。大海则煤矿项目的顺利落地,也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作出示范。

谈到煤矿的下一步发展, 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冠超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和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目标是打造新能源大基地,提升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环保也是煤矿企业关注的重点。大海则煤矿深度利用水资源,比如矿井水回灌,减少地表水资源消耗,也采用新技术处理矿井废水,减少环境污染。另外,矿区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实现了矿区供暖制冷、生活用能的自循环利用。

+1
9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