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最新发声: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本报记者 孟珂
11月2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孙立在“先进制造与新质生产力——2023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小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市场创新主体,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北交所肩负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使命,开市两年多来,聚焦企业创新发展的切实需求逐步构建和完善全链条、全方位制度和服务体系,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投早投小投新”生态逐步形成
据孙立介绍,针对中小企业形态复杂多样、成长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高等特点,北交所聚焦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等方面设置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建立了协同高效、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机制,企业受理至过会平均用时160余天。截至2023年11月23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32家。
“与此同时,北交所和新三板形成了分阶段、分层次的股票融资机制,为企业深耕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孙立表示,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476亿元。从募投项目看,八成募集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助力企业提升发展新动能。北交所53家公司披露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累计激励对象超4000人,为企业留住人才,促进管理层、技术人才和资本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立表示,北交所与新三板坚持一体发展,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制度型对接,进一步完善全链条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11月23日,北交所合格投资者超630万户,800余只公募基金以及社保基金、QFII等均已入场,“投早投小投新”生态逐步形成。北交所开市以来,私募创投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了超140家企业发行上市,新申请挂牌公司中超三成企业有私募创投持股。
四方面工作推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着眼于打造比较优势和特色品牌,对北交所高质量建设进行了系统性谋划和部署,提出一揽子务实举措。
孙立表示,下一步,北交所将主动融入党中央部署要求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大局,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总体框架下,推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工作,发挥好北交所改革“试验田”作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贡献力量。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注册制在北交所走深走实,更好支持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不动摇,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市场各项基础制度和机制,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精准有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工业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落地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制度,坚持把好审核“入口关”,在坚守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及新科技、新赛道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创新成色足、成长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上市发展。
二是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实现创新发展。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监管和服务并举,着力实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对信息披露、减持、分红、关联交易、募集资金管理等事项的监管力度,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创新发展,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做优做强;同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虚假披露、资金占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可信、可投的上市公司群体。
三是大力加强投资端建设,促进创新资本高效循环。以促进投融两端平衡为目标,积极推进公募基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更多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市场建设,做好新增做市商入场做市工作,更好发挥做市商改善估值定价和流动性的功能;推进北交所与私募股权创投市场的协同发展,加强“募投管退”全链条各环节制度衔接,共同发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和指数体系,优化交易制度安排,提升投资者投资交易便利性;支持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回报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四是强化各方联动和协同发展,打造市场高质量发展良性生态。强化与工信、科技、国资等方面的协同,把北交所建设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平台、央企国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持续强化多层次市场互联互通,畅通企业发展路径。在前期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专项加分安排的基础上,配合中国证监会完善基金管理公司分类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券商、基金等机构持续提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投资力度。
本文来自“证券日报网”,作者:孟珂,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