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行思维”推动区域创新引领,陕西地市创投的实践探索

左远良@36氪陕西·2023年08月14日 17:33
陕西地市基金的鲶鱼效应,不仅搅动了地市之间的竞争格局,而且还产生了对更多外部资源力量的虹吸。

近日,由陕创投管理的安康硒谷基金已投企业一茗茶业,顺利完成了项目退出。作为陕西设立最早的地市级产业基金之一,安康硒谷基金设立于2017年,定位于通过股权投资工具,促进安康新材料、绿色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

而就在去年10月,安康硒谷实现了领盛科技溢价退出,双方同时约定仍然留存一定份额的股权。一方面是领盛科技对基金团队服务及赋能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基金团队的平台资源,持续助力企业成长壮大。

领盛科技是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安康旬阳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聚焦在吸附分离树脂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掌握了10余项技术专利,其中多项核心技术已经处于行业头部水平。在公司成立之初,领盛科技面临着资金投入大、产能不足等问题,安康硒谷基金在直接股权投资之外,还通过高质量的投后服务,为企业在规范治理、上下游对接、产能扩充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助力。

目前,由领盛科技负责建设使用的旬阳功能分离新材料及植物提取生产基地,已于今年7月正式生产投用,预计年产值能达到3.5亿,同时正在形成当地富硒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的聚集效应。

领盛科技-旬阳生产基地

如果单从投资业绩来看,与动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相比,无论是一茗茶业还是领盛科技,其对基金的账面回报并不十分显眼。但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国资背景产业基金的职能立场来说,安康硒谷基金不仅是发挥了股权投资的作用,更是通过科技金融工具,为这类科技型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支点,背后撬动的则是大量的政策资源、竞争优势和产业资源。

打破区域不平衡,地市创投基金的破局

安康硒谷基金诞生的背景,是安康市对政府传统财政资金拨付方式的革新。

早在2016年,为了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安康市便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扶持产业、滚动发展”的财政金融目标,通过变“直接拨款”为“股权投资”,以“拨改投”的全新模式,用股权思维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政府投行作资本招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按照安康市政府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安康市级财政共计向该市政府各类产业基金出资9400万,通过基金规模效应和专业团队的管理服务能力,不仅支持了本地企业的提质增效,还招引了一大批重点项目来安康投资兴业。

实际上,安康硒谷基金的成立,某种程度上也是陕西地市创投必须要走的破冰之路。

长期以来,陕西省内的创投资源,呈现出“省会强而地市弱”的现状。受限于政策环境、经济体量和财政能力等要素,在2016年前后,除了省会城市西安之外,整个陕西地市几乎没有一支创投基金。这种尴尬和被动局面,不仅成为了地市政府在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上的极大掣肘,另外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地市创投资源和金融工具的短板,限制了陕西社会经济一体化和良性发展。

而就在如今,包括安康在内的非中心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躬身入局,区域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正在逐步被打破。根据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结合中基协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注册在陕西省会城市之外的私募股权机构已达26家。另外在基金数量上,安康市有4支,渭南有20支,榆林有13支。

仅从基金数量来看,陕西各地市区域之间仍存在高低落差,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不容忽视,那就是相对于2021年,除了西安之外的陕西其他地市,2022年基金管理人总数在比重提升了1.4%,这不仅体现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效应向地市的延伸,同时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积极落实投行思维,对股权投资的重视程度在日益加强。

地市政府扮演基石投资人,省级平台协同助力

近年以来,以合肥为代表的政府投行模式声名鹊起,吸引了安徽其他地市纷纷效仿,并且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绩。在数以千亿计的国有基金丛林背后,是安徽政府实力雄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以及创新的政策环境。反观陕西各地市来说,无论是财政收入水平还是政策开放程度,都相对不及安徽,这就更显得各地市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先天不足和后知后觉。

陕西某地政府财投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早年以前,相对于市场化的基金,地市基金在设立阶段,募资非常难,即便是有政府的基石资本作为信任基础,还是很难吸引到社会资本的加入,毕竟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和对回报周期的要求更高。另外在投资期,地市基金普遍面临着项目资源少、可投标的质地相对欠佳的难题。

实际上,受限于地市基金的属性和基因,其本身就很难与社会资本产生深度耦合,所以就必须选择与自身使命定位一致的“同道中人”。在这种背景下,陕西地市基金不得不向外借力,这其中就包括与省级出资平台的链接。

谈及陕西地市引导基金,就不得不提到陕西省科技厅下属的国资平台——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集团管理的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是陕西较早的政府引导基金之一,不仅是前文中提到的安康硒谷基金的出资方之一,而且还参与设立了全省各地市近10支地市基金。截至目前,其地市子基金共投资企业超过30个,实现基金放大倍数超10倍。

随着省级政府引导基金的入局,不仅增强了地市设立引导基金的基础,扩大了基金影响力和规模,而且还夯实了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地市创投的信心。以前文中提到的陕创投为例,目前该机构在管的安康、汉中等地市基金,均有社会资本的出资。

另外随着陕西地市基金的引导带动效应,还吸引了很多上市公司和产业资本的目光。例如,于2021年9月设立的宝鸡市投资引导基金,就有包括上市公司众合科技和杭州礼瀚投资等合伙人的参与,各方联合出资份额已与政府平台相当。

地市基金业绩凸显,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在解决了募资端痛点之后,得益于政府引导基金品牌影响力的逐步建立,各地市在投资端的难题也很快迎刃而解。梳理陕创投地市基金历年投资案例不难发现,除了向本土重点产业和优质项目的投资之外,通过基金以投带招的效能发挥,先后有凝远新材、华诚领航和华胜渭蒲等明星项目,落地在了榆林、渭南等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地市创投基金还与已投项目实现了互相成就。在日前发布的“陕西2023年度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中,很多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企业,如天成航材、聚泰新材、三义高科等,股东结构里都有地市引导基金的身影。

相比安徽等其他发达省份,尽管当前陕西地市基金在规模数量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随着以安康、渭南等代表地市的先行先试,尤其是很多成功投资案例的不断涌现,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更多地市政府在意识和行动上转变,尤其是秦创原驱动平台向县域的下沉,包括富平、渭南高新区、留坝等区县级政府,近几年都在设立地方创投基金上有具体的动作。

陕西地市基金的鲶鱼效应,不仅搅动了地市之间的竞争格局,而且还产生了对更多外部资源力量的虹吸。

榆林市财投下属的某基金团队管理人表示,这几年不仅仅是榆林各县级政府在设立创投基金上跃跃欲试,包括很多民间投资人、实业公司和产业集团等,都在集中拜会榆林市政府有关出资平台,寻求双方在创投行业上的深层合作,一方面在为其资金财富的投放找通道,更多是希望借力政府平台,实现在股权投资上的更大回报。

当前,全国各地的政府引导基金都进入了存量整合优化、精耕细作的新阶段,这对陕西地市创投基金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基金投资工具,未来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扶持助力更多本土项目做大做强,同时又能在增量市场中,做好资源聚合与价值兑现,考验着政府的投行能力,更考验着基金管理团队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人才和科技成为沣西的金名片,人才科技优势也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

2023-08-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