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茅”股价业绩“双杀”,再被股东减持,欲靠高端化逆袭不易
近日,调味品赛道龙头海天味业(SH603288)再被股东减持。
公告显示,公司董事文志州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所持有公司股份不超过280万股。高管减持后不久,海天味业又被大股东沪股通等继续减持。
去年十月以来,海天味业陷入“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品牌美誉度遭到重创,并在此后的大半年中经历了股价业绩双下滑。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7月24日,海天味业收盘价为43.75元/股,相较于年初股价跌幅已超30%,市值蒸发超千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保持“高增长”态势的海天味业业绩增速正逐步放缓。今年一季度更是出现了营利双降的局面,为上市以来首次。
未来,海天味业要如何挽回颓势?
业绩增长乏力,股价成长空间见顶
事实上,在受添加剂事件影响之前,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速就已连续几年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净利润增速成为负数,增长乏力明显。
财报显示,2018年-2022年,海天味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8%、16.22%、15.13%、9.71%和2.42%,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3.6%、22.64%、19.61%、4.18%和-7.09%。
2022年,海天味业营收256.1亿元,同比增长2.42%;净利润约为61.98亿元,同比减少7.09%。
海天味业2022年年报截图
分产品看,2022年海天味业酱油实现营收138.61亿元,同比下跌2.3%;调味酱实现营收25.84亿元,同比下跌3.07%,蚝油实现营收44.17亿元,同比下跌2.54%;其他产品实现营收29.32亿元,同比增长32.61%。上述四个品类的毛利率均比去年同期降低,分别为40.29%、37.28%、33.65%、27.18%。
海天味业2022年年报截图
2023年一季度,海天味业营收同比下滑3.17%,净利润同比下滑6.2%,业绩颓势仍未得到扭转。
对于公司一季度营利双降,海天味业表示,其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春节较早,导致一月份发货时间太短,另外餐饮行业虽然在逐步恢复,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过去两年一直延续的成本压力在2023年仍未显著缓解。虽然部分原材料有降价趋势,但有些原材料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例如白糖、部分包装物等,因此,海天味业判断2023年整体成本仍然居高。
而面对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天味业为了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又无法使用常规的提价的手段提升利润率。近3年来,除了在2021年10月涨过价之外,海天味业旗下产品鲜有提价。
究其原因,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称,调味品行业的竞争充分,品牌众多,海天味业并不具备任何品牌增值赋能的能力,而且调味品不属于高频次使用的刚性消费品,如果提价只会造成自身销售的压力。
受业绩表现不佳、添加剂双标事件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海天味业股价也是跌跌不休,相较于2021年初的6497.74亿元市值的高点,如今已跌去将近4000亿元,跌幅达62%。
对于海天味业股价“跌下神坛”,沈萌表示,海天味业之前股价上涨是受到大消费板块白马股的概念、以及业绩快速增长的影响,但随着市场热点转移,导致对消费白马股的预期偏弱,估值开始回归理性,海天味业股价成长空间见顶。
事实上,近年来海天味业也试图尝试跨界业务,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多元化、高端化布局策略难实现
2014年2月,海天味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在成功上市之后,海天味业除了巩固酱油、蚝油、黄豆酱三大主营业务之外,还一直在尝试拓展调味品上下游新领域。
2014年4月,海天味业以9000万元的价格收购开平广中皇食品有限公司,向腐乳行业进军;2017年2月,海天以4027.1万元收购镇江丹和醋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加快食醋品类的布局;2019年12月,海天味业以1.69亿元获得芝麻油企业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67%股权,以此开始在芝麻油领域发展;2020年8月11日,海天还推出了旗下首款火锅底料产品,正式宣告入局火锅底料赛道……
目前,海天味业旗下产品已涵盖了酱油、蚝油、醋、调味酱、鸡精、味精、油类、小调味品等八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和品种。
在2021年的业绩交流会上,海天味业表示,公司将继续打造上下游兼容生态圈,拓展新品类,如粮油米面、火锅底料、醋酒等“复合调味品”,构建新的增长点。
不过,目前国内的调味品市场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市场也被细分成了多个细分领域,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各自的龙头企业。例如食用油有金龙鱼、火锅底料有海底捞、食用醋有恒顺醋业等。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天做多元化看似容易,但其实想要进入新的领域难度非常大。”
从财报数据来看,目前海天味业的多元化转型成效也并不明显。2022年,酱油、调味酱以及蚝油三大主营产品的营收占比仍高达81.46%,而包括粮油、醋、料酒在内的其他品类营收占比仅为18.54%,尚未对公司的整体业绩形成有力支撑。
而除了多元化以外,海天味业的目标还包括向高端化调味品市场进军。除了加强0添加系列、有机系列、减盐系列酱油等产品线布局,还卖起了高端食用油系列产品。其“油司令”系列大豆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等产品的价格比起金龙鱼、鲁花等品牌的同类型产品都要贵上几十元。只是截至目前,这些产品都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水花。
对于海天味业对于高端调味品的战略布局,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海天味业本身定位是一个大众化品牌,公司如果不投入更多的精力、资源配置在中高端酱油的推广上面,很难改变大众化的定位。
沈萌对此也表示,如果海天只是希望单方面从营销角度定位高端,而不能在产品品质的角度符合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预期,那么海天的高端策略也难以实现。
数度陷入食安风波,海天能否重赢消费者信任?
作为民生大众刚需的调味品赛道而言,食品安全无疑是企业的“生命红线”,也很容易跳动大众的神经。
2022年10月,“添加剂双标”风波给海天味业带来巨大冲击,不仅影响了公司的业绩和股价,还让其品牌信任度和美誉度备受打击。
彼时,海天酱油被指配料表“双标”——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没有添加剂,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在中国售卖的除了天然原料之外还有较多添加剂。
随后更有网友指出,海天酱油配方中,使用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已经被明文列为一级致癌物,已经被国际淘汰,认为海天贪图便宜,不使用更安全的山梨酸钾,而使用具有致癌性的苯甲酸钠。
此事一出引发轩然大波。而海天味业先是在9月30日发布声明,称公司产品所含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及法规要求。但该声明并没有平息网络争议,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事态发展。
见事态发展不妙,随后几天内,海天味业两度发布澄清声明,称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品法规标准不一致导致一国(地区)一标,但其在售产品不存在出口的优于国产的说法;并强调“截至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未发生重大变化,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
但尽管海天味业给出了解释,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据当时媒体报道,2022年10月10日A股开市,海天味业市值骤降9.35%,当月股价跌超29%。尽管彼时多数观点认为添加剂“双标”事件对公司影响主要在短期,但就海天味业财务数据来看,舆论风波已致使部分C端消费者品牌迁移,成为公司2022年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这场风波给海天味业带来的余波还未平,今年6月,海天味业再度因“海天蚝油内疑发现生蚝”一事再度登顶热搜。
6月2日,有消费者爆料称从海天蚝油内发现疑似生蚝的不明异物,并表示“觉得很恶心,再也不敢吃海天的东西了”。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如果真是生蚝出现在成品中,表明公司的生产环节存在问题”;也有网友表示,“瓶口太小异物不易进入,更像是保存不当产生的霉菌”;还有不少网友称自己买的海天酱油也发现过蛆虫等异物……
6月6日,海天味业做出回应,目前不能确定涉事产品为海天的产品,后续会调查处理。正常蚝油产品生产中都有过滤工艺,生产过程安全,消费者可以放心。海天官方旗舰店客服也表示此事已做记录,会有反馈。
对此,朱丹蓬评价称,海天的产品质量事故频发,凸显其质量内控体系存在很大的纰漏,整体运营也有问题。此次生蚝事件叠加以往的舆论风波,对海天在消费端的品牌形象也有影响。海天需要把质量内控体系作为未来工作的重心,否则会对企业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消费财研社”(ID:XF-caiyanshe),作者:Helena Chen,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