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安徽如何「靶向精准」?这里有一份掘金指南
文|武佳欣
编辑|森林
审核|王顺
“合肥产业思维比较浓厚,有着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决策机制、产业投资思路。”一家落地在合肥的光伏企业高层曾这样告诉36氪安徽。
近年来,在安徽,以合肥产业资本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逐渐成为活跃在创投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培育产业,不仅打造了出圈的“合肥模式”,更崛起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代表性战新产业,为合肥拿下万亿GDP、安徽跻身全国Top10强省提供助力。
36氪安徽注意到,这一模式背后,安徽很多优质项目前期更看重政府资本和产业资本。“我的项目很好,这轮不向VC/PE开放,是因为更看重资源链接,而不是钱。”合肥一家科创企业创始人这样告诉36氪安徽。此外,有政府背景的资金,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投资人而言,募钱和找项目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VC/PE们前往安徽的脚步并未停下。在他们眼中,安徽哪些赛道值得关注?该怎样募资、怎样找好项目?创业和投资的未来趋势又在哪?
基于此,36氪安徽举办了一场以“依然看多安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邀请安芙兰资本合伙人吴在英、昭原资本管理合伙人朱路迪和36氪基金执行董事陈伯昆,共话安徽产业与投资的新变局。
投资人正在分享
走向「窄门」
三位投资人在分享各自关注的赛道和所投的代表项目时,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半导体等赛道被多次提及,其中有的项目在其细分赛道,出货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第一。
作为深耕安徽市场的投资人,朱路迪告诉36氪安徽,半导体是他投的比较多的领域之一。
昭原资本管理合伙人 朱路迪
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安徽半导体产业异军突起,合肥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也是集成电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今年上半年,就有龙迅股份、颀中科技、晶合集成、芯动联科等多家安徽半导体企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除了合肥,池州是安徽半导体领域的一匹“黑马”,从零开始打造了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此外,芜湖也加速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长飞先进半导体近期刚刚宣布完成超38亿元的A轮股权融资。
虽然表现亮眼,但不可忽视的是,半导体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产业,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创纪录水平之后,2023年整个半导体市场仍处于下行周期之中。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对芯片的需求仍不断增加,头部半导体企业群雄逐鹿。这一背景下,关注半导体的投资人该如何切入?
“半导体领域中,头部已经比较明确,我们就会往上游细分领域去投,比如设备和耗材。”朱路迪指出,“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其一是技术,我的技术团队是不是好?第二是商务,我做出来之后,下游到底会不会试?”
事实上,走向细分领域不仅仅是半导体行业的趋势。安芙兰资本合伙人吴在英提出,“当今,创业和投资都是冰火两重天。我相信伴随高质量产业发展进程的加速,大家都将走入可投赛道的‘窄门’,一是很多周期性行业不需要再看了;二是涌现出来的没被满足的市场、进口替代对团队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安芙兰资本合伙人 吴在英
“哪有那么多的好项目,在硬科技赛道,我们不谈中试,就是初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一位从安徽某上市公司离职创业的企业家告诉36氪安徽。
不过,正所谓一代装备,一代材料,吴在英也表示:“在‘窄门’中,我仍然坚信新材料是具有广阔前景的行业,值得我们深耕,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从而促进中国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明池」与「场景」
谈及安徽的投资路径,以政府基金为主导的“合肥模式”是绕不开的一环。36氪安徽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来合肥“取经”,就是学习合肥的投资模式。
36氪安徽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今年年初至今,安徽全省共有近20支基金设立及备案。值得关注的是,4月,安徽省财政出资500亿元设立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其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家电家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五支主题母基金。
在此背景下,投资人该如何获得政府青睐?三位投资人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优质项目。
吴在英告诉36氪安徽,现在政府对盲池基金的态度越来越不喜欢,而是更青睐「明池基金」。“举个例子,我有10个已经准备就绪的项目,政府招商部门在考察完这些项目后,也希望项目能够迅速落地。因此,我们需要把项目准备订单比较充分,以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她表示,“我们会充分落实好项目,让政府招商部门对技术足够了解,让创业者对这片土壤也有直观认知。”
此外,她还提到了一个新词:「场景招商」。不同于政策吸引的招商模式,「场景招商」是从场景需求出发,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
36氪安徽了解到,早在2022年5月,合肥就组建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根据合肥晚报此前报道,2022年合肥挖掘场景需求超600个,促成意向合作70多项,累计服务超1000家企业。
朱路迪则表示,投资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有限的公司上,“我们会去跟科学家进行深度交流和学习,给他提供新的东西来解决行业内的痛点,他们行业的痛点反过来就是我们的投资机会。”
既然要拿着项目去募资,那么好项目又怎么找呢?
在吴在英看来,好的项目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已投资龙头企业的上下游资源,二是大院大所,三是在一些细分领域更专业的FA机构。
朱路迪认为,找项目第一是同行介绍,第二是背景较大的券商的项目,或中科院、清华这些院所体系内的项目。此外,他还提到:“我们最重要的项目来源是产业方的介绍,一个是我们之前已经投过的产业方,第二个是我们投资过程中深耕的产业。”
而对于背靠新经济领域资深媒体平台的36氪基金来说,陈伯昆表示,优质项目一是来自36氪深度挖掘报道累计的项目库,二是来自外部合作伙伴以及中科院的项目共享。
36氪基金执行董事陈伯昆
回归初心
即使找准了优势赛道,甚至赶上了风口,创业和投资本身也并非易事。
对创业者来说,期待获得更宽松的环境、更多的资源支持、更长时间的容忍度。对投资人来说,还要立足当前市场环境,洞察创业和投资的未来趋势所在。
“什么样的趋势是趋势呢?”吴在英表示,“趋势是很难预测的,但是需求是一个可以看到的机会,我们寻求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找到用户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并在这个方向持续耕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市场尚未被满足,我们就会继续投资。我们希望做出满足全球用户需求的产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关于未来赛道,朱路迪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所有的投资其实最终是回归到企业,所有的企业回归到一件事:要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他认为,“不管是地缘政治的原因,还是疫情的原因,还是经济周期的原因,这些都是短期波动。最终人类是要让个体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去找新赛道。”
“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执着于初心。”陈伯昆举了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最火的AIGC出来之后,中国一瞬间出了好几家合作方,大家也就蹲那几天而已,就消失了。这样的风口你追得上吗?你能持久吗?不一定。还是要做好自己核心的东西,在现有的价值上做延展。不一定赛道不行了,你就不行,有可能是你还没有走到那一步,没有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我们不好预测未来,我认为做好自己,不忘初心才最重要。”
圆桌论坛现场
无论是用户需求,还是永葆初心,本质上还是用科技去改善人民生活。一位自称“贼心不死”的创业者这样告诉36氪安徽:“我们的员工出去谈项目自带光环:往小的方面说,公司产品可以给客户带来实际的价值,往大的地方说,可以保护人民安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优质项目加上资本加持,让安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根据36氪创投平台今年1-6月统计数据,在融资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上,安徽都位居全国前六,有阜阳欣奕华、华晟新能源、轩辕科技、海图微电子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获得融资。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