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 | 经纬领投固态成像探测器供应商,「善思微」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36氪获悉,固态成像探测器专业供应商成都善思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善思微”)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重元纳星、乐礼资本跟投,老股东惠每资本追加投资,百榕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次融资资金将用于X射线探测器及核心芯片的产品研发、产能拓充及市场推广。
善思微成立于2019年9月,致力于固态成像芯片及探测器模组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认证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善思微的主营业务包括CMOS平板探测器、CT探测器、光子计数探测器等高性能X射线成像探测器及相关信号链ASIC芯片,以及其它基于单晶硅技术的固态成像芯片及探测器等,可用于医疗、工业、安检等成像领域。
发展至今,善思微在晶圆级CMOS探测器领域已有成熟产品和解决方案,并给牙科CBCT厂商、工业无损检测厂商进行量产供货;大尺寸CMOS探测器完成样机研发,在国内是研发进度最快的厂商之一。
就医疗领域的应用来看,作为曾经被“卡脖子”的行业之一,国内医学影像设备一度严重依赖进口,最夸张的时候,在MR和CT等设备市场,进口产品曾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了改变这种境况,政策开始向该领域“开刀”,以利好国产设备——除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审批)提供支持外,更要求医院优先购买国产设备;加上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国产影像设备以及产业链上游也因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善思微专攻的CMOS平板探测器、CT探测器及光子计数探测器正是帮助国内影像设备企业解决核心部件“ 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善思微可为客户定制化开发探测器及核心芯片,保证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核心部件供应链韧性,降低供应链风险。善思微方面表示,国内企业将有机会凭借定制化核心部件的创新产品,依托差异化优势及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打开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基于产品性能、稳定性及售后技术支持为国产设备厂商提供相应保障。
据了解,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都依赖于多种“高精尖”零部件,譬如大型X射线影像设备核心组成部件有X射线发射系统、X射线探测系统和核心图像算法;CT设备除了这些,还会涉及高压发生器等。而目前,X射线发射系统和X射线探测系统都面临着核心部件“卡脖子”的问题。
其中,X射线发射系统最核心的是X射线球管,目前主流是旋转阳极X线管,国内有麦默真空、昆山医源等企业已拿证,但整体市场渗透率低。X射线探测器则可分为CT探测器和平板探测器。CT探测器目前国内没有成熟解决方案,善思微正在积极研发中。平板探测器可根据材料分为CMOS探测器(单晶硅材料)和非晶硅探测器。在CMOS探测器方向上,善思微是目前国内更靠前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非晶硅探测器方向上,国内奕瑞科技已发展非常成熟,在国内和海外都有一定的市占率,目前也在研发布局CMOS探测器。
据悉,探测器是影像设备中最具技术含量及价值的零部件之一。而X射线探测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的高低,其价值占到影像设备成本的1/3左右,只有在探测器自主可控的条件下,才能做出独立自主的整机设备,面对海外厂商才会有竞争力。
而探测器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底层芯片设计、探测器系统设计、封装制造工艺三个层面。善思微目前已掌握探测器从研发到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而这主要依赖善思微拥有芯片、辐射探测、医学影像复合背景的技术团队,以及丰富的芯片及探测器产品研发经验。据了解,善思微创始人罗杰博士曾带领团队研发了纳米维景的静态CT探测器,带领团队开发了第一款国产CMOS探测器。
截至目前,善思微的大面阵CMOS探测器已完成样机研发,芯片设计及拼接、闪烁体耦合等关键技术环节已验证跑通;与此同时, 公司还牵头承担“ 十四五”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研制DSA用低剂量、高分辨率、大面阵CMOS平板探测器, 推动高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实现真正国产化。
至于未来的市场前景,Yole Développement曾发布报告称,全球2024年X射线探测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8亿美金,CT探测器和CMOS探测器市场规模达到13~14亿美金,复合增长率超10%。随时小尺寸CMOS市场的持续渗透、大尺寸CMOS的应用落地,以及CT探测器模组、芯片等的应用,未来出海业务的推进,善思微也将实现长期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