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人才、题材,哪一个更能保障好内容的“确定性”?
国内视频网站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累积亏损总额超千亿,近年来各平台先后走向盈利,渡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回望长视频平台的“血泪史”,造成过去几年亏损的核心问题还是内容成本太高,低效的项目太多,很多项目S级的投入却没有得到S级的收入回报。
总结起来,这是内容的“不确定性”太强所致。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主观的原因,比如没有能力做出好内容,或者即便是有能力做出好内容也不愿意去做,因为市场环境太浮躁而静不下来心去做好内容,一些大编剧也不亲自写剧本、一些大导演也只挂个名。
客观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整个中国影视工业化水平的原因。因为整体工业化水平跟不上,草台班子多,各制作团队在制作能力上的差距太大,导致整体内容的“不稳定性”非常明显。
做内容讲究命中率,视频网站苦苦找寻的保障内容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什么?IP、人才、题材,到底哪一个更能保障好内容的“确定性”?
IP?
对好莱坞院线大片而言,最具抗商业风险能力的生产要素是:IP。
如:派拉蒙的《碟中谍》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环球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侏罗纪》系列、小黄人系列;米高梅(已被亚马逊收购)的邦德系列;狮门影业的《饥饿游戏》系列、《疾速追杀》系列;索尼的《蜘蛛侠》系列;华纳的《哈利波特》系列、DC系列;迪士尼的漫威系列、星战系列、《阿凡达》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夺宝奇兵》系列等。
虽然这些项目质量有好有坏、口碑有高有低,在收入回报上也不乏个别项目的亏损,但把整个坐标轴拉长后从整体来看,好莱坞大IP项目的盈利率要明显高于其它的大片,遭遇票房“滑铁卢”的商业大片,大IP项目占比不大。
因为IP的抗风险能力强,所以投资可以码得很大,比如《阿凡达2》《速度与激情10》令人惊掉下巴的投资(《阿凡达2》已回本,《速10》回本问题不大),比如《权游》的衍生剧《龙之家族》单集成本达2000万美元而HBO不愁收不回成本。
从好莱坞各大巨头的并购案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IP已经做成了巨额的产值,成为了重要的资产。
中国电影有没有类似好莱坞那样的大IP?《流浪地球》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这样的可能算得上,但具体能拍多少部,系列具体能走多远,还值得观察。
2015年—2019年,互联网资本涌入长视频领域后,中国有不少网文买上过千万甚至超过3000万的天价,其结果是不少高投资的大IP剧集都扑街了。当时业内有一种说法是大IP不行了。直到《庆余年》等剧的出现,大家又开始扭转对大IP的论调。
近年来,业内对IP的看法颇为冷静客观了,既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很多IP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发中。比如现在被长视频所看好的“漫改剧”模式,本质上还是依托IP。
IP剧整体质量有所上升后,业内对IP剧的看法就有所改变,这说明错的不是IP本身,错的是没把IP改编好。
为什么好莱坞的IP能做成产值,而中国的IP做不成大的产值?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影视工业化的水平所致。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保证了IP改编作品大多在合格线上。
影视工业化的核心是流程化,是科学的分工。比如《碟中谍4》和《碟中谍5》是不同的导演,《复仇者联盟》一二部的主创和《复仇者联盟》三四部的主创是不同的人。再如同一美剧不同的集数,导演、编剧可能也不同。
这种情况在国内行不行?《庆余年》如果不是王倦来写,换一个人来写,出来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效果了。
国内IP改编的核心说到底还是得靠人才,需要去匹配最适合改编的那个人,有时候还可能是IP原著作者,如墨宝非宝、顾漫、九鹭非香的改编作品等。
爱奇艺的戏剧工作室体系,是从流程、从中台上去提高国产剧集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以此来保障内容的确定性,实践证明,这种自制剧模式比版权剧更具内容确定性,更能降低对版权剧公司的依赖。优酷在敦淇工作室项目、以及《山河令》《少年歌行》等项目上,尝到了自制爆款剧的甜头,目前也在扩大自制剧队伍的建设。这些都是提高国剧工业化水平的平台方举措。
人才?
好莱坞商业电影领域,人才不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好莱坞电视剧领域,受生产流程和创作传统的影响,编剧是美剧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在影视工业化水平尚低的现状下,中国影视行业目前最需要的是:人才。回顾以往历程,长视频行业的起起伏伏都和人才紧密挂钩,长视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用其它任何一种生产元素(比如IP、科技)来降低对人才的依赖。
近年来,爱奇艺举办多届“编剧之夜”,优酷举办“导演之夜”、开展“编剧计划”等,都在表明,长视频平台越来越意识到“流动人才”(尤其是导演和编剧)的重要性。
在好莱坞IP可以变成资产,在中国人才可以变成资产,比如一个较有名气的导演或编剧可以轻松创业,把一个公司做大。
当下,人才又分:老人才和新人才。
资方曾一度迷信过名气较大的老导演、老编剧,后来发现所谓的资深老牌从业者也有不少翻车的时刻,很多老导演老编剧参与的高投资项目没达预期,可能某个资深创作者的上一个项目是品质爆款,下一个项目就哑火了。观众的审美迭代太快,从业者的技术进步跟不上观众的审美进化。常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漫长的季节》出现后人们发现,电视剧也可以是导演的艺术,除了编剧的技术需要进步,国产剧导演的技术也需要进步。
辛爽这样的导演一鸣惊人后,资方将人才之源瞄向“潜力股”,想象着行业人才和增量和可能性。
国内,好内容没法规模化批量生产,内容总归是金字塔式的,头部内容始终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小部分。内容还是具有赌的成分,资方能做的就是把赌的范围缩小。
题材?
题材有没有红利?有些项目肯定是存在红利的,如D美的项目在没被管控前,存在强大的商业能力和造星能力,再如被约束的宫斗剧,以及一些尺度较大的涉案剧等。
有一些具备题材红利的项目对应着大环境“顺势而爆”,如《人民的名义》《狂飙》等。
今年春推会上,龚宇借《狂飙》的“不可复制性”谈到创作者要懂Z治、懂政策,因为政策是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的。
题材和价值观是直接挂钩的。好莱坞各剧集平台内容的差异化,本质上是内容价值观的差异化,比如HBO和迪士尼就有明显不同的内容价值观。
而在我们这,价值观的约束比较大。《狂飙》等剧的播出效果,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整体来看,互联网端仙侠、涉案等品类剧的收视较为稳定,这也是为什么优酷在多年来推出多部热门仙侠剧后,敢在《长月烬明》上砸那么多钱,因为用户是较为固定的,高投入可以带来高回报。
我国人口基数大,用户构成情况复杂,这导致电视台和互联网在内容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用户偏好差异,在题材上的台网融合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很多在电视台收视率较高的剧在互联网的热度却很低,《狂飙》《人世间》这种台网通吃的项目,可遇不可求。
演员?
演员对一个项目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无间》这部剧拍得不算太好,但因为男主是靳东,收视就很高,换一个男主来演,在电视台就达不到这样的收视率。
但国产剧曾经对演员太过于依赖了,1.5亿那样的片酬回头来看实在是太疯狂了,正如龚宇所说:“可能咱们从业的有生之年都再也遇不到了。”
好莱坞的项目也讲究明星效应,典型的如漫威,漫威真人电影、真人剧在选角上都是挑选全球最知名的当红演员来试戏,以形成“演员+漫画角色”的“双重叠加效应”。
但好莱坞的酬劳模式是科学的,如汤姆克鲁斯这种级别的演员是“片酬+分红”的模式,漫威里的很多演员也是“片酬+分红”的模式,这种“按劳分配”的方式,对资方和演员双方来讲都是公平的。
美剧演员片酬的价格基本是固定的,头部演员一梯队的大约在70—100万美元/集(如史泰龙在《塔尔萨之王》中片酬为单集100万美元、伊丽莎白·奥尔森在《爱与死亡》中片酬为单集87.5万美元、安妮·海瑟薇在《初创玩家》中片酬均为单集75万美元),二梯队在40—70万美元/集(如大卫·哈伯在《怪奇物语》中片酬为单集45万美元)。
国内演员的价格浮动太大,有些不能带来对应商业回报的演员,价格虚高、水分很大。
但话又说回来,长视频“会员+广告”的收入模式,使得剧集要完全摆脱对头部演员的依赖也很难。
另外,流量演员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个项目锁定了顶流,也伴随着“热闹”和“争议”,有争议就会有舆情风险,而舆情又决定着项目的生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作者:周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