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奥迪全球技术研发董事何立傅:研发扎根中国,将奥迪DNA注入电动车
4月13日,在新落成的奥迪中国研发中心办公大楼中,奥迪全球技术研发董事何立傅身着西装,时隔三年之久出现在采访现场。
当各大车企的CEO和高管们都在车展前夕,从全球各地奔赴赶来,何立傅开场用“特殊”二字形容自己的此次中国行。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对本土电动化转型速度感到惊叹的同时,也强调中国之于奥迪的新意义,除了是单纯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更是重要的创新基地与技术中心。
这句话的大背景在于,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5.6%,提前三年达成目标。过去几年,轻装上阵的新势力开始从各个维度建立自己的产品优势,并纷纷将超越传统豪华车品牌立为努力的方向。
何立傅坦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拐点的时间远快于此前的预测。其判断,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超过燃油车的拐点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
面对如此的竞争格局,奥迪自身的转变尤为重要,2023年也是其转型的关键之年。
“扎根中国市场”是采访全程的高频词之一。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愿景,奥迪致力于重塑品牌在华电动出行。外在的表现是,3月10日,全新奥迪中国楼在北京迎来盛大开业,全新展厅同步启用。内核的根本性变化在于,为了进一步提速本土创新,奥迪中国升级了其在北京的研发能力。
换句话说,面对需求旺盛却又极度内卷的中国市场,奥迪正全面发力,通过提升本土的体系化研发能力,驱动电动化转型,继续引领市场。
何立傅指出,和传统燃油车不同,中国客户对技术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且非常在意车辆所配备的智能互联、娱乐系统等功能。
基于此,奥迪中国研发执行副总裁迈克尔·霍夫曼表示,奥迪正在尽其所能,满足中国客户对于包括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在内的奥迪车型的期待与要求。
其举例,基于奥迪技术路线图,优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将中国客户使用大屏的偏好纳入产品设计考量,以及在未来电动车中进一步配置基于软件的多样化服务。
目前技术军备赛愈演愈烈,2023年车企在密集推新品的同时新技术也相继落地。而作为奥迪在华技术路线图的一部分,奥迪中国的研发团队与奥迪总部密切合作,重点聚焦智能座舱、传递品牌价值的用户界面、数字互联服务、基于集团统一全新电子架构的品牌专属功能,以及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等研发工作。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智能化的“内卷”也带动了产业链优势。除了自研,近几年外资车企纷纷加深与国内智能化相关企业的合作。
“我们非常乐意并正在与中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迈克尔·霍夫曼表示,“以PPE平台为例,包括散件组装、电池研发在内的许多部件与功能都是通过与中国公司合作实现。我们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研发的两款全新电池,在功能和续航能力上都超过了以往。”
为了提升本土的创新能力和速度,奥迪中国还设立了专门研究汽车行业和整个市场发展趋势的部门。这些员工会在全国各地寻找初创企业,了解其最新技术与想法,考虑如何将其应用于奥迪汽车。
不过何立傅也强调,无论是在内燃机时代还是在电动新能源时代,奥迪DNA都是一脉相承,包括始终坚守高质量、始终秉持优异的运动性能以及始终强调良好的舒适度。
随着面积超过6000平米的全新奥迪中国楼正式启用,奥迪本土化战略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标志着奥迪在华研发能力和架构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奥迪坚持面向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技术创新渊源已久。随着2009年奥迪中国的成立,奥迪中国研发团队也正式组建,成为奥迪汽车股份公司位于德国英戈尔施塔特总部的技术研发部门的分部。自2013年起,奥迪中国研发团队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原奥迪中国研发中心办公。目前,奥迪中国拥有600多名员工,业务范畴包括产品及生产,采购,研发,市场营销及销售,财务、IT、合规,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在内的六个部门。
不过除了本土研发,本土生产也是该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去年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奠基,计划到2024年底正式投产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的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加强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攻势。
凭借日益深厚的本土创新能力和本土生产实力,奥迪已经锚定未来发展路线,通过不断增强研发实力,全速推进电动化进程。
当纯电市场逐渐成规模,正面竞争不可避免。不可否认的是,相继出牌的新势力在BBA盘踞多年的市场中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作为扎根中国35年,在华最成功的豪华品牌之一,奥迪庞大的燃油车基本盘,以及支撑其电动化转型的实力和根基就是其最大的底气。
以下是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技术研发董事何立傅、奥迪中国研发执行副总裁迈克尔·霍夫曼与媒体的对话内容(有删节):
保持优势,扎根中国
记者:中国市场的与众不同不仅体现在创新速度上,还在于消费者对于创新的接受度上。这与海外不同,海外消费者相对保守。奥迪如何看待中国创新和全球产品的结合?此外,中国的客户可能既期待本地化创新,又喜欢受到全球喜爱的产品系列,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奥迪是否会在中国这个不一样的市场单独开发车型?
何立傅:以清晰的研发路线图为指引,奥迪致力于在产品质量、设计、运动性和舒适性等维度永葆奥迪DNA。我们力图把从传统燃油车所承载的奥迪DNA也注入电动车,这将面向全球而非只为中国市场进行生产。对此,我们将其分为两部分:在硬件方面,我们将继续保持奥迪原有的DNA;在软件方面,我们会加大软件开发,打造更加符合中国用户独特需求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数字化新功能,以及在中国加速构建完善的电动出行生态系统,如正在全国部署的奥迪充电站。
下一代奥迪平台分为两个类型:通过PPE平台生产下一代纯电动车型,通过PPC平台生产下一代最高效的燃油车型。但两者的电子架构相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软件领域更快更好地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需求,并使其与硬件研发同步。也就是说,客户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基于软件功能的开发。但我们不会因单个国家的数字化需求而忽略硬件方面的提升,我们知道,这是奥迪的立身之本。
在中国,我们希望借助中国科技公司的力量,将其研发的多样化App服务融入奥迪数字化生态系统,以满足中国客户的独特需求,与此同时,我们在硬件方面会继续秉承奥迪DNA。
迈克尔·霍夫曼:未来发展中,我们在继续保持自身特长的同时,需要融入中国本土特色的数字化功能。能够让中国客户获得期望的体验,对于我们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所以综合来讲,我们在强化原有实力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发力软件领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
记者:PPE平台的优势如何?
何立傅:首先,未来奥迪的电动车型都会基于PPE平台生产,且PPE平台就是为大规模量产打造。即使是不同的车辆轴距、电池和电子架构,都可以做到灵活量产。而且,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PPE平台,都可以生产B级、C级、D级车型,既可以生产底盘比较低的车,也可以生产SUV。
它的特点是搭载了众多高科技并拥有可高端扩展的体系结构。这使得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车型调整相应的电池尺寸,组成电池模块,最终达到规模生产。而且基于该平台生产的电动车型也能够搭载L3自动驾驶技术。
记者:奥迪在进行OTA升级的时候能否保证不同车型但是拥有相同的升级服务?奥迪部分车型能否通过付费实现功能升级呢?
何立傅:可以。实际上我们在进行Audi connect OTA(空中下载)远程升级时使用的是统一的服务方案,所以不论是哪个等级的车型,都可以在升级时得到相应的服务。比如给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进行升级,所有车型的升级基准都是统一的。未来,在车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您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开通额外的功能,比如自动驾驶功能。
记者:现在一些车企会自研芯片、三电系统等,但更多车企则选择采用合作外采的模式,请问您怎么看这两种不同选择,奥迪将如何做呢?
何立傅:于奥迪而言,有两点是至关重要且必须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一个是机械架构,另一个是电子架构。此外,涉及到驱动系统以及生产平台的核心技术,也需要由奥迪把控,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出奥迪品牌高端生态系统。
在保证奥迪掌握机械架构和电子架构的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我们非常愿意携手其他合作伙伴共研共创。我们不将他们称作供应商或开发商,而是称为合作伙伴,并希望他们的技术特长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架构中。
我们非常重视中国的初创企业,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而且,今天下午我们也在奥迪中国楼里举办了“奥迪科技日”活动,并邀请了中国的初创企业出席。
迈克尔·霍夫曼: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2022年我们开通了开发者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集合了更多创新应用程序,了解了这些应用程序在车辆上的运行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重新定义新时代的豪华
记者:奥迪如何定义新时代的豪华?
何立傅:奥迪对豪华的定义彰显了进取的DNA。过去,豪华车有很多指标,涵盖不同维度,比如动力表现、内饰用料的高档程度等等,人们只是把汽车当作从A到B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在定义豪华的时候,更多把汽车看作是用户的第三生活空间。正如以中国城市交通为设计灵感的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它拥有奥迪史上最大的车内空间,既是移动尊享室,也是移动办公室。用户可在车内或交流或休憩,在忙于工作与静享个人私密空间之间灵活切换。这些是我们对于未来豪华出行的独到见解。从设计理念到科技创新,四环品牌始终致力于突破进取,走在时代前沿。
记者:奥迪的车辆设计一度领先行业。但是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方向不同,客户对产品的关注点也不同,所以奥迪在车辆设计方面会有什么改变?在未来会不会有针对新能源车型的全新设计理念?
何立傅:首先,感谢您对奥迪车辆设计的认可。众所周知,奥迪以前瞻进取的车辆设计理念傲视同侪。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奥迪需要在新能源车辆设计方面主动革新。2022年,随着奥迪Q4 e-tron、奥迪“Roadjet陆地专机”Q5 e-tron的推出,奥迪在华电动化产品攻势迈上全新台阶。奥迪将在PPE车型设计方面重点发力,比如车身比例和线条的设计与前沿科技相融合。所以,我相信奥迪的PPE车型可以为大家带来焕然一新的出行体验。
迈克尔·霍夫曼:奥迪在全球共有三个设计工作室,其中一个就在北京。我们希望通过领先的设计去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期待。同时,奥迪对车辆设计的追求不仅限于优美的外观与豪华的内饰,还从材料选择上贯彻可持续理念。
记者: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2020至2022年,奥迪、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均有一定下滑。过去三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是电动车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汽车行业的系统性变革。面对这样的变革时代,奥迪如何重新适应中国市场,进行体系化转型?
何立傅:先从销量说起,不仅是中国市场,奥迪在全球的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疫情影响;二是供应链中断,使得我们不论在销售端还是在产品供应端,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的全球销量没有达到市场期待。
然后,就中国来说,奥迪用户的需求与欧洲和美国市场不同。首先,中国客户更为年轻,他们对于创新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市场。另外,奥迪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女性,这与别的市场也不同。
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独特需求,奥迪有系统性的考虑,已制定了相关的技术研发路线图。具体而言,我们将延续奥迪一贯的进取设计,保持奥迪DNA,加速软件研发,丰富电动出行生态系统。这一本土化技术研发路线图就是奥迪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我们深知中国客户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借此机会,我希望向中国的媒体朋友们再次表明奥迪会认真倾听中国客户对于奥迪品牌的需求,将打造更多本土化的高端产品,提供更卓越的出行体验。
迈克尔·霍夫曼:我认为中国客户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关注产品从视觉效果到应用体验的整个过程。对于奥迪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认识,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他们打造全方位的豪华品牌服务体验。比如,在销售层面,原来大家都习惯4S店,但现在我们发觉中国客户希望更加个性化的销售模式,所以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比如奥迪城市展厅这样的销售尝试,以增加更多用户触点。同时,我们正在中国不断完善电动出行生态系统,包括品牌专属充电站,给予客户全方位的高端电动出行体验。另外,这种用户体验不单单只在公共空间里感受到,其实也会延续到个人生活中来,比如奥迪车主会有自己的社群,分享各自对生活的感悟。我们需要通过高端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他们对于奥迪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呈现。
记者:奥迪的quattro技术在电动车时代是否还能保持领先优势?
何立傅:我们内部也在思考未来quattro技术的发展方向。因为过去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尝试开发全时四驱技术,但奥迪quattro在牵引力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我相信,奥迪quattro技术为客户带来的非凡驾乘体验将延续到电动车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您的问题让我非常激动。前不久在在瑞典,我们对未来将面世的原型车进行了冬季测试,也和竞品车辆进行了比较,最终发现奥迪quattro技术更胜一筹。当然,这一优势也会在PPE车型上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请问奥迪quattro技术将如何应用到电动车型中?
何立傅:这其实需要整车的各个功能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匹配和调教。出色的全时四驱系统不是简单的让四个轮子都能驱动车辆,奥迪quattro之所以卓越是因为把机械功能、方向控制功能,以及未来的车载电子功能,更好地集成在了一起。这样,大家才能在电动出行过程中感受到quattro系统带来的非凡体验。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来到长春的冰雪试验场上试驾,亲自感受奥迪quattro系统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