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慧》:聪明人很常见,有智慧就难说了

Ray先森·2023年04月10日 12:59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

以前朋友圈常常流行一句话:

听过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想要过好这一生,只有所谓的道理、知识和文化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

这世上聪明人很常见,有智慧就难说了。

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完全可能是在不断重复他人的思想,自己却不善思考,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行走的书柜,相反,如果你能做到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就说: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倒也不失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最近读完了吴军老师的这本《元智慧》,这本书让我对智慧有了重新的了解和思考。

世界上的智慧有很多,任何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最基本的智慧,也就是“元智慧”。

元智慧并不深奥,很容易掌握,但却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

掌握了这些智慧,不仅现有的知识不会成为负担,任何未知世界也都会成为我们发展的舞台。而在《元智慧》这本书中,重点论述要过这一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智慧。

1 转变学生思维第一步: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社会

一个人年轻人从校园走进职场,恰好是他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

接下来,他将会面临很多挑战。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我也经历过从最开始的紧张而期待变成后来茫然又疲惫的过程,虽然工作一段时间后,也适应了日常的工作,但依然活得很累。因为每天你想的不过攒钱买房、养家糊口,既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事业发展。

面对这样的状态,吴军老师给当下的年轻人分享了3个有关思维方式转变的要点。

1.不是学某个人,而是做对的事

学生时代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生们,基本上不会考虑太多自己该如何选择目标。

走进社会之后,那种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秩序感突然就没了,没人管你做什么,也没人会回答你该考研还是考公,更不会有人告诉你老板是不是真正在培养你。

其实,当一个人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就要改一改了。

即使10年后你依然是一名员工而非老板,你也可能是在以一种和单位合作的方式工作,而不是单位的附庸。

简言之,你要考虑把注意力放在对周围的人和社会有贡献上,而不是一味放在成功上。

吴军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的眼睛往哪里看,他就会慢慢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很多人往往会更多的关注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身上,一心想成为那样的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成功人士值得你学习,而且你也不知道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你甚至不能确定他们公开讲的内容又有几句真话几句假话。

盯着一个人去学是很难学到什么的,不如做好自己的事。哪怕你现在没有什么成就,但只要你做的事情真的对周围人和社会有好处,做出了真正的贡献,就会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被赋予越来越重大的责任。

2.不要再给自己创造不必要的选择

人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比如学生时代不得不过得节省一些,有时候甚至会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爱比价的习惯。比如会为了买一件衣服反复在网上和实体店去来回比价,最后花在纠结上的时间比做这件事本身用的时间还多。

一旦人习惯了在小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自然而然无法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大事了。

我记得以前刚刚在深圳上班的时候,为了节约房租选择住在远在宝安区的石岩镇,而上班的地点在市中心的世界之窗,单次通勤都要耗费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即便到了公司后整个人的精神也非常差,非常影响工作效率。

后来,我把房子搬到了公司附近,每天步行10分钟即可到公司,再也不用着急忙慌每天赶路上班,虽然房租贵了一些,但那些空余出来的时间,我都拿来工作、学习和锻炼。

其实,生活中不得不做的选择已经太多了,实在没有必要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选择了。

3.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一个人的信息带宽是极其有限的,你在这件事上浪费了时间,那就很难做好那件事情。

你可能会经常在每天上看到各种新闻,诸如今天某某企业家离婚,明天某某公司老板回国,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大多数是和你无关的,你就算是对这些热点烂熟于心,可能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帮助。

在学生时代,一个人就应该养成专注于自己事情上的能力,我记得我大学时代,有一个同学基本上每天早上都会去操场学习英语,不论其他人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他自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之中。

后来,他也是凭着这份热爱和专注,成功的做到了将热爱变成工作。

总而言之,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最紧要的第一步就是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社会,而至于如何做好这一步,首先就在于思维的转变,而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2 为什么有人既聪明又努力,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个话题,早几年在朋友其实非常流行,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在今天这个时代依旧是存在。

我有很多小时候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到了中学时代就泯然众人矣,相反,也有一些在中学时代成绩并不冒尖的同学,进入社会后事业反而一路顺风。

我见过名校毕业的,在职场表现平平;

我也见过小学毕业的,后来创立家业。

其实,你会发现他们当初和后来的成功与否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和他们个人幸福度的相关性就更小了,其实也并不是他们不努力,相反他们可以说是既努力又聪明,生活习惯也好,但他们后来的发展都多少有些差强人意。

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其实人生的路有千万种,也并不所有人都适合短跑,在书中,吴军老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3点解释:

1.在学校时成功,不等于以后的人生也会成功

人们常常会有一个误解,就是把在学校时的成功和日后整个人生的成功等同起来,或是将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实际上我们身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多不胜数。

今天国内的教育依旧深受洪堡教育体系影响,所谓的洪堡体系就是指:

一种能在短时间迅速培养一大批毕业后就能干活的标准化人才。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崛起的时候,这种教育体系是有必要的,而且效果非常好。但随着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今天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依旧是非常标准化,虽然有些专业课程可能讲得比较深,但有些简单的基本技能,很多大学生毕业居然都没有掌握。

学校会教你一些理论知识,但如何实践、何时实践、在哪实践,遇到困难怎么?这些问题学校统统没有教,所以很多人一毕业就多少有些无所适从,自然也就再没有那种“会答题就能得分”的成就感了。

2.太早收获的顺利和优势可能会耽误人

当一个人被认定为既聪明又努力之后,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觉得接下来的成功都是理所当然,而一旦遭遇了挫折,他就会认为是社会对自己不公。

实际上,人在学生时代和收获能够成正比,是因为他们被身边的人保护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好学生都是被老师“喂养”长大的,他们确实看上去一路顺风,顺利毕业,甚至毕业后可以不参加竞争就拿到一份非常不错的稳定工作。

但真实的世界对人的要求是复杂多样的,很多能力和技巧学校是不会教的。

课本上也是不会有的。比如,学校不会教你如何从战略上进行思考,不会教你如何塑造自己的思考方式,不会教你如何看待命运和运气,不会教你如何识别职场PUA和霸凌,不会教你经受挫折的考验,不会教你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不会教你如何恋爱结婚。

所以,很多人确实很会做题,但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考题总是多少有些对付不来。

因为以前做的也并不是这套考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就不奇怪了。

3.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反复比较更会加深成本的上限。

如果不同的决定对结果影响很大,那花点时间和精力或许是值得的;但如何选前者和后者结果差不多,就不必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纠结上了。

凡事都要讲求平衡,如果精挑细选所带来的收益还比不上它的成本,也就是失去了平衡。

更何况,很多时候花一个小时、一天时间或者一个月做出来的决定,最后未必是最优选,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很多聪明人就是因为天赋高、机会多,反而面临的是更多的选择,要做决定的次数和频次也增多了,再加上本身对自己的期望值又很高,所以他们在做决定时浪费的时间就可能更多。

相信你在身边,会看到很多人在择偶和择业时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写在最后: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获得,但很难说跟着某个人学智慧。

就像一个很优秀的老师,也未必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人才。

当你看完一本书,如果你不去领悟、不去自己尝试、不去用,你就很难将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智慧有时候要靠“悟”,你要不断思考。

比如你看了一本书,里面讲了一些智慧,你就可以把以前自己做的事情,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自己做的哪些事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做得比较好,哪些事没有做好,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这是一个领悟。

智慧还要靠亲身实践,你必须亲力亲为做一些事情,只有这样才能领会。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真正的智慧引导之下去付诸行动,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