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支出应该优先民生

李稻葵·2023年03月30日 20:31
过去的财政政策的扩张主要用于搞基建。比如说去年啊,8000亿用于修水库,当然这个很必要,但总体上讲,我们中国现在基建的这个水平和规模,总体上讲已经是相当充足了,所以未来的财政政策的任何的扩张,主要是用于民生。

最近,财长表态说我们的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这是什么含义呢?

咱们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今年的财政赤字安排了3%。转换成我们的增加的这个财政支出是接近4万亿(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拟安排赤字3.88万亿)。

目前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三个去向:

第一个去向是传统的搞基建,比如说啊继续加固、维修我们的水库,重点的路和桥要修;

第二个去向是减税,是给企业减负减税;

第三个去向,我认为最重要就是民生,那民生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是中央给地方转移支付,中央把一部分钱交给地方,因为地方最知道哪些地方的民生的支出需要增加。

所以总的来讲这三个去向里面,我为什么认为民生最重要呢?因为基建,中国现在已经搞了很多了,总体上讲,基建现在不是我们的短板了。第二,减税。坦率地讲,减税减的是已经可以交税的企业,但是我们最困难的是根本一点税都交不上的老百姓。

过去的财政政策的扩张主要用于搞基建。比如说去年啊,8000亿用于修水库,当然这个很必要,但总体上讲,我们中国现在基建的这个水平和规模,总体上讲已经是相当充足了,所以未来的财政政策的任何的扩张,主要恐怕是用于民生。

另外,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相比,它的效果来得更直接。因为现在我们国家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得还不够。那么一旦通过某种方式增加一点,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会上来,消费上来以后,经济活动上来以后,整个的社会的税收又回来了。

所以我经常算一笔账:政府花一块钱,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帮助老百姓增加消费,你拿回来至少四毛钱,甚至更多,因为通过税收又上来了。你想,买汽车、买房子、买衣服,不都得交税吗?所以这个账,我看我们国家的很多决策人员逐步也认识到了。

因为以前总有一个我认为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政府花钱主要就应该搞建设,不应该搞增加收入,怕养了懒人。中国老百姓都很勤奋,中国老百姓是不可能被养懒的。

另外,我有个观点就是,什么都可以拖欠,但是工资不能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不能拖欠,在基层的工作非常辛苦的政府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拖欠。

这一次的增加的财政支出,政府说了,主要的一个增加点是中央给地方的财政的转移。增加7.9%,大数8%。这个数你算一算,8000亿人民币!咱们算一笔账,这8000亿,如果用一个分母去除,这个分母就是8000万,8000万是现在社会上热炒的中国的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包括事业编的人数8000万,这个8000万用8000亿去除,那每年每人1万块钱。

这1万块钱为什么重要呢?这增加的部分,中央给地方的财政的转移支出,很大程度上我相信应该会用来去还过去三年很多的在一线非常辛苦的工作人员的拖欠的工资、报销款等等等等,这部分工资付下去之后,很快就能转换成购买力。他们有了钱之后,推迟的消费就会计按计划进行了,这是非常大的一笔钱。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下一篇

抗衰乃至永生,硅谷的执念。

2023-03-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