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华西“一校四院”项目精选 | 洗涤菌群移植,专注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
在人体的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真菌等,形成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微生物群体,即“肠道微生态”,又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离不开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一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会诱发或促进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腹泻、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代谢综合征、过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抑郁、自闭症、癫痫、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发现,95%以上的疾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这一现象。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及继发的肠道菌群失调问题愈加严重。洗涤肠道菌群移植作为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核心技术,将经过严格筛选的健康人的功能菌群通过内镜或经肠道植管等途径移植到患者消化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内外疾病的目的。十余年来,菌群移植领域发展迅速,在治疗各种肠道和肠外疾病方面显示巨大潜力。2022年12月29日,在第五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发展论坛会上,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华西-协和陈志潜卫生健康研究院慢病研究中心科研秘书蔡琳医生介绍了“洗涤菌群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致力于通过采集建康人群的粪便并进行洗涤和转化,富集其功能菌群并通过内途径移植到患者体内,达到肠道微生态重建并治疗的效果。
“洗涤菌群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前洗涤菌群移植的临床应用涵盖八大方面,包括感染性疾病、肠道疾病、肝肠轴疾病、脑肠轴疾病、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肿瘤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从目前全球的研究趋势来看,菌群移植对感染和肠道疾病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肝脑轴疾病如自闭症、焦虑抑郁等,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和肝脏疾病。蔡琳医生介绍,根据他们的临床体会,洗涤菌群移植不仅有效治疗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难治性腹泻,其次在肾移植术后合并腹泻、肝性脑病等患者中疗效较为确切。
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廖娟医师团队协作下,在多个临床应用案例中,他们的病人菌群移植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持在5.64%以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低于目前全球平均数据19%。蔡琳医生表示,肠道菌群失调涉及全身多系统疾病,洗涤菌群移植治疗目前是研究肠道微生态在一系列慢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工具。基于已有的循证医学依据,国内外已有多个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相继发布,提出了菌群移植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策略。然而,因菌群移植方法的建立较为复杂,国内外在供体筛选方法、菌液制备和菌液状态、移植方法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各类研究疗效的异质性较大,极大的影响菌群移植的临床运用及推广。目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在廖娟主任的带领下,以及蔡琳医生的推动下,已开展了“精准化菌群移植方法探讨”等科研工作,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团队加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在该项领域协同创新,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速洗涤菌群移植技术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