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 专注智能视觉感知技术,海图微电子加速高端CMOS国产替代
编者按:
时代呼啸而至,硬科技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是投资火热的赛道。在持续的行业热度下,我们更应审慎认知硬科技的特性: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且部分赛道并不存在所谓的暴利。
正如一些投资人所说,硬科技公司蛰伏的时间较长,我们要用更深邃的眼光去洞察到早期项目的价值所在。
在硬科技赛道,“长期主义”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
作为投资的沃土之一,安徽近年来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如雨后春笋,一批硬科技公司展露头角,在某些关键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并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这后疫情时代,恰逢2023年农历兔年新春,36氪安徽特别策划了「隐秘的安徽硬科技」,向世界推介一批安徽冉冉升起的硬科技公司,本期聚焦的赛道是传感器,公司为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图微电子”)。
打破技术垄断
在影像需求日益强劲的今天,图像传感器作为重要元件,也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图像传感器是利用感光单元阵列和辅助控制电路将光学信号转变为电学信号的一种传感器,在视觉系统中扮演“视网膜+视神经”角色,当下主流的图像传感器可分为CCD和CMOS两类。
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且功耗低、寿命长、价格低、系统简约,是当下及未来的市场主流技术路径。相关数据显示,至 2025 年,全球 CMOS 图像传感器的出货量将继续保持 8.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 年预计可达 116.4 亿颗。
36氪安徽关注的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速、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CMOS Image Sensor, CIS)的设计公司,以满足机器对高速、动态图像采集的需求为主;公司由近40年发展史的安徽知名集团企业--富煌集团战略投资,联合海内外同行业技术、市场、管理资深人士共同发起设立。,总部位于创新之城合肥,在上海、北京、深圳、日本等多个城市和国家设有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海图微电子致力于先进成像技术和核心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智能交通、机器视觉、科学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
海图微电子相关负责人向36氪安徽表示:“海图微电子以机器视觉作为主战场和发展主线,结合核心技术特点,迎合多样化快速成长的CIS工业应用的技术水平需求。”
机器视觉领域需要采集快速移动物体的高速动态图像,消费和传统安防市场则以静态图像、中低速图像采集为主。因此,机器视觉对于高速、高分辨率和帧率、灵敏度、曝光方式、电路结构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目前,海图微电子拥有小批量芯片3款7颗。与友商产品相比,海图微电子的HT8001/8002/2300具有高帧率、全局快门、低噪声等特性,可满足对高分辨率、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的需求;HT401A/501A及HT1201A/1601A,具有全局快门、小光学尺寸等特性,可满足高分辨率、 高灵敏度和紧凑尺寸CMOS图像传感器的需求。
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海图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HT8001/8002采用全局曝光方式,在900万像素全画幅的图像质量下,拍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2000fps(每秒拍摄2000幅图片),填补了国内高端图像传感器芯片自主可控的产品空白。
据36氪安徽了解,海图微电子从底层核心元器件推动国内机器视觉应用的创新,打破国外在高速、大面阵CIS领域的进出口管制与技术垄断,降低对海外单一供应链的过度依赖风险。
加速国产替代
36氪安徽了解到,图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一直被SONY等外商把持,全球CIS市场存在处于绝对优势的巨头。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并不占据优势,且受制于海外进口管制,国内高端CMOS市场仍处于空白状态,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此外,36氪安徽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发展迅速,并由此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升级发展,这一新兴领域市场为本土CIS厂商带来了发展机会。目前,该领域国产替代主要聚焦于手机、安防等消费领域的中低速CIS产品,国产化率约20%,国产替代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传统的成像领域相比,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对于图像传感器的需求截然不同,这个新兴行业需要让机器、程序、算法理解图像中出现的事物。海图微电子的差异化优势在于高速、全局、动态场景、高灵敏度,更符合工业不同场景的实际需求。
从技术上来看,海图微电子拥有自研像素库、全局曝光技术、高速循环ADC(模数转换)技术、超低噪声技术以及自主核心算法。在高分辨率和高帧率领域,海图微电子是国内仅有的几家国产化CIS产品供应商,其自主开发设计CIS产品测试系统,构建了标准的、完善的测试环境,有效提升测试准确性、测试效率以及测试覆盖率,确保能够保质保量交付合格产品。
在构建竞争壁垒方面,海图微电子与大陆第三大代工厂合肥晶合建立战略合作,共同联合承担安徽省科技厅卡脖子项目——高集成度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形成独有且排他使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像素及电路IP,形成完善的核心IP体系,双方的深度合作也有助于合肥晶合不断提升CIS领域的关键制程技术,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产权体系,建立紧密、深度、立体的合作关系,从而构筑极强的进入壁垒。
国产CMOS图像传感器想要加速国产替代,一方面必须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在另一方面,还需充分了解行业及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真正的产品设计意图紧密结合,做到快速响应和有效反应。
2022年,海图微电子基于国内新工艺平台已完成10余颗主芯片、近30颗测试芯片的开发工作,多款产品在不同晶圆代工厂陆续流片生产,部分产品已进入风险量产阶段。未来1-2年,将有10余颗工业、车载、医疗及安防的中高端产品流片或量产。
海图微电子相关负责人向36氪安徽表示,公司已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像素、电路等IP体系正逐步丰富和完善,未来CIS的国产替代,将主要满足机器的图像采集需求,包括工业、车载、物联网、智慧城市、医疗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产品需求,也有预研的产品在不久的将来投放市场。
(文/张雨薇 审核/王顺)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